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的要點摘錄:
1、蒙臺棱利特殊教育法提出兒童的敏感期問題,即6歲以前的兒童對語言、動作、細節、程序、閱讀、計算等會分別表現出強烈的敏感。這應該是教育的絕好機會,一旦這段時期過后,這種強烈的興趣就會消失。因此,蒙臺棱利認為,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發展基礎。蒙臺棱利反對填鴨式教育,主張以自我教育為主,從日常生活的訓練入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教育和成長,使兒童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具有無窮的力量,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展。大腦有主掌人類智慧的能力,幼兒大腦有一股成人世界絕對做不到的計算機運作能力。移居海外的家庭都有經驗:最早學會當地語言的一定是幼兒。
3、 6歲之前的幼兒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將對其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人生最佳的黃金教育時間。3歲之前的幼兒教育則是白金教育時間。嬰兒一生出來,腦部猶如一張白紙,要有足夠的視、聽、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各種功能才會逐漸發達,刺激的越多,發展得也越快。但是這種快速發展的時間不會持續一生,它只存在出生的短短幾年內,其中又以0-3歲之間最關鍵。約50%的智力定于兩歲。
4、根據大腦生理學家們的研究報告:兒童的智力和性格,從出生到3歲就已經完成60%,而且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6歲,腦細胞組織完成80%,在這一時期若能以游戲化的學習方法教導音樂、語言、閱讀和繪畫,才會有明顯的進步。也就是說,在兒童步入學校時,聰明與否,大致已經決定。可見,年齡越小,培養越容易,效果越好。
5、“泡菜效應”揭示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幼兒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人前莫教子,不要在眾人面前經常提及孩子的缺點。“態度效應”反應教師的態度會成為孩子的鏡子。態度可以相互影響。
6、幼兒時期的各種感覺練習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練習等自發的活動,都是手腦結合的工作。蒙臺棱利的工作原理可以讓孩子的大腦更加活躍,可以科學地開發孩子的感知、空間、想像、創造、推理等多種認知能力;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并在工作當中增強自信心、毅力、合作與社交能力等;同時能提高孩子身體的運動能力、協調能力及靈敏性,孩子通過這些工作還可以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從而系統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并加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
7、“饑餓教育”是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創造的一種教學法。只需要看,不許拉。漸次接觸,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
8、蒙臺棱利認為3到6歲的兒童已具備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與具有吸收力的兒童心理特點一致的。教具有: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語文教具、數學教具。
9、日常生活訓練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培養出孩子的獨立、專心、協調、秩序等習性,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家長必須停止那些把孩子搞成靜止狀態的無益言辭和舉動。蒙臺棱利認為3到6歲的幼兒是鍛煉肌肉的最好時機,尤其應該為孩子設計一些體操訓練,最主要的體操練習應該是走步。蒙臺棱利還認為利用節奏練習來促進兒童的動作協調,發展節奏感。
10、蒙臺梭利認為3歲之前為黃金教育期,2歲以前更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幼兒教育不重視,再加上做幼教工作的人也得不到重視,從而耽誤了新生一代嬰兒的智力開發,延緩了人類的發展速度。
11、印度狼孩的事件告訴人們教育環境的影響遠比遺傳更為重要。后天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也可以誘發內在的潛能,從而是孩子獲得足夠的發展動力。
12、蒙臺梭利認為教育應該沒有什么固定形式,最重要的是應該為兒童提供一種活動和發展的環境。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和幫助下發展起來,是個體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家長必須停止把那些孩子搞成靜止狀態和無益言詞或舉動。
13、蒙臺梭利認為3歲到6歲的幼兒正處于鍛煉肌肉的重要時期。她認為應該為孩子設計一些體操訓練,最主要的體操訓練應該是走步。動作具有發展智力的作用,通過這些基本動作,促進兒童手指動作的分化,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和身體的平衡、自我控制能力,對兒童進行初步的自我照顧、日常禮儀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兒童逐漸具有適應環境、獨立生活的能力。
14、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就可以。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傷害,什么都幫助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許多孩子成長的機會。幫助必須適當,否則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比如說,看到孩子折手帕的動作很慢,母親忍不住搶過來幫著折。這種行為似乎是在幫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講,是很殘忍的事,因為不但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且也剝奪了他的自尊。
