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詐,這兩個字并不陌生,也許很多人平時嘴上就會說道。但是法律上的用詞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比如:敲詐勒索罪。很容易無意間就涉嫌犯罪。
雙方不正當關系也是敲詐勒索罪的頻發點,現實生活中諸多以向網絡媒體公開雙方關系或者向某一方配偶公開此不正當關系等為由,索要錢財或者奢侈品等。更有甚者美其名曰:青春損失費、精神損失費等等。
那以公開雙方不正當的關系為由索取財物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呢?
【案件】
(2019)浙0122刑初6號
案情很簡單,被害人劉某與被告人王某發生過多次不正當關系,并被王某留下不雅錄音。2018年10月份,王某因無錢還信用卡,就跟劉某說要公開不正當關系以及錄音,除非劉某給5萬元。
劉某迫于家庭壓力,于10月11日就向王某的銀行卡轉賬了19000元,并承諾會另外再付31000元。
轉賬完后,劉某就向當地派出所報警,警情為:劉某被王某敲詐勒索伍萬元。之后王某就被桐廬縣公安局刑事拘留。
那么:王某以公開與劉某的不正當關系要求劉某付5萬元人民幣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
【觀點】
對此,司法實務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這個案件,王某與劉某還保持著不正當關系(情人),然后王某基于這種特殊關系來索要5萬元歸還信用卡,并不構成威脅,并沒有嚴重涉及犯罪的范疇,因此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另一種觀點:王某向劉某索要財物時,正是利用二人的不正當關系(情人)進行威脅,會使劉某內心產生恐懼,迫使劉某交出財物,涉及到的財產數額巨大,危害后果嚴重,本質上就是一種敲詐勒索行為,因此構成敲詐勒索罪。
【辨析】
本律師支持第二種觀點,因為敲詐勒索罪本身法律上的解讀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強行索取的行為。
從其四大構成要件分析:
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不僅僅是財產所有權,甚至還包括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例如:名譽)。侵犯的對象則是財產。
客觀要件:客觀表現為行為人實施威脅或要挾的方式,細化到司法解釋的解讀,就是行為人采取威脅、要挾、恐嚇等各種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
其實也就是說,不要求現實上產生恐懼,只要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
內容上也不限制。比如:知道他人犯罪,告發本身是合法,但是以本身合法之事進行威脅索要財物,也屬于敲詐勒索。
方法上也沒有限制,比如可以明說,也可以暗示,可以語言,也可以動作,可以本人直接實施,也可以通過他人轉達。
本罪在生活中如不注意,極容易構成,因為平時我們交流并不會考慮那么多該說又或者不該說,如果開個玩笑,對方當真了,那其實也是會被牽扯進刑事犯罪的漩渦。
主體要件:本罪以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構成。
主觀要件:直接故意。因為法律上的解讀的前提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簡單的意思,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歸還借款,借此威脅,不構成犯罪。但是債務人威脅債權人達到不歸還借款的目的時,就很可能涉嫌該犯罪。
一般的敲詐勒索罪可能會表現在對人身的威脅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愈演愈烈的反而是以關系、以舉報等進而威脅索取財物。原來的人身威脅,本身威脅行為即違法,而改變為以關系、以舉報等,本身的威脅行為并不違法,這個時候就需要綜合考慮全案,進行判斷。
比如:本案如果王某僅僅對劉某說要公開不正當關系,公布不雅錄音,并沒有任何想要索取財物的行為,那這個公開行為,本身不犯法。
但結合法律規定,劉某在本案中,是為了保住名聲,為了家庭不受影響,而王某又是為了索取較大數額的財物,從而完全符合了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被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刑事責任。
加之本案存在既遂與未遂,存在退賠退贓及被害人諒解,最終達成了緩刑的目的。
【律師經典案例】
2019年辦理過的一個敲詐勒索罪,是侄子以叔叔的婚外情為威脅,要求叔叔支付5萬元人民幣,并最終實際獲得5萬元人民幣的案件。最終在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達成了不起訴的目的。對犯罪嫌疑人來說,是最完美的結果,并沒有任何犯罪前科的存在,不影響未來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