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說明文以介紹知識為主,而傳達的知識,既有其靜態客觀的特點,又與作者的主觀意圖有關,要明確閱讀材料中所涉及知識的內容和特點,擴展知識視野,理清知識體系,掌握重點知識,為準確答題服務。
說明文中介紹的知識,概而言之不外乎兩大類:一是自然科學知識,二是社會科學知識,前者多寫成科技說明文,介紹各種鮮為人知的新科技;后者多寫成社科文,表達見解,或整理過程。但無論介紹何種知識,對我們讀者是相同的,對我們閱讀應試也是一致的,就是掌握知識,吃透知識,答好試題。
1.梳理知識體系
一篇文章,一段語言材料,所說的知識是明顯的。這些知識涉及哪些方面,在各段各句中的發展、角度、表現怎樣,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盡管涉及很多知識,或知識外延很寬很廣,或進人文中的知識類型多種多樣,我們不能被搞得眼花繚亂,于是就要靠我們分門別類,梳理到位,使之清爽了然。例如,《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其中就涉及生物學知識、物候學知識、地理學知識等,閱讀時就可以根據需要,將各種生物對象歸為一類,將各種物候現象摘錄下來,將各種地理詞語收在一起。這樣一梳理,知識體系就明朗化了,對答題會產生積極的意義。反之,如果不分類,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會被錯綜復雜的知識弄糊涂了。
2.明確知識用語。
知識的介紹是以語言為載體的,閱讀作品,閱讀說明文中的知識,都要通過對語言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才能實現。尤其是滲透著某種知識,飽蘸著知識潮水的那些詞語,屬于知識點的體現,應是閱讀的重點,因為在考題中,常常有這種試題。有的科技性說明文,里面傳達著許多新鮮的知識,運用了大量的專門術語,我們是難以弄懂的,有的要查閱工具書,有的可以詢問相關的專家學者,這些詞語又是我們閱讀的難點。對于這些重難點知識及其詞語,我們都在文中一一明確,并適當了解其間的關聯,進而弄清文中的知識類別、知識特點和知識意義等等。例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有兩種知識性詞語必須明確,一是比喻性詞語,如先后有:根毛(原料采集站)、莖(運輸干線)、葉子(食品工廠)、葉綠體(合成車間)、莊稼(綠色工廠)、有機物(合成工廠);二是專門術語,先后有:有機物質、能量、大卡、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氧氣、礦物質鹽、生物、植物、無機物、無機鹽、二氧化碳、分子、合成有機物、葉綠素、細胞、光合作用、微生物、細菌、淀粉、化學能等等。對文中的這些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明確,本文的重難點知識也就大致掌握了。
3,掌握知識重點。
在一篇或一段說明文中,所介紹的知識盡管不止一種,但重點知識就那么一兩個,余者都是為它服務的,都屬于面上的知識,我們要抓住的是點上的知識,說明文閱讀應試命題,重點知識往往是非擬不可的。重點知識有時是指被介紹的某種知識體系,有時是指某種知識的某個發展階段或某種知識的某個側面。如果在閱讀時抓住了這種知識,也就解決了閱讀的主要矛盾。例如,要寫《電子計算機的多種功能》就應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它的多種功能知識,包括它的計算功能、網絡功能、實驗功能、繪圖功能、教育功能等,這五種知識,雖是并列關系,從不同角度來說的,但重點知識還是網絡功能知識,余者都是次要的,不僅文字篇幅較短,而且也是符合這種事物的實際情況的,如果命題,如果閱讀應試,這種知識往往是首選為我所用的。
4.分析知識關聯。
說明中的知識,無論是重點知識還是一般知識,無論是被介紹的知識還是起輔助作用的其他知識,都是有一定的關系的。這種關系,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屬于同一體系中的知識,其間存在著純知識性的關聯,通過梳理分析,使之明晰化。二是用來作襯托的知識,如說明海洋面積,以陸地來襯托,對陸地知識也要有所了解并且要明確這種襯托與被襯托的關系。三是知識間的總分、并列、因果等各種關系,要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并體會作者的說明意圖,如介紹臭氧層被破壞的知識,其原因要作一番探究,閱讀時不僅要明確這種關聯,而且要重點抓住原因,進而加深對人類破壞平衡危害性的認識。
二二、論點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與主旨標題密切相關,與重點句和中心句往往重合,要明確它的一般特點和常見位置,弄清總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理解它的總領和總收的作用。
1.明確論點特征。
論點是作者對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它的內容特點有三個:一是正確,就是能揭示真理,表現規律,符合客觀實際;二是鮮明,就是是非清楚,不含糊,不隱晦,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態度明朗;三是新穎,就是表達的見解非常獨特,“言前人所未言,發前人之未發”,令人耳目一新。例如陳群有一篇《理想的階梯》,其中心論點是:“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揭示了奮斗與理想的關系,是符合客觀真理的;也是“鮮明”的,它表達的意思是直接的,不轉彎抹角,也不含蓄隱晦;還是“新穎”的,它運用了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具體。論點的形式特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語言簡練,多用判斷句,或單句或復句,高度概括凝煉,修飾語不多,表意干脆明了。例如葉圣陶先生有一篇《作文與做人》的短論,其中心論點是“文當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緊的在于做人”。它是一個復句,由兩個判斷分句構成一個轉折復句,其形式特點,可見一斑。對于論點的這些特征,我們都要弄個一清二楚,這對于閱讀應試論點知識是極有幫助的。
