10月,當北方已籠罩在深秋的凄凄涼意之中時,南國的大海之濱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假日海灘上,盡是孩童趕海、抓蟹的歡快;東寨港里,紅樹在海水里奮力生長;濱海公園內,各種五彩斑斕的候鳥增添了城市的靈動。
北臨瓊州海峽的海口,河流自南向北,造就了192平方公里的近海和海岸濕地,約占全市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
海口的濱海濕地主要包括淺海水域、潮間沙石海灘、淤泥質海灘、河口水域等。海口濱海為臺階式地貌,岸線開闊連綿,近海海底平緩,以軟泥為主,泥沙次之,沙岸帶沙細潔白。
濱海濕地是海洋與陸地之間寬闊的生態過渡帶,兼具海、陸生態特征,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繁殖地,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海口對受侵蝕岸段和受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恢復修復,促進人工岸線自然化、生態化,加強岸灘、濕地原生植被保護和修復,讓濕地與近岸濱海景觀和諧融合。
01
西海岸——
修復受傷海岸線,打造綠色長廊
滿目筆直挺拔的椰子樹,綠意盎然的大葉油草,通過簡約通透的景觀可以欣賞海口的靚麗海景風情——作為海口的美麗 “資產”,西海岸已成為海口市民活動最頻繁、游客到訪最多的區域之一。
(海口市西海岸不但是市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也是帆船和帆板訓練基地。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和強臺風“海鷗”相繼襲擊海口時,10公里西海岸遭受風暴潮重創:整齊的堤岸護坡大部分被擊成亂石,護堤坍塌,大量海灘被迫后退,岸線旁的椰子樹被連根拔起或裸露出根部……風暴過后,海口斥資一億元開展這條10公里海岸線的修復工程。
海口市政府要求,在岸線修復過程中,要通過對防潮堤及沿線附屬設施的修復,達到固灘護岸,保護環境,排水暢通,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后,三家代建單位分別實施海口市世紀公園段海岸線設施災后應急修復工程項目、萬綠園至印象劇場段海岸線設施災后應急修復工程項目、假日海灘及印象劇場海岸線設施災后應急修復工程項目等三個子項目。
除了修筑硬“盔甲”,還要恢復軟功能,海口希望同時兼顧岸線修復和生態保護。
去年3月,國家海洋局海島中心主任、國內沙灘整治修復工程倡導者蔡鋒對西海岸整治和修復工作考察調研。他認為,西海岸岸灘現狀存在一些問題,如岸灘遭受侵蝕破壞,現存干灘寬度太窄、防護能力不足等。
“對西海岸一些使用率低、設施陳舊的建筑物、構筑物、鋪磚廣場等硬質設施進行拆除,修復西海岸自然生態功能。”海口市海洋和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芳表示,海口將抓緊推進岸灘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挖沙行為,開展受侵蝕岸段和受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促進人工岸線自然化、生態化。
建國家海洋公園,意味著可以恢復更寬的沙灘,以及珊瑚礁、紅樹林、防護林帶等這些保護海岸不受大潮巨浪侵蝕的天然屏障。根據2017年制定的《海口市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海口將啟動實施4個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其中就包括規劃建設海口灣國家級海洋公園。該海洋公園一部分以白沙門為起點,往西沿美麗沙海岸線延伸至南側的海口灣世紀大橋,到秀英港東邊界為止;一部分由西秀海灘起沿濱海大道以西至天尾角,包括濱海大道北側陸域及相關海域。
同時,海口還啟動了西海岸帶狀公園景觀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推進生態修復,打造藍綠交織的濱海生態休閑空間。道路邊厚重的灌木被移除,鋪上本地大葉油草,驅車經過,大海盡收眼底。
西秀晚霞、城廓遠眺、滄海明月、假日情懷、碧海林濤、西堤勝景……改造后的景點如同串起的珍珠項鏈,構筑了一條綿延數公里的綠色長廊,把西海岸裝扮得更美。
02
白沙門公園——
候鳥登陸第一站,最有“野趣”的生態公園
白沙門公園位于海口市美蘭區海甸島北部,北臨瓊州海峽。“這里是候鳥‘登陸’海南島的第一站,是海口市區最有‘野趣’的生態公園。”全球環境基金(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教育專家盧剛說。
