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報數據來看,增長是在放緩,參考其現在的國內電商前三的體量,這樣正常的放緩也遠沒到質疑特賣模式本身。無論是線上還是傳統線下零售,折扣特賣對所有消費者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唯品會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已經證明過了。分析唯品會第一季度財報,東哥以為要基于三個維度:1、唯品會的持續盈利能力;2、唯品會的運營效率;3、唯品會的用戶情況。
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唯品會在不可能持續保持翻倍的高速增長。唯品會財報一直未公布GMV,但以其營收來衡量唯品會的發展速度,更精確。
▲ 東哥統計了2013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唯品會財報,觀察來看,過去13個季度,唯品會營收已從最初的單季3.1億美元增長到現在的18.9億美元,增長了6倍多。每年第四季度為網購高峰期(如雙十一,唯品會12.8周年慶),所以次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增速相對放緩是正常現象。或者說,唯品會其實就是做零售的,消費者購物有這自己的季節性需求習慣,不同季度的銷售變化可以參考傳統百貨業。
▲ 2015年之前,唯品會能保持在100%以上同比增速,而那之后,速度有所放緩,一方面不能忽視整個宏觀經濟下行的趨勢,唯品會“限時特賣”模式被天貓、京東等國內電商巨頭進行效仿,與此同時京東、阿里加大了在品牌招商方面的力度,外部競爭加劇。前一段時間和京東的朋友了解了一下情況,唯品會競爭對手之一京東閃購,除了閃購業務和京東POP平臺打架之外,整體規模還是遠不能和唯品會相比較。
另一方面,隨著唯品會營收基數不斷增大,自然而然很難保持在100%以上的高速增長,截至2016年3月31日,唯品會營收同比增速為41%,同期京東為47%,阿里為39%。Amazon從2000年后就很少超過40%的同比增長,因此,在一定基數之上,增速放緩并不奇怪,重要的是穩定增長。
▲ 唯品會在經歷2012年3月的“流血上市”后,很快就于2012年第四季扭虧為盈,其股價狂飆也開始一步步成了中概股的神話。迄今,唯品會已持續盈利14個季度,從上圖統計來看,唯品會除了2015年第三季度出現了凈利潤微降外(主要由于第三季度兌美元匯率走勢疲軟所致),其凈利潤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
▲ 同樣,凈利潤增長情況與整體營收增速一定程度上保持步伐一致,增速放緩也很正常。
▲ 對唯品會而言,作為一家自營電商,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很重要,4%左右的凈利潤率已經在國內自營為主的電商中屈指可數了。京東目前還一直在虧損,阿里是平臺就不用拿他們來比,不考慮自營部分,當當、聚美在轉型中也出現虧損(二者因為提出私有化,2015年年報至今還未發布,就不拿具體數據來對比了)。不得不說,在一定程度上,賺錢就是硬道理,在電商中能保持持續賺錢的能力實屬不易。
唯品會的費用構成來自五大塊:營業費用、履約費用、營銷費用、技術和內容費、行政費用。
▲ 費用支出是支撐一個公司運營的基本要素。過去13個季度以來,唯品會總費用(總運營開支)的增長與營收的增長為正相關。
財報顯示,唯品會第一季度總運營開支為23.9億元人民幣(約合3.71億美元),高于前一年同期的17.6億元人民幣(約合2.84億美元)。但唯品會第一季度總運營開支率已經從前一年同期的20.5%下滑至19.7%。
總運營開支的增速已從120%的水平,減緩到30%左右。
▲ 整體而言,幾項費用中,除了營銷費用與履約費用明顯加大,其他幾項費用增加幅度并不大。其中營銷費用的增加反映了公司通過增加投資來提升品牌影響力、吸引新用戶和拓展市場份額等方式來推動長期增長的戰略。具體到某件事情上,比如簽約周杰倫,設立首席驚喜官,發布會玩直播用網紅,都說明唯品會在營銷創意上進行努力。
▲ 而履約費用增加,主要來自訂單量的增加,但交付效率并未因此拉低。根據過去13個季度唯品的財報推算,其履約成本已從27.7元/單,下降到18.8元/單。
財報中體現唯品會運營效率的優化,還有另一個指標“運營利潤”:唯品會第一季度運營利潤同比增長51%,至5.96億元人民幣(約合9200萬美元),高于前一年同期的3.95億元人民幣。唯品會第一季度運營利潤率從前一年同期的4.6%上升至4.9%。
目前中國網民大概是7.8億,截至2016年3月31日,阿里活躍用戶數為4.23億,同比增21%;京東活躍用戶數為1.69億,同比增73%;相比之下,唯品會活躍用戶數為1970萬,同比增速為55%,雖然不是最快的,但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在活躍用戶上,由去年同期的1,290萬增加至1,970萬,同比增長52%。當然,與上一季度的年底零售旺季相比還是會有10萬的負增長情況。或許可用唯品會董事長沈亞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中一段話來說:在唯品會第一季度的新增用戶當中,近45%為90后,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約為30%。這對于作為特賣電商的唯品會來說還是一個好的跡象,表明它能夠吸引到青年消費者,而且隨著這些年輕用戶購買力的逐漸增強,他們的客單價也會提高。
東哥根據唯品會過去13個季度的財報推算其客單價情況,在186—249元之間,近一年來,一直在200元左右徘徊。包括也可以看到唯品會全面發力唯品國際后,唯品國際平臺上的嬰兒用品、美容化妝品和保健產品的銷量占比上升,不過也稀釋了服裝、手包和鞋類商品所帶來的高客單價,后面幾類商品的售價通常能夠達到數千元,高于前幾類商品的價格。
沈亞表示,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國內喜歡購買進口和售價相對低廉的商品的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多。同時,他還提到在政府推出新稅收政策之后,唯品國際的客單價事實上已增長了大約17%。
同時,唯品會有超過90%的回頭客,用戶粘性和復購率在電商中也屬于高水平。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2016年第一季度唯品會移動端銷售占比已達87%(同期,京東72.4%,阿里71%),“千人千面”大數據個性化推薦的效果也比較明顯。
唯品會跨境業務從2014年9月開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交易額占到總GMV的近5%,隨著對“唯品國際”全球供應鏈打造的投入增加,唯品國際也將成為唯品會未來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