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永遠的鄉愁
文 / 魏繼蓮
孝道文化經過千年歷史的發展和沉淀,已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的主流導向與優良傳統,這大多來自于子女對自家老人的態度,當然,也有年輕人對外姓老人的關愛與照看,但在道德逐日淪陷的當下,這種例子少則甚少。那么,怎么樣對老人才算孝道呢,這就取決于各自的生活水準和涵養心態了,所以,在我的理解來看,百萬富翁的山珍海味和平民百姓的粗茶淡飯沒有兩樣,只要老人過得自在順氣那就是孝道了。
人在世上走一遭,說簡單了不外乎做三件事:贍養老人,扶養兒女,回饋祖國。但現時的人,壞到極致的還是少則甚少,鄉里鄰里有一兩個這樣的人,就會破壞一方的和諧和安寧,讓大家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他們對老人拳腳相向,對兒女相向引導,對社會無惡不作,這種人自以為活得津津樂道,但他(她)們哪里能想到,淪陷的是自己的道德,泯滅的是自己的天良,折磨的是自己的老人,遭孽的自己的子女。這種人,在別人眼里就是人渣,總讓人敬而遠之,繞道而行。我始終相信,世上的萬事萬物是有因果報應的,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
在我們鄉下,有些老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了一輩子,七八十歲的老人整天忙出忙進的幫兒女打理家務,渾身上下臟兮兮的,兒女在田里沒黑沒夜的勞作,但家庭的氛圍其樂融融,母慈子笑,這樣的老人算不算過得舒心,這樣的兒女算不算孝道?普通百姓沒有固定的收入,他們不下田不勞作,拿什么孝敬老人,拿什么讓老人三餐溫飽?
在我們村里,有一對普通的夫妻,他們兄弟姐妹很多,都出嫁和分家了,由于他們是老小,所以,老人最后就落點到了他們家,孩子的爺爺去世后,孩子的奶奶就癱瘓了,這一攤就是八年。在這八年里,這對夫妻人前人后受到了不少指責,多少人拿嘴在背后戳他們的脊梁骨,但很少有人拿心去真切的感受他們的體會,但是,我懂他們,因為,我家里也有老人,在我們這里流傳著一句方言,“沒老人的夸孝順,沒兒女的夸干舒(干凈)”,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對夫妻呢?他倆是實實在在的莊稼人,誠實善良,任勞任怨,三個上學的兒女,大學,高中,初中,由于有癱瘓在床的老人,男人不能出門打工,女人也要守著鍋灶,他們每天給老人三餐以后就下田兢兢業業的勞作,有時在離家近的地里勞動,他們一定有一人在中間回去一趟,給老太太熬一盅茶或喝些湯,他們時常忙忙碌碌,風風火火,盡己所能地照看老人,遇到下雨天就縫縫洗洗,但理解他們的人少之甚少,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樣的老人,子女應該寸步不離地守在榻前,端茶倒水,但大家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這是一對莊稼夫妻,除了土里刨食再沒有額外的收入,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下田不勞作,一家子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孝敬老人?拿什么供兒子上學?所以,我認為,他兩口子,算得上孝道。其實,孝道,是一個沉重的字眼,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家的兒女,人常說,“家家有一本曲兒唱,一家和一家的不一樣”。
就我自己而言,娘家父母去世的時候我三十多歲,但他們活著的時候,我總覺得沒能盡到做子女起碼應盡的孝道,愧對她們,隨著年齡的加大,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后悔莫及,輾轉反側,有時夢里夢見母親,那種親切那種疼愛那種依戀,讓我拿什么語言能表達出來,只能暗自流淚,然后找千萬種借口來安慰自己——那時孩子小,拖累大,家務多,經濟拮據,不能時常回娘家看望二老——但老年時的母親,白發飄飄拄著拐杖,尖尖小腳,倚在村口風里雨里等我的那個姿勢,永遠定格在我的心底,成為抹不去的鄉愁和對母親的思念與疼痛,這種疼痛,一直會持續到我生命的終結,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span>