公園環境優美,植被密度大。雜草灌木、紅樹淺灘錯落有致,雖沒有其他公園精致的園林修剪,卻成就了這座公園原生態的風景。特別是公園中部的紅樹林濕地生態園以及高大稠密的林木,吸引了不少候鳥前來越冬或過境停留。
根據海南觀鳥會的統計,白沙門公園里共有鳥類130多種,超過海口市鳥類種數的50%,其中留鳥46種,候鳥80多種。每到候鳥遷飛的季節,白沙門公園的濕地都吸引著眾多鳥友,他們有的是本地的觀鳥愛好者,有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拍鳥愛好者,他們都是被白沙門公園那些難得一見的候鳥所吸引。
特別是今年,因公園濕地生態園西面的鳳凰木長大成林,公園里的鳳凰木夜蛾增多,而這正是候鳥們最愛的“佳肴”。暗綠繡眼、灰背椋鳥、白頭鵯、紅耳鵯、白喉紅臀鵯、八哥……一波接一波地往鳳凰木上落。“連一向矜持,很少露面的八聲杜鵑和紅翅鳳頭鵑都能在樹上待上半個小時,讓我們拍到很多好照片。”網友“傳世”說,這讓所有的觀鳥愛好者大呼過癮。
(鳥瞰海口市美蘭區海甸島白沙門公園。這里北臨瓊州海峽,是候鳥“登陸”海南島的第一站,也是海口市區最有“野趣”的生態公園。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白沙門公園里豐富的熱帶植被也讓其成為天然的科普基地。王景榮是自然教育工作室海南松鼠學堂的積極參與者,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會帶著8歲的兒子來公園識花認草。
一年前,王景榮用《海南植物圖鑒》,帶著兒子認紅花羊蹄甲,數花朵里的花蕊;找淡紫色的寬葉十萬錯,告訴他這種植物的嫩葉可以用來炒菜;蹲在地上觀察白頭鵯、紅耳鵯飛來吃苦楝果;摘幾朵小清新的白花鬼針草,褲腿上留下滿滿的棒狀針刺。
現在,兒子已經把公園里有指示牌的植物認了個七七八八,還經常化身導覽員,拉著同學到紅樹旁認真給大家科普。“你們看紅樹周圍的根須,這個叫支柱根,它們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和水氣,給紅樹提供營養,還是抵御風浪的支架,這樣臺風來了紅樹也不會倒……”
03
萬綠園——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椰林、綠地、花園、海岸——植被茂盛,風景秀麗的萬綠園緊挨著龍珠灣,一直是海口人氣最旺的市民公園,被譽為“城市客廳”。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公園也出現了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2016年萬綠園啟動改造工程,采用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進行修復。
海口市園林局風景園林工程師王德廣介紹,為改善內湖水體環境,園區首先將現有排污點覆蓋污水管網,規劃新建的排污系統也全部接入市政管網;其次,將毛石砌筑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內湖駁岸向后拓寬,在濱水區域種植紅樹及伴生植物等,構建海岸生態循環系統,為浮游生物和淺水魚群提供生存環境,提升動物棲息環境。
(萬綠園一直是海口人氣最旺的市民公園,被譽為“城市客廳”,也為浮游生物和淺水魚群提供生存環境,為陸上和外來動物提供棲息環境。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去年11月,有市民在海口萬綠園內湖邊拍攝到20多只白鷺在岸邊嬉戲、覓食的景象。海口市萬綠園管委會主任杜堅感慨:“公園的老員工都說,10多年來,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多鷺鳥,說明這一年來公園的生態修復工作已經有了成效。”
“龍昆溝、龍珠橋附近常能看到白鷺出沒,但能在萬綠園內湖中看到這么多白鷺,確實少見,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盧剛說。
“改造后,水質好轉,魚類增加,白鷺回歸。”王德廣說,現在萬綠園內每天都有愛鳥人士前來觀察拍照,被觀測到的鳥類已達十余種。
現在,白天從萬綠園外圍走過,透過綠籬,園內茂密的大樹、蔥郁的草地、覓食的鷺鳥和園街外道綠化融成一體。夜幕降臨,馬路對面高樓大廈上的燈光絢麗多彩,與景區內宜人景色交相呼應,為市民增加了夜景燈光觀賞點。
“萬綠園的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是在原有基礎上對園區的設施、景觀、生態系統進行重新梳理。”杜堅說,當萬株紅樹成活后,就能看到白鷺在一片綠海中起舞的景象,肯定更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于昕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