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皋蘭大煉鋼鐵紀實》《會寧縣建置沿革》《靖遠、會寧兩地戰囯時為北地郡轄境嗎? 》《1994年版〈會寧縣志〉評審材料》《關于會寧縣建置沿革問題與某教授的幾次角逐》《會寧明清進士考略》《會寧明清民國時期有作為的縣官》《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會寧人》《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舊址和戰斗遺址簡介》《1994年版〈會寧縣志〉歷代州縣長官名錄增刪說明》《當年為1994年版〈會寧縣志〉發行準備的征訂啟事》
《靖遠縣志稿·建置沿革》一節,文約事豐,語言流暢,考證有力,敘述得體。是一篇能夠反映靖遠縣行政建置沿革的佳篇。但由于史料缺乏,要寫好這一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不足之處一定難免。現就以下問題談一些淺見,愿和同志們商榷。
一、戰國時期,靖、會兩地不屬北地郡。根據之一:秦昭襄王攻滅義渠戎后始置北地郡。據《后漢書·西羗傳》,雖然“涇北有義渠之戎”, 但僅限于“隴山以東” 。這就是說,義渠戎的活動范圍沒有越過六盤山。因此,滅義渠戎后置北地郡,自然包括不了靖、會兩地。根據之二:《括地志》云:“寧、原、慶三州,秦北地郡,戰國及春秋時為義渠戎國之地。”《括地志》成書于唐貞觀十六年(642年),貞觀六年(632年)至代宗寶應二年(763年)的130年間,會州雖幾易其名,但州的建置一直存在,廣徳后才陷于吐蕃。特別是《括地志》成書前10年就有會州,而且唐代會州與寧、原、慶三州并屬關內道。如果說會州(靖、會兩地隸屬會州)戰國時屬北地郡,而《括地志》為什么不記載呢?根據之三:1981年出版的《辭源》和1979年、1989年出版的《辭海》,都分別注釋義渠戎的分布和當時北地郡的轄境在“今甘肅合水、正寧、環縣、寧縣、涇川等縣地”,“轄境相當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 今甘肅慶陽及涇川一帶”。這里,靖、會兩地似乎也一點邊都沾不上。
二、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時,祖厲縣(包括靖遠地)為其屬縣之一,一直到東漢才改屬武威郡。新編《靖遠縣志稿》記:祖厲縣“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0一一公元前87年)屬安定郡”。將境地歸屬安定郡的時間,劃在漢武帝當皇帝的54年間,上溯26年,下縮112年。給人們的印象是,祖厲縣漢武帝時屬安定郡,之后的西漢時期不屬安定郡。其實在漢武帝中期至西漢末才屬安定郡,而不是漢武帝開始就屬安定郡,他死后就不屬安定郡了。
三、東晉十六國時,祖歷縣地沒有歸屬過北涼。沮渠蒙遜401年殺后涼叛將段業,占領張掖,稱張掖公。這時期祖厲屬南涼。412年,沮渠蒙遜迀于姑臧,稱河西王。這時期祖厲屬西秦。431年,夏王赫連定滅西秦,同年北魏屬國吐谷渾滅夏,至439年魏滅北涼,統一北方。這時期祖歷屬北魏。《靖遠縣志稿》記祖厲屬北涼,時間上有矛盾,也無據可考。
四、十六國時期,前秦、后秦時祖厲屬隴東郡,其他時期屬武威郡(見《甘肅地理史抄·十六國彊域志》)。《靖遠縣志稿》統歸于武威郡,不知是否另有依據。
五、周太祖宇文泰設置會州的記載,見于《元和郡縣志》巻四,但沒有具體時間。根據《周書·文帝紀》記宇文泰西巡事,當在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四月至七月間。但該書同一處又記:三年正月,始作九命之典,又改置州、郡、縣,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縣二百三十。這所置之州當是會州,因為改州都有名,置州無名。鑒于這兩種記述在時間上相差1年的矛盾,是否可這樣表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經會寧,命其置州,三年(554年)正月,遂正式設置會州。
六、會州州治移于鳴沙城的時間,在(太平寰宇記)里記為后周保定二年,和廢會州在同時。《靖遠縣志稿》記:“北周(557一一562年)移會州州治于鳴沙城” 。主觀意圖是將移徙時間限制在這個范圍內,實際上給人們的錯覺是,北周王朝只存在了5年。這樣表述是欠妥的。
七、北宋元符二年新筑的州城,賜名會川城,是郭蝦蟆古城,不是今靖遠城。《宋史·地理志》記:會川城,“東至涇原路通安寨六十里,西至熈河路定遠城一百五十里,南至會寧關六十里,北至新泉寨四里。”四至方位及其距離基本符合在郭城驛的條件。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也說會川城在衛(按:即靖遠衛)西南七十里,否定了在靖遠城。另據會寧舊志載,郭城就因是金將郭蝦蟆死節之處而得名。明初建驛站,故名郭城驛。從金宣宗貞祐元年(1214年)會州陷于夏,遷州治于會川城,至蒙古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城破,其中僅有22年,如果僑遷的地方不是郭蝦蟆古城,而是靖遠城,那么什么時候又從靖遠迀到郭城的呢?
八、金代元光二年(1223年)收復的是新會州,不是舊會州。收復這個會州的人是金將郭蝦蟆與鞏州元帥田瑞,是郭蝦蟆死節處的會州,即今郭蝦蟆古城。《靖遠縣志稿》遺漏了一件歷史事件,即《金史》所載:興定四年(1220年)八月,“夏人陷會州,刺史烏古論世顯降”。這里所說的會州當指新會州,即會川城,即郭蝦蟆古城。有失有收,沒有矛盾,否則,上述貞祐初(《靖遠縣志稿》記貞祐五年)會州陷于夏后迀會州于會川城,而幾年后夏人又陷會州怎樣理解。正因《靖遠縣志稿》沒有新會州失陷的這一條記述,因此,將元光二年收復的新會州記為舊會州。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九、“元初棄新會州,遷于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并縣入州”。在《元史》里是這樣表述的,《會寧縣志稿》原來也是這樣記的。但嚴格要求起來這樣表述欠妥。元朝正式建國號曰“大元”是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冬十一月。在敘述至元七年以前的元史加“元” 是不恰當的。按理推論,會州遷于西寧縣的時間,當在蒙古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即新會州失陷的那一年。這個時間不能用“元初” 來表述。
另外, 靖遠和會寧的縣志稿, 在建置沿革上還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 可能各有所據, 這里就不一一談了。
由于史料不足, 而且有些史料互有矛盾, 加上我們認識水平有限, 理解能力差, 不妥之處, 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注:該文系為會寧縣志辦公室主任劉玉珩起草的在白銀市終審《靖遠縣志稿》會議上的發言稿。本文所指靖遠縣志稿《靖遠縣志》后在1995年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