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川南古藺傳統的“明媒正娶”

川南古藺傳統的“明媒正娶”

羅 樹

川南古藺,東、南方與貴州赤水、習水、仁懷以赤水河為界,西、北面與川內敘永相連。古藺歷史上曾經屬于貴州管轄,屢遭兵荒馬亂,尤其是明末清初“奢安之亂”后地廣人稀,居民多數是明末清初移民,傳統的“談婚論嫁”是“明媒正娶”,形成地方民風,不遵守即使大逆不道,是大家族絕對不允許的事,起源何時無考。

本文僅以川南古藺鎮龍山一帶為例,力圖記錄改革開放前后“明媒正娶”的當地風俗。或許與古藺其他鄉鎮有些差異。

六十年代還盛行的“抬轎”迎親

“明媒正娶”形成川滇黔結合部地方特色,延續了幾百年,二十多年前還在持續。近些年教育普及和外出務工,人們觀念轉變,談婚論嫁演變成彩禮,簡化程序后“閃婚”,婚禮請婚慶公司。從城市到鄉鎮,再到農村,新式婚禮取代傳統婚禮,上百年傳統婚禮逐漸消失。

傳統“談婚論嫁”是“三媒六證”“明媒正娶”。一般情況是不能通婚:一是一個家族,或同一姓氏;二是不同民族之間。如果打破禁忌,被人恥笑不說,還要受家族內部的“家法”。本文所用專用名詞一律用方言,目的是再現其地方特色習俗,雖不利于推廣,但始于一份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初心。


1

請 媒
“明媒正娶”首先是男家請媒人。男方家境好一點的幼者十一、二歲,一般情況上十六、七歲時,父母看上哪家姑娘長大了,看得起人家,就要請媒人(書面語媒婆,又稱介紹人)。媒人一般是能說會道、左右逢源、善處人際關系或地方權勢人家的婦女。男家與女家就是全靠媒人與對方父母說好,在男方家專說女方家的優點,對方“做伙路”如何“得力”,其“德性”(性格)如何好;在女方家說男方家如何富裕,娃兒如何“勤快”,如何聽話,父母如何好……。總之,因為媒人的積極溝通(有時是浮夸)下,對方家都是優點,在對方的眼里都是完美的。

2

看人戶
然后是“看人戶”。講究一點的人家要依“黃書”上的黃道吉日,由媒人帶女孩去男方家,由母親或姊妹、嫂子陪同。一般是不拿東西,在男方家去吃一頓飯,然后就要走,如果男方家看上了,就要很熱情地留耍,女方有心的,就要留下來住一夜。女方回家,男方就要“打發”,就是給一塊毛巾或一段布(六尺)之類的東西。一般情況下,只有女方看不上男方,而男方看不上女方的少。主動權在女方,而且是在于父母的意見。

3

三回九轉
“看人戶”后,媒人分別詢問雙方是否同意,這時遇到那邊有意見,媒人就要察言觀色,施展嘴上功夫了。說好了女方家,然后通知男方“去東西”“三回九轉”禮節。“三回”就是酒席前男方去女方家要送禮去三次,曰“頭回東西”“二回東西”“三回東西”。每回東西要講“雙數”,那時是兩瓶瓶子酒、六把面(半斤一把)。“瓶子酒”是酒廠包裝好的酒,不講品牌,一般是“仙潭”“龍口”“古藺大曲”,大概是2至4塊錢一瓶,面就要用紅紙包上。每次去“東西”,一般都要送一瓶酒和一包白糖,先到媒人家請她去約時間,再一起“去東西”,歇一夜,走時可能要得姑娘手工“納”的襪墊。“三回”東西時間間隔就要看兩家的意見了,如果求婚者十二、三歲,那就是一年一次東西,如果大些,就半年一次,如果都是大青年,父母覺得都恰當,那就是“三回”“東西”一次去。

