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11首):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評析]:比較“夫”字的含義“岱宗夫如何”(無義)“夫戰,勇氣也”(句首發語詞)該詩描寫了泰山的高大壯美。頷聯:用夸張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陽光不能同時照到它的兩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觀。尾聯:詩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視群山,群山就顯得渺小了。表現了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想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必備心理條件,所以該詩影響深遠,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
1、賞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題。
①、 齊魯青未了一句寫出了初望泰山時興奮、驚嘆仰慕之情;一個“割”字,煉得極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詩人的雄心和氣概的一個名句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2、這首詩頷聯是描寫近望泰山所見扔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割”字好在何處?答: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寫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一意思的即可)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里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答:寫出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精神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①齊魯青未了 未了:不盡②會當凌絕頂 會當:終要,終當
5.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或“這句富有哲理的話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或“這句話抒發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于攀登、俯視一切……”若從詩句字面含義去理解也可
1.詩中的“陰”“陽”分別指山北、山南 。
3.《登飛來峰》中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的特點。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站得高,看得遠;只有登上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只有努力戰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與喜悅(答出一點即可,從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3、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鐘”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泰山的神奇秀麗景象。
4、“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了泰山的;“造化鐘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麗;
5、《望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發詩人登臨高峰的愿望,他要臨絕頂,將天下群山盡快收入眼底。聯系到詩人當時實情,這句詩更可理解為:他不計落第得失,堅信自己出眾的才情,堅信自己一定能脫穎而出。至此,泰山的雋秀磅礴之氣與詩人凌云壯志之豪情自然地溶為一體,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6、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泰山? 答:雄偉壯麗,高大神秀
7、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么樣的感情? 答:勇于進取,積極向上,不怕困難
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①齊魯青未了 未了: ②會當凌絕頂 會當:
8.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詩的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這首詩描寫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發作者仰慕贊嘆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
C.“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上句寫泰山是實寫,下句是虛寫。
7.①不盡②終要,終當 8.D(上句是虛寫,下句是實寫。)
10.詩中加點的“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 樣,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
11.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2分)
10.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偉”)。(2分)
11.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或“這句富有哲理的話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或“這句話抒發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于攀登、俯視一切……”若從詩句字面含義去理解也可。2分)
5.有人評價此詩“‘割’字奇”,品析“割”這個字,指出奇在何處?(2分)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請說說你的理解。(2分)
5.“陰陽”分別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意愿,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評析]:“感時”和“恨別”是詩的核心內容。第一句,寫國都淪陷,國家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還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時局動亂國事危急造成骨肉分離,烽火不息致使家書斷絕,這些都使詩人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撓頭皮度日如年,以至頭發變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難以勝簪了。也隱含一種厭倦戰爭,思念親人之情。
1、賞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題。①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 望中所見 ,頷聯分寫,通過 花和鳥 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②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2.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說說作者是怎樣通過寫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描寫破敗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淚,鳥亦驚心,感時憂國,思家念親,借景抒情,深沉真摯。
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迫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產生共鳴。
4.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望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鳥)。
5、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一個“深”字,表現了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
2、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3、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安史之亂
4、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于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5、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情感的。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容?抒發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
7、最后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畫面: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含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9、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繪長安劫后的凄涼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從中透出山河依舊,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應反映春景,然而卻沒有顯示出一點春意,反呈現出城市破敗、人煙稀少,遍地草木的荒涼,深藏詩人無限慨嘆。寫鳥語花香更增詩人凄楚之感。
10、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鳥擬人,借花鳥的心驚落淚來抒發有感時的急劇變化,恨與家人分別所產生的特殊心理。
11、賞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具體寫國事和家事。由于戰亂長久,國家危難深重,與家人音信阻絕,因而把家信看得比萬兩黃金還要珍貴??梢娫娙怂监l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這一聯,不僅流露詩人強烈的憂患意識,而且使他的憂國感情不斷得到深化。
12、后四句描繪出詩人當時怎樣的形象
