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勵志書《平凡的孩子也會有春天》(一)
一、平凡不等于平庸
泥土從未有驚天動地的表現,但它卻是生命的基礎。
平凡是一種心態,它以謙遜的姿態,包容著生命的種種奇跡,無論絢爛還是樸素,都在泥土般的平凡中汲取營養,獲得成長的動力。
平凡的孩子是值得珍惜的。花兒未曾開放的時候,他們都很樸素,而那些枝葉異常華麗的植物,往往開不出美麗的花朵,結不出豐碩的果實。
平凡不等于平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人生猶如馬拉松,剛上路的孩子,你跑得不算最快,但誰敢說你不行?
要幸福還是要贏
“贏”這個詞,看起來喜氣洋洋,霸氣十足,但實質上非常殘酷。有“贏”就有“輸”,贏不是單方面的狀態,而是對立的結果、斗爭的結果,所以它充滿著硝煙味。這是一般人的感覺。
但是,這種感覺是建立在狹隘的認識之上的。
競爭確實存在,不可避免,但競爭的雙方,難道就只是“我”和“別人”?我們常常只把競爭當成自己和別人之間的事,也就是自己和那些身外之人、身外之物、身外之事去斗爭,但這些“身外”的東西,對于真正有智慧的人來說,恰恰不是人生最重要的。
我們往往只看見外部世界的斗爭,而忘了自己內心的矛盾。其實,自己內心的對抗才真正是痛苦之源。說起來有點玄,其實也好理解。人生幸福與否并不是單純(甚至不是“主要”)由外部的成功帶來的。2006年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和諧社會指數監測報告”就說,北京家庭月收入5000-7000元組幸福感最強;7000元后出現下降,1.5萬-2萬元組幸福感更不確定,其平均幸福感分值與1000-1499元收入組相同。
我們通常所謂的成功,只是一種功利性的成功,職位高低、財富多寡,這些都有具體的指標,成功與否,一目了然。但內心的愉悅和寧靜,卻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外人難以窺破。難以窺破便無從評價,便處于邊緣狀態,便不被大眾所尊崇。功利性的成功,更容易引起世人的艷羨,也就更容易成為炫耀的資本,受到高度重視。
痛苦的人往往驚天動地,幸福的人則默默無聞。
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帶來內心的寧靜,人可能在與外人的搏斗中獲勝,卻未必能在自身的對抗中“贏”。有的人甚至輸得很慘。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老板、博士、碩士之類自殺、出走、精神失常的,這些成功人士、天之驕子并沒有因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而獲得快樂,獲得生命的價值感。這難道也算贏?
想起魯魯有一次說到學校開運動會,他沒有報名,因為要班上前十名的同學才有資格報。我說:“你連前十名都沒進,說明你不行。”他笑嘻嘻地說:“不是我不行,我還是跑得很快,只是還有比我跑得更快的。”他的神情不僅快樂,甚至還有點驕傲。
孩子為什么快樂?因為他單純,他知足。有人比自己更行,并不證明自己不行。關鍵是自己肯定自己!一切的幸福,都要由自己來感受。
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窮二白,更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殺或者瘋掉。這兩者都是極端,發生的概率都比較小,但假如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教育和撫養,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無論什么情況下,培養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快樂的孩子,永遠比培養一個“優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更何況,所謂的優秀和卓越,也只有真正正常、健康并且快樂的孩子,才能達到。
快樂的孩子才會贏,一方面快樂是自信的源泉,快樂的人有更強大的動力,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他們獲得事業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快樂的人更容易解決各種心靈困擾,快樂給他們帶來心靈的解放,帶來人生的幸福,贏得更多的精神財富。
既要積極,也要豁達
人的能量需要釋放,釋放得越徹底,越有一種快感。就像體育運動,當時累得筋疲力盡,過后卻有一種難言的輕松和舒暢。
舊的能量不釋放,新的能量就無法補充,久而久之,人就像一潭死水,散發出腐朽的味道。
電池在充電之前,最好是把電能用完,用得越干凈,充電越充分,能量就更充足,壽命也更長。
所以,要想辦法,讓孩子把能量盡可能多地釋放出來,盡情地玩耍、高強度地學習,都是途徑之一。
懶懶散散是有害的。懶散的人并不快樂。人生必須張弛有度,有積蓄也有釋放,有輕松也有刺激,才是愜意的。
“要快樂,也要贏”,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終還是要統一。
一方面,只有快樂地學,才能學得好,才能贏。另一方面,只有贏,才能快樂,輸家從來都是痛苦的。
快樂不僅是在一件事的過程中,也體現在結果上。比如登山,登的過程固然重要,固然讓你看到風景,也體驗了人生。但登上之后,那種“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那種喜悅和暢快從每一個毛孔里噴涌而出的感覺,是只有登上了峰頂的人才能體會的。
這就是上天給我們的報答。你不會白辛苦!