4

戴花
“三回”東西后,就要約定“戴花”或“插素香”的時間了,這個過程就是今天的訂婚儀式。不過雖然隆重,但基本上都能承擔,是每家都會可以做到的,不是一種大的負擔。“戴花”和“插素香”的共同點是,男方家去十二匹布、十二個線、十二把面、兩瓶酒,聘書、庚書、奠書、禮書。到了女方家,女方“坐柜”的先生在男方家所寫“庚書”留白處補充寫上“乾命”欄“生于某年某日某時”,這叫“開庚”,以便男方家去請人看期辰。不同點是“帶花”要隆重些,要有香花,要放火炮。“插素香”就不需要香花了,但其他都要,僅僅是簡化程序。

5

看期辰
“看期辰”,則是男方去“戴花”“開庚”后,然后去請“先生”擇“良辰吉日”,酒席期辰要根據男女“八字”首先要“歲星過”,再選大、小利月,同時要考慮“避煞”,要“過周堂”。然后擇日子“送期辰”,送期辰一般就是男方和媒人去了。去找人擇期,一般是一斤白酒或一斤茶葉。
送期辰后,講究一點的女方家一般要請熟悉的八字先生核查,如遇提出異議,那就要請先生重新選擇,有些時候又是女方去找人看,這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開親兩家人,開親就是一家人”,大家基本是好說好商量,很少有因此發生矛盾了。
期辰通過,則要準備辦酒席。準備辦酒席一般基本就是準備柴、米、油、鹽,改革開放前一般就是背麥子去“調面”,后來逐漸興起殺豬或羊,近十年來才加上雞、魚、鴨、牛肉等等。

6

備辦酒席
古藺傳統結婚儀式,民間稱為“酒席”。看期辰,提前做新床、合床、請親戚吃酒,商量是否扎酒?婚禮的頭幾天要請“走辦”,確定總管、安排人幫忙打米、挑水、推豆花、接家園(桌子、板凳)、殺豬、煮飯、貼對(喜)聯、寫書子等等幫忙的人。三十里路內的接送親一般是當天來回,超過四十里路,就要“扎酒”。“扎酒”就是頭一天男方接新娘的禮隊去女方家,然后第二天“正酒”時接到男方家。同樣,約定“扎酒”的,女方家送親到男方家,一樣要住一夜,第二天吃早飯了才走。
酒席從分“啟媒”“正酒”,有的地方啟媒是兩天,有的地方是三天,這三天是新郎新娘家最熱鬧的日子,親戚團鄰都要參加,大抬甄煮飯,參加的人要“送人親(情)”,數額就看時代了:改革開放前一般的“平伙人親”是一塊錢或者一升谷子(包谷、麥子),八、九十年代就是兩塊錢到五塊錢之間,也因親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親舅舅之類的關系,那可能就是一斗(50斤)或兩斗谷子。

