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極雜說28-30-31
 
太極雜說28
2009-04-06 09:58

l         沉穩主要是在神意能在體內守得住,放得下,功夫較深的人可感受腳底象吸盤一樣吸住地面,意念啟動,虛實更加分明。全身松開后,自能輕靈,要想推手,還必須身體懂勁。

l         有“重里現輕”之說,是否應該為引空?有否“輕里現重”之說?是否能看作是飄蕩中出的整勁?吳式太極的推手,講究的是用秤稱對方的勁力,對方使多少勁,就用多大的秤去稱它,其實用通俗語言表達,即是在與對手接勁后,產生動態平衡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巧妙地把對方從順勢變成背勢,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已聽勁的感覺,鎖拿對手的關節.鎖拿關節在吳式里稱之為拆或裝關節,這在太極中就叫接骨斗榫(接骨斗筍),該法一般是以內勁作基礎的較見效,用外形動作做效果較差,用整體勁做效里較為理想.那么人體這秤是什么?怎樣運用?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極為重要的,但很少有太極書描寫這些東西的,一般不是入門弟子是不傳授這些東西的.其實己很形象的告訴大家了,只要你能理解人身體那里是秤桿,哪里是稱砣,哪里是稱把,準星在哪里,把這原理放到推手中去,那就不會產去頂丟的現象了.形象地比喻推手象建筑中的塔吊,吊臂長的與吊臂短的是相互對應平衡的,平衡是靠配重的大小與配重的距離來調節的,起重臂起重多少與配重在力學上是平衡的.推手的基本原理與之一樣,只是方法更靈活多變而己.但千萬不能忽略一點,塔吊是有堅實基礎的,那么推手的基礎就是根,當然根是活根,可根據推手時的需要,靈活變換的,但必須入地生根,而且到兩根變換自如.這里可視每腳為一根,即使是金雞獨立,分腳,蹬腳等單腳著地的情況下,單腳里面也要有內勁的變換,但能做到是十分不容易的.這也是陰中陽,陽中陰吧.這些是我個人觀點,其實講推手己講到腳了,這似乎不合理,但推手是用整體勁的話,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用腳推,手只是支架式接觸點而己,這樣就符合勁從腳起,過腰胯背,形成于指的太極原理,這樣說可能好接受些.

l         我學過陳式, 楊式及吳氏推手, 個人感覺楊式推手注重用腰,朋勁明顯, 要求把人發出去, 陳式推手強調腳管手拿,螺族纏繞, 拉筋抻骨, 反關節制人, 而吳式推手體現柔化功夫, 不主動進攻,多在拿住對方重心后再發勁, 強調意識推人. 個人認為, 學了陳式推手, 感覺手腳會用, 學了吳氏推手, 感到太極奇妙. 最能體現以柔克剛, 小力勝大力,借力打力等太極原理的當屬吳氏推手.   

l         錢超群先生在上海見過多次,一般每個月鑒泉拳社公活動時,他都表演一下。馬岳梁老先生作壓軸戲。曾經與錢先生推過幾次手,當然與馬岳梁的其他弟子也曾經摸過手。我個人看法,在上海也只有吳式還在公開的場合不加保守的傳授推手技擊技術,因此好手中練吳式的較多(我接觸的有限)。錢先生的推手技術是好的,當然與馬岳梁不能比,推手時感覺硬一些,相比較費先生(馬岳梁的另一個弟子)則比較輕,但外形動作偏大些。在上海類似功夫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確實是平凡的很,他們不出名,默默無聞,只有推手時,才能看出他們的不平凡之處。

l         活肩、空肩很對,但你肩活了、空了沒有。太極是要檢驗的。不是現代某些氣功,上可吹至三十三重天,下可吹至十八層地獄。無需檢驗,也無法檢驗。古訓:要語不繁,繁語不要。魔者,以自己的錯誤折磨自己是也。人生光陰有限,應當珍惜。

l         陳式老架白蛇吐信是在從斜行摟膝到閃通背之間過渡的動作:雙手右推,再左推,邁左步,上右手(對準虛擬對手喉部),下按左手并使之在背后成勾手。

l         金雞獨立,不僅可以用,練好的人甚至可已用它傷人。肘如掄,手似刀,還有膝和腳。

l         推手確實要有一定的標準,否則難以交流,這也是事實。因為標準不一樣,大家都難以信服。不過有個小方法,倒是可以試一試的。練習內家拳者。其身體間架與肌肉形態與常人略為不同。大致而言:肩要松。胸間能夠運化。腰側肋間能夠呼吸鼓蕩。朋友如果真誠交流。