明白了這一點,體會到這一點,對登上峰頂才會有真正的渴求,人生才會有巨大的動力。
當然,登山確實是個過程,其間蘊含著豐富的經歷,沒有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沒有登頂后的興奮。
我讀初中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去爬峨嵋山,看到很多朝山的香客,挎著包,背著傘,揣著干糧,一路走,一路拜。他們遠道而來,有的走了數年,有的走了數月,最神速的也要好多天。風風雨雨走過來,名山大川的一草一木都銘記在心,當他們登上金頂,看見佛光的瞬間,內心會有怎樣的震憾!
但是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再去爬峨嵋山時,已經有了索道,坐汽車上山,再乘纜車,一天之內輕松來回,除了看幾個景點外,當年的神圣感、興奮感、幸福感,都蕩然無存。
結果是重要的,過程更重要,人生要幸福,必須有一點豁達才行。在這一點上,老子是最具智慧的,他把人生看得很透。
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世界,你就知道,沒有什么唯一,萬事都是相對的、可變的,所以不必太執著,順應自然,既積極,又豁達,這才是通往幸福之路。
從容是一種力量
“世界上沒有不可戰勝的困難”,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把任何困難原封不動地搬走,也不是說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某個預期的結果。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里,人是非常渺小的,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能達到某個目標,哪怕只是一個卑微的目標。但當你面對一個障礙的時候,只要你誠心誠意去突破,就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結果也許不是你當初所希望的,但障礙卻因此而打破,不管怎么說,你越過了它。
水流想要沖破河床中石頭的阻礙,只有兩種辦法,要么把石頭沖開,要么自己積蓄起來。水只要不停地積蓄,高過了石頭,便一越而過,障礙不攻自破。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水總是要流動的。
現在競爭確實很嚴酷,但也要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是個正常人、健康人,沒有會餓死的。只要有了這個底線,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以前我有個座右銘“駝子跛子也要結婚”,潛臺詞就是“何況我們這些正常人”。天生我才必有用,活人不會被尿憋死,所以不必杞人憂天,烏云遮不住太陽,太陽也滅不了烏云,世上沒有絕對的事。
人生就像賽跑,淘汰制,永遠是把跑得最快的拉出來再跑。所以永遠是敗的人多,勝的人少。勝是偶然,敗是必然。沒什么了不起!
奮斗目標要有,事情要盡量去做,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至于結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并不是說對收獲漠不關心,而是既要承認世界上有我們不可控制的因素,又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民間諺語說“天一半,地一半,麻雀還要吃一半。”說的是農事。一個農民,靠天吃飯,很難預料一年的收成,水災、旱災、蟲災,說不清哪天,也許一場災難,眨眼之間,便將他終年的辛勤化為烏有。但是,不管他多么痛不欲生,第二年,他仍然要播種,因為他是農民。
農民知道天是不可戰勝的,同時也知道天會對他有所賜,所以盡管未來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他還是會努力勞作。
培養孩子也像種地一樣,誰也不敢保證必然會得到某種收獲。我們只能盡量去做。過分焦慮,只能害人害已。孩子能考多少考多少,能走多遠走多遠。兒孫自有兒孫福,很多事情我們是代替不了的。家長過分的焦慮,不僅不能給孩子以力量,反而容易形成自卑、怯懦、暴躁、自私等等負面的性格,讓他不敢面對現實。
世界上的事情,付出了努力,并不一定就能達到目標;但不付出努力,目標一定是達不到的。
還是要努力。努力就行了。
從容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總有一樣適合你
一年級的時候,魯魯告訴我,有老師到班上選學小提琴的人,看了每個同學的手,“老師說我的手不行!”
我問他:“你想學小提琴嗎?”
“老師都說了,我的手不行!”他并不正面回答。
我告訴他,別聽老師的,什么手不行,只要不是爪手(像雞爪子一樣蜷曲,伸不開),你就可以學!
想學就可以學,別管手行不行。大多數學樂器的孩子,并不是想要當個演奏家,而只是出于對音樂的愛。與音樂關系最密切的是心,而不是手。手不是學音樂的前提,更不應該成為學音樂的障礙。
但魯魯還是拒絕學小提琴,不僅是小提琴,其他一切樂器,鋼琴、電子琴、手風琴、古箏、二胡……總之,市面上所能見到的樂器班,通通拒絕。我也不強迫他,不學就不學唄。
直到二年級,偶爾看見架子鼓招生,我問他學不學架子鼓。他問架子鼓是怎么回事,我簡單形容了一下。也許是被我“拿兩根棍子,這里敲敲,那里敲敲”的敘述所吸引,他立刻就喜歡上了這種樂器,答應去試試。這一試就直到如今。每個星期天去上課,風雨無阻。從打橡膠盤子到上真鼓,從簡單節奏到復雜樂曲,一路走來,四年級的時候,他開始登臺表演,五年級拿到九級證書。至今,他還熱愛著這門樂器。
當年,當他告訴我老師說他手不行的時候,我說,小提琴只是萬千樂器中的一種,管樂、弦樂、打擊樂,每一大類中又有無數小類,任何一種樂器,無論它多么完美,都不可能演奏所有的音色,更不可能演繹所有的音樂。音樂是一個太浩瀚太浩瀚的世界,里面有太多太多可選擇的東西,總有一樣適合你。
人生就是一首交響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精彩。
你的手也許不是一雙拉小提琴的手,但可能是一雙打鼓的手、打球的手、畫畫的手、寫字的手、做實驗的手……多好的一雙手啊,又靈巧,又有力,溫暖敦厚,真是一雙好手!