7

接、送親
酒席當天,男方家要先安排人去“梳頭”,接姑娘兒的后一點出發“接送親”,一般是一桌(8人)男的,一桌女的。接親中有兩隊對夫妻,稱為“正客”,這兩對夫妻,一般要選“有兒有女”的而且是家境好一點的親人,其他人都是男方家的至親。因“正酒”有時間要求的,所以接親一般是天不明地不亮就出發,一路上嘻嘻哈哈。嗩吶隊兩人,去的路上基本不吹,只管走路。接親客到了女方家附近嗩吶就吹起來了,到了房邊就要先放一對火炮,叫“打狗炮”,然后女方總管就要招呼坐安放在大門正對兩面的壩子里的“吉祿”(方言:接露)桌子,然后親人“裝煙倒茶”,正客去堂屋出言語,一般情況是去堂屋,站好恭恭敬敬地敬個禮,說“來到貴府,禮貌不周,敬請原諒”之類的幾句客套話,柜上也是客套幾句,說“偏脫點、偏脫點”,然后招呼去火兒坐。這時總管在外面對著接祿桌子上的接親客說“天寬地窄、氣候不好、進屋喝茶”幾句,接親的就從堂屋進屋,男女各在一間,此時嗩吶吹手就要進堂屋取“立式”了,進堂屋吹了一調,柜上先生就給一塊錢,然后又吹,說幾句恭維主家的話,然后又給一點,如此如此,如果女方家是好客大方之人,嗩吶吹手就要多說一些吉言好話。隨即,女方緊急籌劃擺早飯。為了不拖延時間,女方總管就要安排人捆綁陪嫁品如鋪蓋、毛毯、箱子(木、皮箱)、三開柜、寫字臺、洗臉架、布、糍粑等等),第一桌次早飯一般是九桌,先打招呼“那邊來的客位和這邊過禮過去的吃飯了,其他的坐第二輪”,一般情況,沒有喊到的不會去坐,對接親的那兩桌,內總管就要給每人一小塊糍粑。
吃飯后關大門“發親”,背抬嫁妝的就走了,接親客在壩子里站著等待。“發親”具體操作是姑娘大哭,“額翁婆”(一般是有聲望、福壽雙全的婦女)把出嫁姑娘牽到堂屋,坐柜先生主持,燒點錢紙祭拜祖宗,然后喊公婆、爹媽辭別,一般含淚說一句“幺兒,你去要乖點,發家致富哈”,坐柜先生就喊人拿升子過來,“額翁婆”女子牽到一個反放的“升子”上,然后把一把筷子放在頭上讓其自然滑下,大門打開,女方兄弟把女子背到大門后轉身,外面接親的正客女子牽一把,然后就一起走,送親的兩桌人依次跟在后面,浩浩蕩蕩的隊伍出發了。
接回的路上,正客執行“從哪條路來走哪條路去”的風俗,接親在前,新娘和送親的在后,是當時農村最為壯觀的野外風景,嗩吶聲聲,鑼鼓翻天,熱鬧非凡。接親人路上說話就要注意了,涉及新娘的玩笑話,就只能悄悄地說,不然一旦遇到后面送親的聽到,那可不是小事。

8

拜堂
一般情況,接親在十二點左右到新郎家,之前幫忙的就要專人扒鋪。送親的來到新郎家,一樣坐“吉祿”桌子,男方家的“吉祿”上就要豐盛些了,有瓜子、花生、香煙、酒、火炮糖。然后親人去裝煙、倒茶。此時,堂屋里點上蠟燭、擺好禮品,用一根墊子展開,準備就緒后,就“掛紅”,即把至親們送的紅布纏在身上,按親疏關系,一般是從親舅舅起,家門不掛。掛完紅后,額翁婆“牽姑娘兒”去堂屋。

民國時期成都一對新人被親友簇擁

拜堂時男左女右,并排站立,柜上負責司儀,進行“喊禮”。一般說“適逢盛世,今遇佳期,百年好合,一對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父母、夫妻對拜、頓首頓首三頓首、平身、伏跪,男女雙雙入洞房”,此時小夫妻就往穿過火兒的門,爭先恐后往房圈里跑去。至于為什么要爭著跑,這里的風俗是哪個跑得最快,以后就是哪個當家。然后,總管打招呼也是客套幾句,然后正客去堂屋出言語。然后招呼去火兒坐,這時人影晃動,送親的趁這個機會把桌子上的杯子或碗、酒揣到懷里,叫“偷親”,幫忙的人哪怕看到,也假裝不知,還要陪笑,圖的是不吵不鬧,這邊去的正客負責接待,倒茶、裝煙。