    放開讓對方在身上聽聽勁。身上柔化的程度如何,渾厚的味道如何,應該是可以聽出來的,應該是能夠心服口服的。但是,若非誠心交往,對方不會讓你在身上聽勁的。

一般人學拳,應該求“真形“,即在身體間架與肌肉形態上先體驗。或許存在”身心合一“不可思議之境界存在,但必須閉關潛修,由定境中來。象我們大多數人,身在紅塵,俗事纏身,終日操勞,學拳要達到”外強體魄,內固精神“的效果已經不易。如果能獲得”真形“,靜心操練,自然能夠達到“外強體魄,內固精神”的效果。

l         陳式太極拳的技擊方法主要在自轉的螺旋運動中,用剛柔虛實的變化而作用。肩要松的好,則肘、腕、指的纏法自能應敵而變。太極拳化攻的基本規率不外乎截、借貳字。借是順其來的勁路而引進落空的化法,截是逆著他的勁路使之折到他身上。使用截勁必先借,截必須用纏絲的螺旋力而引發。練拳與推手,必須注意重心的隨遇平衡,不得前后左右搖擺,步伐進退中重心只作順逆旋轉。襠勁要塌好發勁時保持螺旋的前發后塌,不許直線下蹲。手足變化應受眼指揮,不許散神,手足配合方向必須是三角形,手肘的配合肘虛化則手實發,手虛化則肘實發。搭手步子為一尺二到一尺五,步伐要保持半馬步。保持靈活。發力手足必須一致,手引足進必須到適當位置。

l         凡式動腰為先,……解放了上半身(和下半身),此時才知道上身的無(力)是什么。每個動作都舒適熨貼,象按摩一樣。腰是動的信號源,四肢是信號放大器。希望能“動腰不動手,腳下飄著走”。拳論說“腰為主宰”,以前看沒體會,現在明白了。看來,“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腰隙”是上下身之間而不是左右腰之間。

l         太極拳是有無的拳。在初級練身階段,四肢為無,腰為有(主動于腰)。主動于腰形成習慣后,再處理丹田和腰的關系,即氣(源)和形(源),以丹動觸發腰動,腰為無,丹田為有(主動),再進一步,意在丹田是丹田的有,意離丹田是丹田的無。

l         陳式的丹田內轉和楊式的松散通空是一致的,陳式強調的是有的一面,楊式強調的是無的一面;但陳式“丹田有”以外均是無,楊式的“周身無”之中必有有,太極是有無同時存在的狀態,否則不是外家拳就是無極拳。陳式強調的是(有)氣,楊式強調的是(有)意,但有意的物質基礎,還是丹田有東西。

l         形意拳論壇中,單刀講內勁是真形和真氣配合的作用。從太極腰推測,真形訓練以動腰為始,真氣訓練以存丹為始,丹腰作用就是意氣形“有竅有位”的作用。

l         要達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清明在躬,其志如神”的太極境界。

l         “丹田內轉”是個終極的問題,在此之前,丹田內的虛實——胸腰拆疊的虛實——手腳的虛實——周身的虛實可能是更易操作、更具有途徑性意義的一種思路。

l         交流實際上,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再玄點兒,一感覺就能知道有什么。給手也罷,不給手也罷,關鍵是出沒出來內功的東西。手接觸是聽,手不接觸也可聽。手接觸能拿人,手不接觸功夫好的同樣也能拿人,這牽扯到用什么拿。只說到這里,有些玄了。相互聽勁是最好的方法,不存在爭勝負,相互之間能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太好。就象買東西,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較肯定能發現問題。交流時雙方是什么心態,同樣非常重要。

 
太極雜說30
2009-04-06 09:59

l         閱讀了太極草堂魏樹人先生的拳論,真是令我震驚,這才是楊式應有的大家風范,才是滔滔大江的源頭。汪派楊式把神和意迥然分開,我對意有一定的認識,對魏樹人先生所說的神卻不能十足把握。

l         拳練越多,越覺得自己的層次低,但對于內家拳的“內”字理解得也就越深刻。

l         練太極拳并不神秘,但要改變身心很多習慣,還有很多路要走。“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才能最終達到“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催”,“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的太極境界。打倒左傾冒險主義(無師自通)!打倒右傾機會主義(真傳就是一切)!打倒歷史虛無主義(太極拳要科學化)!打倒泥古不化的復辟思潮(古人境界不可逾越)!

