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空調行業,因為成龍,志高李興浩與格力董明珠之間的“明爭暗斗”故事,正變得越來越有趣。如今,雙方圍繞在世界舞臺上重塑中國制造竟然首次“遙相呼應”,走上同一條道路。
楊嘉||撰稿
因為成龍,在過去兩年間,格力董明珠與志高李興浩成為“針尖對麥芒”的對手:一方面,董明珠公開宣稱“成龍代言的品牌除了格力,其它都死了”;另一方面,李興浩持續炮轟“打破格力寡頭格局,躋身行業前三甲”。
雖然,這其間不乏外界對于志高李興浩“憎熱點傍格力董明珠”的質疑,但并不影響志高一系列市場動作:進入2017年,志高李興浩一改過去與格力董明珠“劍拔弩張”唱對臺戲,換以“讓中國制造再次偉大”與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遙相呼應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過去兩年與成龍的牽手不僅沒讓志高死掉,反而在今年又與成龍簽下“十年合約”。
壹
從過去對陣到如今呼應,志高為何與格力共同發力中國制造,背后到底隱藏哪些空調產業的新信號?與成龍牽約十年,除去品牌宣傳和公關傳播的話題性,這種真金白銀的投入以及長達十年過程中的不可控,志高到底又是怎么想的?
格力與志高,都是中國空調行業的代表性企業。雖然在規模上,志高與格力的差距仍然不小,但是兩家企業在空調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有很強的代表性。從格力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到志高的“讓中國制造再次偉大”,雙方同時瞄準“中國制造”這個大課題,同時背景雙雙鎖定世界性的舞臺。
這清晰折射出兩大家電產業的變革信號:一是中國制造背后所隱藏的產業鏈,才是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1,其它都是0;二是世界舞臺背后所隱藏的中國空調未來機會一定在海外,中國企業必須要拓疆辟土才能保持活力。
貳
對于中國制造背后的產業鏈能力打造,中國家電企業過去走過不少的彎路。兩三年前,互聯網思路、互聯網玩法在家電行業可以說是“橫行霸道”,在讓很多傳統制造企業不淡定、急于轉型求成,卻忽視對于產業鏈聚合能力的打造,忽視對于產品質量和品質的再造與創新。然而本未倒置帶來的結果則是不少家電企業在互聯網變革過程中“丟了西瓜撿芝麻”。
直到今天,隨著大量互聯網企業“硬件免費”等玩法的破滅,并相繼回歸產品品質和技術的較量,大量傳統家電企業才意識到,無論什么時代、沒有產品制造這個1,其它再多的0也是無用功。什么用戶思維、互聯網營銷、硬件免費,都是基于可靠而穩定的產品品質。而圍繞制造能力的打造,絕對不是簡單的生產線智能化,還涉及到上游的供應鏈打造,特別是在核心零部件上的創新能力。可以說,需要提升、改善和重構的地方還有很多。
無論是格力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還是志高的讓中國制造再次偉大,其實都是在通過重塑中國制造的新競爭力、新形象,從而引導整個家電行業競爭回歸到產業本位,不是拼概念、拼炒作,而是真正拼產品的制造力和創新力,拼企業的綜合實力。可以說,這代表了今后幾年整個家電產業發展與競爭的主旋律。
因為對于中國家電產業和企業來說,無論是本土市場面對一系列同行和對手的跨界挑戰,還是走出去參與海外市場蛋糕的搶奪,最大的籌碼就是精品制造、智能制造,離開制造,一切都是無根之木。
叁
說到國際化,這已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從做大到做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任何企業都避不開、繞不過。可以說,未來5-10年,中國家電企業下一個主戰場一定是海外,一定是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
遠的不說,從去年美的、海爾在海外市場發生一系列對歐美日等老牌企業的大手筆跨國并購,以及海信從去年亮相歐洲杯到今年贊助世界杯,一次次大投入背后就是希望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搶奪海外市場的蛋糕。
面對一個相對陌生的海外市場,以及擁有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的歐美日等海外巨頭,中國企業到底如何撬動海外市場份額的搶奪?無疑,就是要重新擦亮中國制造這張牌,而關鍵點就在于這一輪的智能制造拐點。
相對于德國的工匠制造、日本的精益制造,起步晚的中國制造,在過去幾十年一直處在學習、借鑒和追趕的階段。如今,智能制造的出現,特別是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就在提醒所有中國企業,必須要抓住這次的機會。
如今在格力、志高相繼面向全球打響“中國制造”這個新招牌背后,一方面是目標的樹立,另一方面則是自信的重構。目標就是希望可以重塑中國制造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自信的背后是依托這一輪的智能轉型賦予中國制造新的實力。
====
家電圈(cheaa007):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