世界是如此廣闊,人生有著無窮的可能性,永遠不要說“不行”!
走自己的路
如果問班上同學或老師“李魯是個怎樣的人?”他們可能會說他遵守紀律、團結同學,學習成績比較好,等等。但這僅僅只是一些外表的印象,評價此同學的話如果放在彼同學身上,往往也差別不大。但在我眼中,魯魯就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他善良、大度、聰明、幽默、多才多藝、大智若愚,他的一舉一動都活靈活現,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塊無價之寶。
評價一個人,不同的著眼點得出的結論差別很大。
作為父母,我們把孩子從小養大,朝夕相處,別人看不到的,我們能看到,別人體會不到的,我們深有體會,孩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們自己最清楚。
但很多家長卻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孩子,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反而把“大家”的評價置于自己的評價之上。
“大家”認為孩子不行,你就覺得他不行,“大家”認為好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的,你就認為應該把他培養成什么樣,“大家”表揚你的孩子,你就笑成一朵花,“大家”說你的孩子有毛病,你就對他大發雷霆。你為什么就不想一下,“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大家”的評價標準是不是真的合適?
那天和魯魯閑聊,說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據說這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一句格言,說明人大多是不被“大家”所理解的,都為此而苦悶彷徨,都需要從這句話中汲取力量。每個人都會受到誤解,越優秀的人越與眾不同,受到的誤解就越多,所以要堅定,無論你是不是被“大家”所看好,都要相信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但同時網上又有另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坐車去吧!”聽到這句話,魯魯哈哈大笑,說:“還是不要太傻,該坐車時就坐車!”確實,要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但同時也不要鉆牛角尖。識時務者為俊杰,很多時候,人應該審時度勢,在前進中不斷地認識自己、修正自己。世界是動態的,人生是動態的,人的自我認識、人的奮斗目標都是動態的,不要一意孤行。
真正的虛懷若谷不是失去自我、人云亦云,而是既能把持自己,又能兼收并蓄。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難于達到,但值得追求。
讀書不是唯一的標準
我們往往將“喜歡讀書”當成對一個孩子最好的贊語。其實,歷史上很多偉人并不喜歡讀書,比如漢高祖劉邦,發跡之前完全是個混混,整日東游西蕩,不務正業,絕對不是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
另一個亂世英雄劉備,據《三國演義》的描寫:“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可見也是個不讀書的主。
諸葛亮是喜歡讀書的,可以看成是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范例。但是他嘔心瀝血的結果,也不過是蜀國的老二,始終在劉備之下。
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出身,沒什么文化,就是后來奪取天下,有條件學習了,史書中也很少有關于他讀書的記載。
皇帝中也有喜歡讀書的,比如李煜、宋徽忠等,可以算是相當風雅,但最后卻是亡國之君。
就算現在的比爾?蓋茨,作為知識經濟的代表,似乎應該是很愛讀書的。但是實際上,他的財富也并不是刻苦讀書讀出來的,相反,以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眼光看,他并不是很喜歡讀書,大學都沒畢業就退學了。
喜歡讀書固然是好,但也不要把這當成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上帝為每個人準備了不同的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手段,天生我才必有用,多給孩子一些自由,他會成長得更好。
想到孩子二十年以后
如果要我們反省一下,自己這一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肯定,事業成敗是個重要因素,另一個因素就是家庭。
我們的孩子也會長大,將來他的幸福也會受這兩個因素影響。可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只考慮事業成敗的因素,一味強調學習,強調出人頭地。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掙了大錢,當了老板,就一定能幸福嗎?
不錯,事業成功是找到一個好伴侶的有利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前不久一個北大的研究生出走了,至今生死不明。他出走的重要原因就是感情挫折。北大研究生,事業上應該是一片曙光,至少比一般人強多了,但是一般人能找到女朋友,他卻找不到,一般人好好地生活著,他卻生死不明。
將來我們的孩子也是要戀愛、要結婚的,現在他早戀,你可能心煩,因為影響了學習。但依我看,早戀總比將來找不到媳婦好,至少說明他對女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不過分,不危害他人,不影響學業,沒什么大不了。
古代人十二三歲就談婚論嫁了,十五六歲就自立門戶,然后就是生兒育女,擔起一家人生活的擔子,他能不成熟嗎?現在十多歲的孩子,除了學習和玩,還懂得了多少?
現在的孩子生理上的性成熟提前了,而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成家立業的年齡卻大大延后,這中間有如此漫長的曖昧期,青春不容易啊。
所以對孩子的性教育是必要的。
但是現在一說性教育,就想到生理介紹,仿佛只有講清楚生殖器的構造才叫性教育。其實,不僅要讓孩子知道生理的性,更要懂得心理的性、社會的性,為將來的成家立業、為人父母做好準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