l         內在的平靜很難做到啊。自身的太極還有融入自然的太極也很難體會和把握。外形無論如何的松沉平和,如果心神無法安詳自在,仍然無法勘破門徑。只不過是站在太極外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太極而已,根本談不上太極的體會,前輩所留下的太極的感悟也只是他們自己的。練拳的朋友們,往往忽視形或神(外或內)的統一。其實也沒有什么外或者內,只不過是我們后人硬性分之罷了。

l         得意忘形---〉有意無意。也是松身和松心的過程。很難!從形入手,但是不能執著于他。

l         由武入道,太極不過一種方法而已,什么形都是過程,都不過是入道的媒介。

l         定步推手是過程。腳下無活,打不得人。我老師說,……既不是接手,也不是彀著打,而是用身法贏人,這里就有步。她是不給手的,等你見到手,那你已經處于險境了!

l         楊式太極拳的修煉夙以神意氣為主旨,重意不重形,……

l         學拳如修佛,緣與不緣總是與福分息息相關。人與人間微妙的感覺亦是那么錯綜復雜,愈想單純愈趨繁瑣。處在瞬息萬變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圓熟、一心向佛、別無所求,終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饑的苦行僧,心能靜如止水、空靈無物;練拳若能至此,則無我無為。

l         :鏗鏹坎鏜為意,余音繞梁為神;

    :局部攻殺為意,統觀全局為神;

    :力透紙背為意,龍飛鳳舞為神;

    :精雕細啄為意,畫龍點睛為神;

:輕重緩急為意,虛實巧拙為神.

l         勁有盤旋,式有開合,神有喜怒

我今天打拳第七遍和第八遍的時候(我現在每次打十遍),忽然有一種類似怒氣的東西出現,(想起了黑暗的舊社會,嘿嘿),想起了老毛說的話,"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還有湖南人的口頭語,"老子不信邪",還有許士友將軍的口頭語"活著干,死了算",擺脫了生活瑣事的許多雜念,結果拳風有變化.歸結而言,勁有盤旋,式有開合,神有喜怒.勁有盤旋,好象手腳盤旋,手成瓦棱掌在上部盤旋,腳似乎象某種勾盤的意思在下部呼應.式有開合,好象在每式起承轉合之際,有身體卷起來再打開的感覺,膝蓋和跨為主.在這種手腳盤旋和身體卷展之中打拳,味道和前面打拳不同了.我覺得這變化的觸發點是我打拳時忽然涌出的一股想擺脫一切束縛的怒氣造成的.我記得,鄒天兄和李偉兄曾經討論過是,"神緊體松"還是"神整體松"的話題.我覺得,神怒----神緊----神整,可能是一種東西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太極講神態舒適安詳,我沒想到,神怒會有一種讓拳更進一步的作用.

l         太極拳有五重拳架.花架子,雙重架子,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架子(進入太極),動中求靜架子,空架子.

l         猶龍太極貓行步是拿腳往膝,拿膝忘懷的。在轉動時都是一只腿屈膝半蹲,放步輕邁時臀不尖,腳不雙重。身子摶成一團,象球。講究鹿伏鶴行。老師說,兩腳出沒如兵器,拿得出去,還得能拿的回來。如此才是功夫。再者,“四氣”是四路拳法,“一氣”屬功法,“二氣”屬拳法,“三氣”屬腿法,“四氣”屬技法。她的動多是一條腿拿起,另一條如練時站立那樣,而使身體轉。靜時大多是腳下一條線,就是后腳尖和前腳跟在一條線上。兩膝重合,護襠。由靜到動仍如從前。所以說她走的是點,而別家走的是面。再者猶龍太極的手法很多,如起式據我所之就有三種練法。而她的“手”和楊式與陳式都不一樣,與陳式正相反,比楊式更外纏。這些都是猶龍太極的特別。

l         記得薌老當年評價太極拳時曾表示:看到世面上一般太極拳和聽說這就是三豐所傳太極拳時,曾有鄙視三豐先生之意,先生說:”后來讀三豐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為一貫大道之先進,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薌老最為推崇的也是三豐名言:離開已身不是道,執著已身事更糟。

l         薌老以“王國維先生三境界說”談”樁功境界“部分言論供參考:

    薌老曰:持樁需經過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也。蓋心理作用與生理,生理作用與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嘗曰:凡成事者需經歷三種之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諱,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人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如此。

    持樁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移,有百牛挽之不動之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陽面均有灌鉛之感方為有得。

    持樁第二境界即為”望盡天涯路“。此時需信天下拳道之妙,為我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5-6年,即覺兩耳膨脹,手足發熱,眉宇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有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脹,毛發飛漲,覺如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逐步蔓延臀部及小腹,至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至此境,即覺天趣盎然也。....