2.認清論點位置。
論點的位置大致有四種情況:一是論點在題中,也即題目直接為中心論點,這種情況,論點最為鮮明突出,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文題就是論點。二是論點在開頭,或者在開頭首句,或者在開頭部分的某個地方,《談骨氣》,論點就是首段一句。三是論點在中間,主要是指論點在論證的主體部分,如胡繩先生的《想和做》,其論點在中間的第七段:“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四是論點在結尾,具有結論的特點,例如呂叔湘先生的《論“基本屬實”》,其論點就是在文章的末句:“‘基本’這個詞基本有用,但不是到處可用。”論點的這四種位置,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應試議論文閱讀題,往往涉及論點的這些知識。
3.分析論點作用。
論點在文章中的作用,應該說是多方面的,從不同角度看,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論點的總領作用,這主要是指論點在開頭出現,它如全文的總綱,居高臨下,提綱挈領。二是論點的總結作用,這主要是指論點在結尾出現,對全文內容來一個總收和結論。三是論點的過渡作用,這主要是指論點在中間出現,承上啟下,銜接過渡,使上下文嚴絲合縫,如《想和做》的論點就是這樣。四是論點的揭示主題作用,因為論點是全文論述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是中心思想的結晶,這是內容上的作用。五是論點的寫法提示作用,即通過論點來顯示論證方法或者語言特點,如《理想的階梯》的中心論點“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就提示了本文必然要用喻證法。六是論點的文眼作用,議論文也有文眼,這就是中心論點,它往往富有哲理,極具啟發性,甚至就是文章的警句和重點句。論點的這些作用,在閱讀測試中常常會遇到,如果我們把握了其中的規律,對回答此類試題是十分有利的。
4.注意論點聯系。
論點與議論中的其他知識是有密切聯系的,因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是中心論點(又叫總論點)與分論點(又叫小論點)之間的聯系,前者是“綱”,后者是“目”,“綱”只有一個,“目”至少有兩個,兩個“目”之間又是并列關系,綱目之間配合要密切,要和諧。二是中心論點與題目的聯系,無論論點在何種位置,它對題目都具有回扣和點及的作用,既是結構上的考慮,又具有內容上的強調意義。三是論點與論據的聯系,因為論點畢竟是一種觀點,它是否成立,全靠論據來證明,二者之間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也就顯示出來了。四是論點與論證方法的聯系,是論證方法的超前提示。五是論點與運用語言的聯系,是語言特點的高度概括。六是論點與結構的聯系,論點常常是議論文中的“總”,常常構成總述文字。由此可見,論點與議論文中的其他知識聯系是很廣泛的,要有一個明晰的認識。
二三、論點必須用論據來證明。論據有點面之分,正反之分,事實和道理之分,它們的運用特點和意義是各不相同的,但都要為論點服務,都必須典型真實可信。缺少論據,就無法證明論點,文章也就沒有說服力了。
1.認識論據的特點。
論據的特點可體現在“三性”上,一是真實性。就是在議論中所用的人和事、景和物以及經典名言等,都是真實的,確鑿的,不虛假,因為只有這樣的論據才有說服力,才有論證力度,例如《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就以白求恩為主要論據,這個人是真實的,他在中國所做的事也是真實的,因而讀后令人信服,如果換一個假設的人,那就難以達到如此效果。二是典型性。就是所用的論據一定要有代表性,要具有以少勝多,以一馭十的特點,要能代表某個方面的主流,體現出時代精神。例如《談骨氣》一文,就先后列舉了文天祥、窮人和聞一多等三個人的例子,以他們來作為有骨氣的代表,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如果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那就顯然沒有這樣強大的力度。三是廣泛性。就是可以用來作為論據的材料實在是太多了,古今中外,耳聞目睹,天文地理、雞毛蒜皮等,都可以作為論據拿來為我所用,就我們的各種教科書中,也是不勝枚舉的,運用時當然要有所選擇。論據的這些特點,也就構成了它的運用規律,認識了這些特點和有關規律,可以對我們的閱讀應試,尤其是回答論據方面的試題,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理清論據的種類
論據的特點又決定了論據的種類,它是多種多樣的。從論據內容來看,可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前者主要是指典型事例、史實、典故和統計數據等,如《懷疑與學問》中“腐草為螢”,那是典故。
從論據詳略看,可分為“點”上論據和“面”上論據,前者文字較詳,敘述具體細致,甚至還有一定的情節過程,這種論據,在一篇議論中一般只有一兩個,屬于重點論據;后者文字較簡,點到為止,甚至只有個人事物的名稱,文字所占篇幅很少,但對象往往不止一個,顯示出各方面的代表。例如《想和做》一文。
