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兩所高中各聽了一節課,授課教師一男一女,年齡都在30歲左右,教學經歷也相差不多。但兩節課聽下來,卻有著明顯不同的感覺。男老師是一位數學教師,講課很流暢,條理清晰,對教材把握得很好。他講的是節數學拓展課,運用數學模型計算一小球從靜止開始到下落經過多少時間。授課的內容涉及到許多物理知識,或許他對物理不是很熟悉,在授課過程中兩次把物理公式寫錯,在學生們的提醒下及時改正過來。他自嘲“物理不如同學們學得好”,引來了學生們的笑聲,說明這并沒有降低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在講到數列時,他突然提問學生什么是數列的特征,并且立刻叫了一名學生來回答。顯然學生沒有任何準備,答不上來。老師又叫他的同位幫助回答,同位也沒準備好,同樣答不上來。兩個學生站在那里,顯得很尷尬。我問了一下坐在旁邊的學生,他說數列早就學過了,但突然讓自己回答,恐怕也說不完整。這個尷尬場面的出現,顯然影響到學生們的情緒。此后的聽課效果明顯不如提問前。聽的另一節是女老師講的地理課,授課內容是“地球的自轉”。教師在授課中也曾出現過尷尬場景。在老師提問地球是如何自轉時,沒有學生回答,課堂上一度冷場。但是老師處理得很機智,她并沒有點名叫學生來回答問題,而是讓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剛才的冷清場面立刻變得活躍起來,很快學生們就在討論中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尷尬的場面被順利地化解,老師得以繼續后面的講授。不同學科的兩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忘記了。兩位教師在處理問題時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教學效果顯然大相徑庭。這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學技巧的運用!所謂教學技巧,其實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運用,也是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體現。這種智慧和能力是教師在長期教學中歷練而形成的,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研究或借鑒經驗的結果。課堂教學中會遇到各種情況。對有的情況教師可能會有預判,但更多的情況是無法預測的,這就是課堂教學生成,而這也恰恰是教學的魅力之一。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教師的能力具體體現在處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瞬息變化上。教師的創造才能、主導作用,正是在處理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發揮,這些活的情景向教師的智慧與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然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里讀出愿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也許,還可以再列出一百個這樣的問題,但卻不可能窮盡一個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可能發生的一切。葉瀾教授的這段話告訴我們,研究教學永無止境。以臻于至善的態度去對待教學,這是對教師專業精神的要求,而研究教學、鉆研教學、熟知教學則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需求。如果我們的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就得到了重要保障。【作者簡介】劉堃:原濟南市教育局副局長、山東省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現任山東省政府督學,濟南市關工委副主任。全國“領航校長”導師,山東省“齊魯名校長”導師。曾獲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杰出校長獎、國家普通高中新課程專家工作組成員、山東省首屆教育創新校長、齊魯名校長、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山東省化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濟南市十佳校長、濟南市勞模、濟南市拔尖人才等。榮記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主持國家級、省級教育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各類論文百余篇,編著教育教學著作10余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