持樁第三境界,從”生理“上將謂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莊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回過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弊履,理應棄之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持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各谷道臊根,即覺整體如鑄,身如灌鉛,肌肉如一,毛發如戟(此為意拳四如之境界),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鋒棱起,身動如夾浪,.....至此,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技擊之資備矣(先生強調以上僅為個人體示所得,在于學者,或有不同,或有時間長短,對見效不著者,需求之于已身,并請教高明)

l         我總是認為太極分兩種,一種是后天太極,一種是先天太極。這兩種好似禪宗的漸悟和頓悟一般。前者要積量而變,重步步循序;后者是突然產生一種認識靈感,而后再以此為軸做中心精進。

太極雜說31
2009-04-06 09:59

l         一開始的時候就想覺得氣好玩,那時氣在身體里運動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但時間久了,由于沒做好靜的工夫,頭上就象有塊石頭似的,好重啊,好不容易順下來,才好一天,那知道又上來了,在此的過程里。我對其三關說說,原來的時候,看書上說,心里認為通了就通了(穴位),一開始我也沒在意,但到氣走周天一段時間后,發覺有段時間有股氣來在尾閭那里穿來穿去,小震小震的,但那時我搞不懂,所以也就沒在意,還在繼續走周天,此現象過了一段時間就沒了,在后來,在命門的時候,氣從那里過好象平平的,一段時間后,有股熱力從尾閭直上到命門,導致命門處好熱,但這時我沒沒在意思,想這是自然的現象,也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是頭上很重的時候,搞的我好難受哦,有一天,實在太氣了,決定來硬的,我聚氣順周天向上走,當走到玉枕時,發覺好難過哦,平常走周天的時候都沒有此相,但頭上也太不舒服了,那時我也不管了,什么也沒想,只管硬過,一段時間后,只聽到“啪啪”的幾聲,好象是骨的聲音,接著是象打雷似的,轟轟的,就在這時,周天的氣突然過了玉枕,而上到百會,是此周天明朗了,也是因為如此,我才知道原來這時我才是過了三關了。反而下任脈的時候只是在心脈的那里有點難受,到此時方明白什么才是通,但都只是對現在的境界而言,也是因為如此,每當行周天的時候,方感受到那種舒心的感覺。

l         意在下丹田,是周身丹田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下丹田是氣行周身的 "中轉庫".也是陳鑫著述的; "屯兵處"意思.

l         請注意一點,神為意之母,神注意的地方,才有意念產生的可能,比如我們煉樁可以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體內,當然這股注意力越弱越好。注意力在體內關注什么呢,這可能是煉內家之人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李雅軒講的是大松大軟,最后達到虛無境界。用大松大軟這個方法本身是對的,但沒有具體指出鍛煉的核心(神守的核心),只知道我全身松透,不知道我全身那里是主動,那里是被動,容易造成該主動的地方不主動,而被摔動地方變成了主動,(這是人的本能習慣),容易進入散漫,所以沒有基礎好的人,很難有所成就,我的前八年在成都學拳歸來,基本也是講究大松大軟,最后功夫沒上身,根本上犯的就是這種錯誤,希望有心的人注意,以免重走這條路。按我現在的老師的觀點,要神守尾閭,意在丹田。意在丹田,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配合著動作,包含各種靈機,其中當然包含著大松大透,最后達到我意在人先的神明境界。

l         氣貫全身是全身都有一種磁力的感覺,松而柔韌,好像一根彈簧秤用東西掛在上面或把它拉起來,它的內部就有彈力,內勁跟這差不多,不好描述。但對氣的理解關鍵是下面這一段,氣是意之末梢,有意才有氣,所謂的七情六欲實際也是意念變化在體內產生的結果。所以有全身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因為那是末梢,我們不能舍本求末,該來就會來。

l         骨的松散,站無極樁時,意想骨關節處分離脫出,意只是微微用意,不可太在意,又不可忘。久之自然骨松。站的越久越好,沒什么秘密,只是純心行去,自然道理。

l         靜可靜中取靜,也可鬧中取靜,看你的心能否靜下來,比如夏季,急燥了大汗淋漓,心靜了自然涼快.氣功初學,欲求密室,寧神調息,漸入狀態,謂之入定.然入定可鬧中取靜,只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觸而不知便是入定了.靜心亦可鬧中取之的,其理相通也.