從論據角度看,又可分為正反論據,古今論據、中外論據等等,也就是說,所用的論據盡可能不是一個方面的、一個朝代的、一個國家的、一個地方的,這樣可以避免論據角度的狹窄而削弱論證力度。例如《談骨氣》一文。
理清了論據的這些種類,不僅有利于我們對論據知識的全面了解,甚至對于我們應試這方面的知識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3.分析論據的意義。
論據在文中的作用,是其他議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不同的論據又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事實論據是議論文中論據的主體,“事實勝于雄辯”,沒有事實,僅有空洞的說教,是沒有什么說服力的。道理論據可以增強論證力度,增加說理的權威性,論據有點有面,可以使論證有深度有廣度,重點突出;論據有古代有現代,可以延長時間跨度,由來已久;論據有中國有外國,可以擴展空間跨度,橫向外涉。這些論據的不同作用,是由論據的不同種類所決定的,只要從大的方面掌握了這些作用規律,就可以上升為一種閱讀應試能力。
二四、論證是聯系論點與論據的紐帶。對于論證方法的認識,要一看標志,二看聯系,三看分界。運用時,既有獨立性,又有綜合性,要掌握規律,明確意義,并注意與其他知識的密切關聯。
1.明確論證方法的種類。
論證方法就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其形式大致有這樣四種:一是例證法,就是列舉事實,又有兩種情況:①例群,即許多事例連用,或者是許多人物的成串羅列,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在正面論述時,就有 羅列幾類人物;②具體實例,文字較詳,情節性過程性都很明顯,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二是引證法,又叫講道理或道理論證,就是用馬列主義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眾所周知的定理公式,還有諺語、成語、俗語、格言等,三是對比論證法,又叫正反論證法,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如《發問的精神》的第4節至第10節從正面論證,第11節至第15節從反面論證。四是喻證法,就是通過比喻手法進行論證,如《論求知》。這些論證方法常常是綜合運用的,如果我們梳理清楚了,會有助于我們閱讀應試的。
2.把握論證方法的標志。
論證方法在具體運用時,是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標志的。①例證法常用“如”、“例如”等作引渡舉例標志,如果帶有一些感情和文學色彩,還可以有“讓我來說一段故事吧”、“請聽這樣一件事”等。②引證法常用引號標明,有時單引號和雙引號同時出現,但并非用了引號就是引用,還有冒號配合,還有對象性的提示,如“孔子曰”,再如“《孟子》中說”,還如“某某告訴我們”等,有的不用引號也是引證法,只是暗引大意而已,有的定理公式不一定用引號,也是引證法,如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哥白尼的“地動學說”等。③正反對比論證法的標志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反義詞的前后運用,二是“反之”、“但是”之類的詞語轉換,都是明顯的語言標志,如上段論述正面內容,下一段可以“但是”或“反之”領起即是,這種標志涉及的語境,可以是全篇,也可以是某個語段,還可以是一兩句話完成,涉及篇幅是不同的。④喻證法的標志也主要有兩種:一是喻體,二是比喻詞,二者有時一道出現,有時只用某一種,如“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這里既有“喻體”“階梯”,又有“比喻詞”“是”。認識和掌握這些標志,對于我們判別論證方法是十分有利的。
3.注意論證方法的聯系。
論證方法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具體有:①主次相聯,即以一種論證方法為主,別的方法密切配合,但表現為次要的,是對主要論證方法的輔助,例如《紀念白求恩》一文,就以例證法為主,正反對比法與引證法為次,引證法的標志是“列寧主義認為”。②例中有引,就是在舉例中,嵌入適當的引用,以舉例面貌出現,引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儉以養德》,在舉魯迅節儉的事例中,還引用了魯迅自己的一段話,其標志是“魯迅說”。③引證與喻證并舉,就是引用與比喻緊密結合,同時兼有,如《“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中的“若不讓錯誤出生,便不會有真理降世”,既是引用,以“有人說”和引號為標志,又運用了比喻手法。④引證與正反對比兼用,就是既有引用,又有對比,例如《儉以養德》中,就引用了高爾基回憶列寧時的一句話:“他完全不會關心自己,可是仔細地注意同志們的生活。”這里的對比和引用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論證方法的主要聯系大致有這樣幾種,注意了它們的這些聯系,其直接意義,一是可以抓住主要方法,二是易于理清綜合運用,減少失誤。