從“烽火連三月”可見禍亂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為懸念。一句“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寫出詩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發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13、《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14、《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16、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望”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鳥”
1、抒發了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
2、“破”描繪了國都被占,城池破敗,殘墻斷壁的景象;“深”描繪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蕪,人民離散無人整治的景象,刻畫了詩人痛苦的心情。
3、“濺”“驚”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頷聯移情于花鳥,在景中寄予無限的傷感之情。
4、頸聯真切的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鳴,成為千古名句。“連三月”寫戰禍之長;“抵萬金”言家書難得。
5、“搔”通過細節寫出了詩人無法排解的憂國思家之情。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評析]:頷聯寫詩人種豆早出晚歸的艱辛,雖苦累卻滿不在乎。描寫了一種月下回歸的美妙意境。尾聯表現了詩人要脫離污濁官場歸耕田園的心愿,也隱含祝愿自己的勞動能獲利好收成。
1、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并答題。
?、?點明了作者耕種的地點的一句是:種豆南山下② 點明了作者耕種的時間的一句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③ 表現作者晚歸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現作者歸隱耕作目的詩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無違。
1.這首詩可分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_,三層意思。
2.“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這首詩流露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5.簡析本詩的語言特點。語言“自然、通俗”。
6、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局。
7、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8、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
11、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總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評析]:首尾兩聯敘事。頷聯: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歸雁”是北歸的雁,雁往北歸,是歸家;自己也往北去,與雁同行,卻是離家。表達內心的寂寞傷感。(請發揮你的想象,描繪頸聯所表現的美景)頸聯寫景: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映,壯闊而單調。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好一幅蒼涼闊大壯觀的大漠黃昏圖!
1、賞析王維的《使至塞上》并答題。
?、俦驹姀捏w裁看是 五律詩,從內容看,文學史上稱之為“邊塞”詩;詩中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表明內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②以傳神之筆刻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2.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景名句,依據這首詩,描述一下王維看到的景色以及當時的心情。(60左右字內) “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3、“征蓬出漢塞,歸雁如胡天。”這兩句在寫法上有何特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如何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千古名句?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空間闊大,層次豐富;其次,它有像畫一樣講究的線條,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第三,這兩句話色彩很豐富,黃沙漫漫,橘紅色夕陽,輝映著閃著白光的河水,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天空,形象鮮明突出。
5、賞析:首尾兩聯敘事。
頷聯: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歸雁”是北歸的雁,雁往北歸,是歸家;自己也往北去,與雁同行,卻是離家。表達內心的寂寞傷感(被排擠出朝庭的傷感和怨憤)。
頸聯寫景: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映,壯闊而單調。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好一幅蒼涼闊大壯觀的大漠黃昏圖!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評析]:首聯:詩是送別詩,可送別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詩人自己。尾聯:把江水(故鄉水)作為給自己送別的友人來寫,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之情。構思獨出心裁。
1、賞析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并答題。
?、俦驹姀捏w裁看是五律 詩,從內容看是 送別詩,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 擬人 對偶。 ②詩中描繪過荊門入楚地時所見景色的詩句是: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抒發思鄉之情的詩句是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2、這首詩中間兩聯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其中第二聯中的“隨”“入”兩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請簡要分析“隨”字好在何處。
答: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3、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抒發了詩人思念故鄉的深情。
4、品讀全詩,展開聯想和想像,描繪第二聯所展現出的畫面。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直瀉,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
5、詩歌第四聯抒寫了詩人(對故鄉無限依戀(對故鄉思念))的情感。
2.抒發作者鄉愁的是_“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寫景的句子是“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 順序描繪的。
4.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A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B“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C“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
5.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請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明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云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6.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明確:不是,是告別故鄉。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會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
《早寒江上有懷》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A.開頭四句以傳說落筆,巧借今昔變化,抒發了寂寞惆悵之感,氣概雄渾,感情真摯。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時登樓遠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覺轉到晴川草樹的景象,文勢波瀾起伏。C.尾聯緊承前三聯,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作者的歸思,與開頭意境相應,情融景中。
D.此詩起、承、轉、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變化,歷來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B
《送友人》
《秋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一)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酬:答謝,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2)二十三年:作者被貶外地到回歸京城長安的時間約為二十三年。
(3)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
(4)翻似:倒好像。
(5)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
(1) 這兩首詩抒發的感情基調有什么相同點?祝要表達了作者憂傷中更顯樂觀豁達的情懷
(2) 從這兩首詩中悟出怎樣道理?
1)人在逆境面前,要積極進取,振作精神,面向未來(要有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2)痛苦、困難、挫折、失意都是暫時的,理想、光明、勝利就在前頭;3)新事物必將帶起舊事物,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