在婆家,我不知道在別人眼里我們算不算孝道,因為這世上有許多眼睛看到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但我摸著自己的良心認為,我們是一個個差不多的兒子和媳婦,結婚三十多年,我從來沒有和公公婆婆頂過嘴,從來沒有,這一來是因為他們二老賢惠善良,從不吝嗇地為兒女付出,二來是因為弟兄和睦,家教嚴謹。
我丈夫兄弟姐妹六個,我嫁過來的時候,倆姐姐都出嫁了,老大老二都成家了,這當兒,只有老大分了家,所以,我們老二老三老四還有老二的三個孩子和倆老人在一起又生活了幾年,這期間,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這樣一大家子11口人,我們都聽從老人的安排,快樂融洽地生活著,每天,該下田的下田,該上學的上學,該上班的上班,老人就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其樂融融,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后來,二十多歲的小兄弟突然換上了精神病,并且在家在外胡整胡鬧,惹是生非,還時不時往自家的水窖里扔東西,有時,自己干脆跳到里面,鬧得一村人驚天動地大呼小叫的,有時抱著我一歲多的女兒在水窖周圍亂轉,一家人被鬧得雞犬不寧,戰戰兢兢,公公婆婆傷透了腦筋,操碎了心,最后開了個家庭會議,分成了三家。但分家三四年后,小兄弟的病也沒能治好,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里,翻墻偷偷跑出去,凍歿在三十幾里外的一個山梁上,可憐地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這之后,倆老人身心成殤,單獨過起了他們倆人的生活,那年,倆老人還不到六十歲。人常說,長兄如父,這時候,老大就是老大,沒忘他的使命,在他的安排下,我們每人每年給老人固定的生活費,就這樣過了近乎二十年,這期間,老人算是安享了天年,快快樂樂地生活著。
十八年老了王寶釧,更何況二十年,這二十年,公公婆婆真的老了,生活很難自理了,我們的大妯娌也去世了,老大老二都有了孫子,都忙乎得不亦樂乎,有一天,老大把我們叫到一起,商量老人的事,由于當時我拖累最小,最后商定,讓倆老人住到我們家,我和老公義無反顧的答應了,因為有了娘家父母先前的教訓,我再不會在公婆身上留下遺憾了。那年公公八十三歲,婆婆七十八歲。
接下來,公公老年癡呆,然后去世,他前一天還在院子里曬太陽,第二天就駕鶴西去了,一對風風雨雨、滄海桑田、相濡以沫走過來的恩愛夫妻,臨終,就這樣決然的訣別了,沒能為他心愛的老伴兒留下只言片語,婆婆躲在無人的角落,偷偷的恓惶的流淚,然后拄著拐杖,拿手摸著棺木,顫巍巍地轉了一圈,再從門里沒有出來,她是從舊時代走過來的人,所有的心事和疼痛都一個人咽,生怕給兒女徒添麻煩,這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為生老病死是我們沒法改變的,只能在心中偷偷的發誓,一定要對婆婆很好很孝順,讓她順心地安度晚年。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個人在老家無人為伴,在征得她同意后,我們把她帶到我老公工作的學校,他們領導是個孝子,見我們善待老人,就給我們安排了一間閑房子,這樣我們就便于照看老人,但我從言談舉止間能感覺到婆婆眷戀老家,因為老家平坦安靜,她是標準的小腳又性格內向,在這里,上廁所走路都不方便。在會寧,學生陪讀是普遍現象,這期間,她的大孫媳婦陪讀去了,他大孫子一個人在家孤單,就想接他奶奶到他家去給他作伴看門,因為他是個村醫,整天滿世界亂跑,特別到冬天,他一回家,冰床冷室的,當時,老太太除過腳小,身子骨還比較硬朗,見于她孫子的這種情況,再加上她疼大孫子,就非常樂意到孫子家去,我老公弟兄們商量后,就同意了。