4.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論證方法的作用,也各有特點,各不相同。①例證法主要是增強說服力,通過一兩個典型事例,可以使闡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證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實內容,增加說理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對比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論證更為深刻更為有力,使主題更為鮮明突出;④喻證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論證更為具體生動形象。論證方法的這些各自不同的主要作用,我們必須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不管它們出自何種語言環境,其主要作用都是不會改變的,這是規律,掌握規律,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進而提高應試效率。
二五、議論角度包括駁立、古今、中外、正反等等眾多方面,實際上就是論證的立足點,要明確作者在議論中所站的角度,善于抓住主要傾向和重點,并分析這種關系及其意義。
1.理清議論角度種類。
議論的角度就是議論問題時所站的立足點,一篇議論文的角度,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認識,形成不同的多樣的角度。這就要確定認識的標準,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如下一些角度:
①以觀點為標準,可以分成正反角度。一篇議論文,既可以從正面闡發,也可以從反面論證,還可以正反兼顧,但不可以正反并重。立論文一般是從正面論述的,即使有反面內容的嵌入,那是為正面觀點服務的,總體上仍然是從正面論述。駁論文往往是從反面論證的,雖有一些正面觀點的滲透,但那是為反面論證服務的。這種以觀點為角度標準分類,實際上與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是密切相關的。
②以時間為標準,可以分成古今角度,也就是歷史與現實的角度。這種情況,有一定的時間或朝代的標志,而角度又往往在開頭或結尾可以看出來,閱讀時,一方面要抓住這種標志,同時還要注意側重點,明確角度的真正的主體。例如有一篇習作,題為《南郭先生何以能“充”》,則是從歷史角度論述,而儼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則是從現實角度闡發,其標志在末尾:“目前,我國正在深入進行體制改革”。這兩種情況,從現實角度議論較多,因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③以空間為標準,可以分為中外角度。這既可以從論據方面來體現,也可以從論證過程上來反映。闡述時,一般要點到國家名稱,展示論述問題的寬度,對揭示規律有意義,富有哲理性,因為道理是“全球通”的。例如,在陳群的《理想的階梯》這篇文章中,運用事實論據就涉及許多中國和外國名人,使論述的道理極具廣泛性。
2.把握議論主要角度。
議論的角度多樣性特點,也就增加了對角度認識的復雜性和應試角度的難度。這時就要居高臨下,把握主要角度。把握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標志,包括時間標志、空間標志和詞語標志等,標志的位置往往在開頭,例如,有一篇題為《最忌淺嘗輒止》的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在我們周圍有這些一樣同學,……”很明顯,這就是標志,是從現實角度論述的。二是看篇幅,某個方面占用的文字多,說明它是論述的重點,那么它就是主要角度。例如《駁“實惠”論》中,雖然有戰爭年代革命戰土和共產黨人等正面內容,但相對于全文篇幅來說,它只占少數,它只能是次要角度,主要角度還是從反面論證,這與題目中的“駁”是密切相關的。可見,閱讀應試,判斷角度,掌握一些規律和奧秘,是有好處的。
3.注意不同角度聯系。
角度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這種聯系,有的體現在詞句上,如正反角度同時兼顧時,聯系就十分明顯;有的體現在段落或文章的首尾,往往構成環扣呼應的關系,如開頭從現實起筆,結尾仍從現實落墨,從而形成角度映照的格局;更多的則是體現在內容上,即體現在文章的主體上,前后關照,上下配合。角度之間聯系的情形,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如先反后正式或先正后反式,先中國后外國或者反之,先歷史后現實或者反之,還有不同角度的多次反復交叉式,涉及論點、論據、論證等各個方面,與結構密切相關。閱讀時,要注意角度之間的各種關系和聯系,尤其是錯綜交織的時候,更要注意梳理清楚。例如:有這么幾句話:“一個人若要有發現,有創造,就不應畏懼錯誤。倘若你想把一切錯誤都關在門外,那你也必將永遠被關在真理的門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敗,那你也必定永遠得不到成功。”這里存在三個角度:正面角度,反面角度,假設角度,它們就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兩個“倘若”與一個“若”就是聯系的標志。
4.分析議論角度意義。
從不同角度議論,其作用和意義當然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不同還有一定的規律,我們閱讀應試時,就要重點掌握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正反角度議論,可以增強論證的力度,使論述的中心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鮮明;古今角度議論是為了擴展時間跨度,撫今追昔,順序清楚,揭示事物發展規律;中外角度議論是為了擴展空間跨度,增加議論的范圍,增強可信度;假設角度議論重在充實文章內容,使論證自由靈活,生動活潑。從不同角度議論,產生的如此不同的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分析時是極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