15、蒙臺梭利所說的黃金般貴重的敏感期,是指在0到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時間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種內在的敏感動力并不是永遠的,到了6歲以后幾乎就減弱消失。這種看不見的生命力共有兩項,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兒期間的敏感力。嬰幼兒具有一種潛意識的、不自覺的感受能力和與特殊的鑒別能力,簡稱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說,能通過周圍環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觸和情感的聯系,獲得各種印象和和知識,利用他周圍的一切塑造自己,從而形成心理、個性、智力和一定的行為模式。幼兒這種自然吸取和創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沒有的,兒童在幼年期所獲取的一切將長久保持下去,甚至影響一生。吸收性心智這項內在的動力會驅使他潛意識地從環境中大量而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機的感光底片一樣,將外部世界的印象全部攝入,然后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從無到有的快速積累、儲蓄底基。這種潛意識的攝取,大約到3歲以后,便會轉變成有意識的吸收。也就是3歲前創造出功能,3歲后這些功能就會快速發展。敏感力表現在兒童的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某一段時間只對環境中特定的事情涌出泉水般的最大興趣和主動觸摸、模仿的舉動,成果驚人。作為家長,千萬不能錯過這項能發展智能的敏感期,這不僅會丟掉學習的興趣,以后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會翻倍增長。
16、一切想直接達到紀律的目的都是不能能實現的,真正的紀律對于兒童來說必須是主動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出自內心的紀律感及整個班級所表現的守秩序,是蒙臺梭利教育方法最令人吃驚的結果。蒙臺梭利的教育自由卻不是放任。她認為唯有在紀律中才能順利的進行一切事務。
17、永遠沒有最差的兒童,只有最差的老師,好的老師應該具有成功的啟發技巧。啟蒙教育是件非常復雜的事情。只有懂得工作原理和方法的老師,在指導兒童的工作時候,會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與啟發之間的變化,會懂得孩子內心的意識和學習的能力與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齡、什么心態應該給他們什么東西,可予以正確地幫助他們的身心能夠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提高其智能潛力。老師必須具有謙卑、仁愛之心,有耐心和高度的教育修養。
18、導師應是兒童的示范者。導師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儀容上要整潔,在風度上要自然、大方、文雅、端正。因為兒童是吸收者與模仿者,任何導師的言行舉止都可能無意識地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導師的職責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及進行作業的教具。導師應該成為環境的保護者與管理者,使這個環境舒適、清潔、有秩序。指導的另外含義是維持良好的紀律和阻止不良行為。好的導師是啟發者,智者,是引領兒童走向成功殿堂的啟蒙者。
19、 蒙臺梭利認為發展數學心智是培養抽象思考能力的最好途徑,同時,發展智力需要通過雙手操作的思想。
解讀蒙臺梭利1:該給孩子多少自由?
一、日常生活教育
二、感官教育
三、教學教育界
四、語文教學
五、文化教育
六、體能、英文、電腦 21世紀乃是一個求新、求變的世界,本園除了采取蒙特梭利教學法之外,另外還注重幼兒體能發展、多種語言發展、多媒體教學、使孩子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并重的人格。
蒙特梭利教育
蒙氏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生命的發現。以自由為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透過觀察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
自由的本質
一、自由是兒童生命的法則,是人類與生俱為的權利
二、自由非放縱,而是一種“活動的自由”
三、自由非放棄,而是一種“智力的自由”
四、自由是以不違反共同的利益為原則
五、自由必須與自然法則或社會狀態相配合
真實的自由是透過教育的授助而使潛藏的導引力量得以發展的結果,是屬于活動的、智力的、紀律的自由。
自由的結果
一、獨立是自由的先決條件,但也唯有透過自由活動才能獲得獨立
二、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堅強意志
三、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內在紀律
存在生命本身即具有一種進化的力量,不可能導致破壞性的行動
四、透過自由才能表現服從能力
大自然已給予順從的驅策力,順從是正常人類的特征
五、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對智性的愛好
自由工作與重復練習便能得到知識與精確性,產生智性的愛好
六、透過自由才能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
自己解決社會性問題,以愛和尊敬來回報成人,關懷其他幼兒的工作與進步
一位真正的自由兒童,就是能夠一方面自己享有權利,享有自由,同時又能夠對同伴及環境皆樂意且有能力擔任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