老太太在孫子家住了幾年,這期間,她大兒子二兒子都遠在外地,就我們離老人近,十五里路,每逢周六我老公就騎一輛爛摩托樂呵呵地回老家了,帶上吃喝,風雨無阻,從無怨言,一到節假日,她大孫子媳婦回來,我們就馬上把老人接到我家,但悠悠之口,總有雌黃,一些泛泛之輩搬弄口舌,說我們做兒子兒媳的不管老人,把老人推給了孫子,但我們不在乎,我們只要老人過得開心,因為我們知道,老人和孫子在一起,是天倫之樂。
三年前,我兒媳婦在外地生了孩子坐月子,春節臨近,我們夫妻如坐針氈,這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真正內涵,有一天,我給婆婆打了個電話,電話那頭,婆婆顫巍巍的聲音叮嚀我,不要心急,不要記掛她,她一切都好,要我伺候好媳婦兒坐月子,這時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關上手機,淚如泉涌,我在心中默念了無數個對不起,對不起,我親愛的婆婆,千里之外,我記掛著您,我一生都忘不了您對媳婦的好,但我們沒辦法了,你的兒子和媳婦兒實實在在沒辦法了,沒辦法陪您回老家過這個春節了,我們不能丟下兒媳婦不管,她也是她媽媽爸爸的心頭肉,兒子又在上班,除了我們,沒人照看她娘們子,生活就是這樣,總是不會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轉動的,隨時會給人制造麻煩,制造障礙,但天無絕人之路,這時候,老二給我們打來了電話,他說他們兩口子回老家了,要把老人接到他家過年,要我們安心地伺候媳婦兒坐月子,那一天,我欣喜若狂,如釋負重,對老二兩口子充滿了感激,雖然老人是我們弟兄大家的,但他們也都年歲大了,六十多歲了,從那時到現在,老人一直被他們照看著,后來 ,我們妯娌開玩笑,我說,你再把老人照看上三五年,我的孫子就大了,那時你回你們城里讓你的媳婦兒伺候你去,我來伺候老人,從目前狀況來看,婆婆身體狀況良好,應該能活百歲,她今年八十七歲了,我真心希望她老人家長命百歲,把這個花花世界盡情地踩踩。
今年春天,婆婆腳底下起了個膿包,三寸金蓮,疼得不能下地,兩三個月,我們二嫂子(妯娌)兩口子扶出扶進,端茶端飯,每日換藥,從無怨言,那么,什么樣的兒女才算孝子,但我覺得,這就是孝子,她一輩子大字不識一個,但懂得孝道,何況,她年齡不小了,本應到頤享天年的時候了,只因上面還有耄耋老人,她還要跪在地上為老人洗腳洗頭,我能不感動嗎?
其實,在我們鄉下,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兒女,過著平凡的日子,贍養著自己的老人,母慈子孝融洽度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自己的邏輯,本本分分地生活著。
所以,我認為,孝道文化,就如幾千年前栽種在中華文明里的一棵古樹,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遮天蔽日,層層疊疊,長短不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汲天地之養分,取萬物之精華,脫不了母體,這個母體,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孝敬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做兒女的本分,無論他們給你留下萬貫家財還是負債累累,就像某部電視劇里說的,你都住過這世上最貴最溫暖的房子,你都沒有交房費呢,何況,你交得起嗎!
作者魏繼蓮,會寧縣平頭川鎮人,白銀市作協會員。
(注:正文插圖來自網絡,與本文沒有直接關聯?!疤炷系乇睍幦恕弊鹬刈髡吒冻?,可以授權在其他公眾號登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堅持準確署名,倡導原始創作,提振正向能量。感養育之恩、念精神砥礪、記風土人情、憶美好往事、歌秦音豪邁、頌祖厲雄風?!皼]有稿費,只有贊賞,致敬原創!”傳播會寧文化,弘揚奮斗精神!歡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會寧人”關注公眾號,投稿可直接發送至郵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發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