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火了很多人,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忠絕)三大絕自然不必說。司馬懿、劉備、張飛、趙云、周瑜、呂蒙、董卓、呂布、張遼也個個卓爾不群。很多讀者崇拜趙云,認為趙云是個幾近完美的武將,也有人認為趙云不受劉備信任,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真是這樣的嗎?
趙云是常山真定人,小說中趙云經常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也!”說的就是這個常山。常山真定也就是河北石家莊正定縣,緊挨著石家莊。正定在戰國時是趙國的地盤,秦朝設恒山郡(常山郡),漢朝分為常山、真定、中山三個郡(國)。
圖-漢初的趙國
常山郡(常山、真定、中山)界于太行山脈與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之間,北距幽燕與南距邯鄲的距離差不多,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地。
趙云身高八尺(約185厘米),姿顏雄偉,本是諸侯公孫瓚帳下的小將,而公孫瓚是趙云日后主公劉備的鐵哥們??梢哉f趙云很早就認識了劉備,二人脾氣相投,也傾心于劉備。
191年,高唐縣令(官職五品)劉備被襲,依附公孫瓚。公孫瓚隨即上表,保奏劉備為別部司馬,領平原縣令(官職五品)、平原國相(官職三品)。公孫瓚派劉備與袁紹作戰時,將趙云調到劉備身邊聽用,當然只是借用。當劉備“歸還”趙云時,趙云非常不舍,認定弱小的劉備比公孫瓚更有前途。
趙云因兄長逝世,向公孫瓚請求回鄉服喪,向劉備辭別說:“終不背德也?!边@句話可大有深意,劉備字玄德,“德”可以指劉備,不肯背棄玄德。兄死服喪,“德”可以指道德。與劉備兄弟情深,“德”可以指兄弟感情。
197年(建安二年),劉備歸順曹操,領豫州牧(官職二品),拜左將軍(軍職二品)。
200年(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而依附袁紹。此時袁紹已滅公孫瓚后,趙云在鄴城(今河北臨漳)遇到前來投奔袁紹的劉備,于是指天誓心,同床眠臥,有說不完的話。劉備密遣趙云招募數百名士兵,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從此無論劉備有多落魄,《三國演義》中被人譏諷為“汝等追隨劉備,如孤魂隨野鬼耳。”趙云都始終不離不棄,披肝瀝膽,盡忠竭力。
官渡之戰曹操大獲全勝,等曹操平定北方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荊州,劉備帶著關張趙等人寓居于新野。
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南下荊州。
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不戰而降。江陵(春秋戰國時楚國郢都)有劉表糧儲、器械,駐扎在樊城的劉表客卿劉備聞訊向江陵撤退,關羽則率水軍到江陵會合,百姓十余萬隨行。
九月,曹操恐劉備據江陵,與曹純領五千虎豹精騎急襲追擊,在當陽附近追上劉備軍,然后就是當陽長坂坡之戰,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當陽,趙云勇救幼主阿斗,此后劉備拜趙云為牙門將軍(軍職三品)。
阿斗當時可是劉備唯一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如果不是百分百信任之人,劉備能放心讓趙云抱著自己的兒子?
赤壁之戰后,荊州江南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劉備領荊州牧(官職二品),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拜關羽為蕩寇將軍(軍職三品),遙領襄陽太守(未實領),屯兵江北;拜張飛為征虜將軍,領宜都太守,屯兵南郡;拜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今湖南郴州)太守(官職三品)。
209年(建安十四年),左將軍,豫州牧、荊州牧劉備娶孫權妹孫夫人。兩年后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留守荊州。
趙云的性格比關羽和張飛更穩定,既不傲上也不驕下。有人說劉備把趙云當成了大保鏢,比如讓趙云留意孫夫人。如果不是足夠信任,劉備能讓趙云去看管自己的老婆嗎?答案顯而易見。
劉備此舉確實英明,不久趙云就破壞了孫權的一場陰謀,讓孫夫人帶著阿斗去江東當人質。一旦阿斗入江東,對正在取西川的劉備會造成巨大麻煩,處理不當就可能是滅頂之災。趙云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劉禪,即“趙云截江奪阿斗”。
軍師龐統死后,諸葛亮率張飛和趙云入川。趙云率兵坐船從江州(今重慶主城區)走外水下江陽(四川瀘州),與諸葛亮會師于成都,為劉備取蜀立下汗馬功勞,拜翊軍將軍(軍職三品)。趙云在蜀漢立功也不少,比如與曹操爭漢中,救下老將黃忠。
221年,劉備稱帝時,關羽、黃忠等都不在了,軍中排位是這樣的:驃騎將軍馬超,車騎將軍張飛、征南將軍趙云,除了馬超和張飛,軍中再沒有地位明顯高過趙云的,其位在陳到(統領劉備的親衛軍“白眊”)之上。
趙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武將,他在理政能力也要強于關張,知道民心的重要性。他知道進攻重點不是偷襲荊州得手的孫權,而是對西川虎視眈眈的曹操,只可惜劉備沒聽進去,這才有了夷陵慘敗,險些斷送了蜀漢江山。
夷陵之戰時,劉備讓趙云帶人馬在后方接應,就是考慮到萬一戰敗的情況下,必須有可靠的后路。如果是一個不信任的人,劉備怎么可能放心將自己的后背和退路交給他?
夷陵慘敗后,蜀漢損失了一大批高級將領,關張馬黃都已不在世,趙云一度是蜀漢軍職最高的將領。蜀相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北伐曹魏,年邁的趙云也跟諸葛亮在漢中備戰。
223年(建興元年),后主劉禪繼位,趙云遷鎮東將軍(軍職二品),封永昌亭侯。
228年(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只是馬謖紙上談兵,丟了街亭,蜀軍大潰,損失慘重。趙云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為大部斷后,為蜀軍保留了元氣。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云亦自請貶為鎮軍將軍,也只有諸葛亮、趙云這等人物才有資格自請貶職。
229年(建興七年),趙云在鎮軍將軍(軍職三品)任上去世,給人感覺地位不算特別高,實際上趙云在蜀漢地位超然,只是他寵辱不驚,深藏功與名。
縱觀趙云一生,身為武將且深明大義,能斷大事,對時勢的把握遠超眾多武將,具有相當的戰略眼光。趙云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除結拜兄弟的關羽、張飛,確實是最信任的人,有人戲稱他為趙四 子龍。
文:沈忱,已出版《少年讀史記故事》《煮酒品三國》《煮酒說水滸》《智者千慮諸葛亮》《中國歷代戰爭之漢末烽煙》等二十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