l         太極拳不是力大勝力小,而是意快欺意慢。其中用太極拳的丹田纏住對方,也是拿穩對方,在螺旋當中,使自己處于最有利的位置,對方則處于最被動的位置,自己用點小力,則對方就已跌倒出去。所以有勁以儲蓄而有余,也就是說我剛儲蓄好姿勢,勁還沒發出去,對方都已經跌出去了。

l         我一直懷疑意守或強調丹田的方法。原因不明。我覺得身心放松,神氣交媾,自然會點亮身體的能量中心,包括下丹田。所謂丹田火熾,絳宮月明,泥丸風生,谷海波澄。

我覺得全身性的感覺更對,不管丹田比較好。我聽一位老師傅說過:氣存丹田----氣散丹田----渾身無處不丹田----丹田上手的太極拳練法。我猜想一開始即形神相照,渾身無處不丹田,也可能可以。我雖然打的架子是陳式老架,但拳理更傾向于松散通空的路,而不是丹田內轉和有意訓練纏絲。

l         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呼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

l         推手時要發放對手,前提是沾粘住對手,然后在對手不知不覺中,自己把對手的勁卸到腳底,然后用勁于腳起,主宰在腰,形成于指的方法將對手放出,這個過程是在運動中完成的,不能有滯澀,停頓,棱角產生,必須一氣呵成,恰到好處,同時自己要支撐八面,腳底生根,防被采捋.

l         體用全歌

太極拳。十三式。妙在二氣分陰陽。化生千億歸抱一。歸抱一。太極拳。兩儀四象渾無邊。御風何似頂頭懸。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 力學垂死終無補。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掤擠按採肘靠進退顧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

l         任何有根的都能被拔起。所以有體用全歌“涌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中無補”。

l         根有死根與活根之區分也.如理解為死根,則會力學一生終無補的.就象停著的汽車,與開動著的汽車一樣.

l         太極首要者是靜心,能靜心就能入定,能入定就能松透,能松透說能通暢,能通暢就能虛空. 推手時能靜心更重要,能靜心便能聽對方心,就能知對方心曲...

l         何謂整勁?整勁既是節節貫穿.能節節貫穿,則能一處著力而無處不著力,一處松柔而無處不松柔.舉個例子,一個密封容器里面裝滿了水,然后用活塞擠壓里面的水,不管容器是什么形狀,活塞從哪個部位擠壓,活塞的面積大小,壓力的大小,水都在同時間把力傳到各個地方,包括容器的壁和水的內部,活塞一旦撤力,則所有的水同時無力,這就是節節貫穿,對力的反應則是整勁.發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說節節貫穿,就是整勁的描述.體會整勁,必須體會貫穿.貫穿在發于足而到臀甚至到腰,是比較容易體會的到的,只要多練習一下攬雀尾,姿勢正確的話,很快能有足發力而腰臀立即感受到力的體驗,但是由腰臀而形于手指則比較困難,這是因為下肢長期受大力,和腰胯聯系比較緊密,本身貫穿的比較好.要舉例說明的話,該用玩具蛇來比喻.玩具蛇是一節節的,可以盤曲.用手抓住蛇尾,然后要使蛇呈現各種形狀的話,會發現離蛇尾越遠的地方越難控制.怎樣控制蛇頭呢?呵呵,全憑心意用功夫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還原太極拳譜之本貌:王宗岳《太極拳論》校譯詮釋上(王志遠)
太極拳傳習錄
民間太極拳諺語
龐明:太極拳系列講座之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徐水县| 金堂县| 惠州市| 田林县| 台安县| 沂南县| 乐清市| 大安市| 吉木乃县| 沽源县| 高碑店市| 建平县| 北海市| 改则县| 六枝特区| 广昌县| 类乌齐县| 烟台市| 金阳县| 昌邑市| 洛阳市| 铜陵市| 芮城县| 井冈山市| 承德县| 阿拉善盟| 叶城县| 依安县| 宝山区| 会宁县| 家居| 磐石市| 黄浦区| 宜宾市| 阳江市| 纳雍县| 无棣县| 牙克石市| 屏东市|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