9

請受頭
新人拜堂后,正酒中午擺飯,總管趁安放桌子時,站在大門檻上,大聲吼起打招呼:“我們馬上要擺少午了,團鄰和幫忙的各司其職,過禮過來的親戚和家門親戚先吃,小娃兒些后面吃,各家管好各家的娃兒”,然后有人就去屋里請送親的出來吃飯,坐堂屋對出來的左右兩邊,送親男的坐房屋左方,女的坐右邊。接著,總管就大聲喊“先擺男席,請過禮過來的客伙吃飯了,某地的(奶奶的后家)客伙吃飯了,某地的(母親的后家)客伙吃飯了,某地的(姑爺的后家)客伙吃飯了.......”吃飯第一次“席口”是男客,然后女客,一般男女不會同一桌,如此循環。
“請受頭”此時開始,即“請拜錢”。總管繼續打招呼:“各位家門親戚,老幼尊卑,我們一邊擺少午一邊“開拜”,名字先后、有錯有落就要請各位家門親戚多多海涵,不要計較。”受頭名單是提前理好的親人名單,一般是從開拜人、父母、媒人,然后按親屬關系,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公舅婆起。先家門后親戚,即從公輩起,爺爺的親兄弟到伯兄叔弟,到堂兄弟,到遠房家門,再是親戚。一輩一輩至長哥長姐,哪怕是比自己大一天的。請拜前時坐柜的按照名單來喊,先喊開拜人,開拜人都是有點聲望的人或是親人,一般都要請有兒有女家庭富裕的親人,然后是結婚人的父親,坐柜的人喊一聲“阿爹媽雙老請受頭”,總管站在大門坎上,大聲重復一聲,然后之前安排好了的幫忙人分頭去找,一定要把爹媽拉起來,新郎新娘馬上磕頭,爹媽就把拜錢扔在堂屋里安的桌子前面,這時為了喜慶,就有同輩的大聲說笑,慫恿新娘磕頭。新娘一般很害羞,有點連爹媽都不磕頭,一般的除了給爹媽磕頭外,其余都是站著。請到同輩哥哥的,就有一些年輕人就要去按新娘磕頭,這時堂屋里特別喜慶,歡笑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這是一天歡樂的高潮。一般擺少午結束,請拜錢也就結束。
請拜結束,女方家送親人中正客去給柜上打招呼,柜上也禮貌性的“留耍”,客套一番后,安排人在送親人離開時放一對火炮,以示送行。
下午,遠親戚們就開始回家。晚飯一般都是周圍的人,周圍鄰居吃飯后,操社會、有身份一點的打牌,愛說話的吹牛聊天。大家所穿的衣服都是最好的,但是也有衣衫襤褸的人,尤其是冬天,能看到穿衣服較為單薄的人瑟瑟發抖。

10

分東西、回拜
婚禮的第二天早上(九點左右)早飯后,就要組織給老一代的親人“分東西”,一般是毛巾,這時親人們得了東西后,又要給一點歡喜錢。吃過早飯鄰居們就“幫忙”還家園。這時新郎新娘也要準備“回拜”,城里人稱“回門”,就是找一個伴郎背東西,和新郎新娘一起,先走介紹人家,送上女方家返回的一根媒腿、六把面、一瓶酒。然后去新娘家,一般是兩瓶酒、六把面。

11

拜新年
新郎、新娘酒席后的第一年要“拜新年”,就是當年除夕后的春節,娘家安排要去“拜”姑親舅爵,一般是新娘祖母、母親的后家、自己的同性家族,同性家族一般是五代內。“拜新年”要用妻家父母或兄妹一人帶路,去親戚家時未進門前先放一掛火炮,然后進屋。介紹一番,倒杯茶、裝煙,然后說“新年要跑好多家,理解的,以后來耍”之類客套話,親戚就給一點“打發”,有時是一、兩塊錢,有些是一張毛巾,告辭后又去另一家。

12

送人親
這里的“送人親”,不是一般的禮尚往來,而是新娘生子后,新娘后家組織前來送禮。
新娘生子后,新郎要去岳父家“報喜”。一般情況也要拿點東西,或拿面、或拿酒,不過就不用紅紙包裹了。
然后新娘后家就要通知家門親戚,約好日子去女兒家。生的是兒子,岳父家那就送一只叫雞,反之送的就是雞婆。外加雞蛋、米酒、米之類,而其他親戚則是五十或一百個雞蛋。
男家留耍幾天,不同日子,煮雞蛋、煮臘肉、推豆花、打糍粑,盛情款待,晚飯后耍到八、九點,然后吃“宵夜”,多數是吃糯米推的湯巴(圓)兒,賓主盡歡顏,沒有送不起的人親,沒有接待不起的人家,毫無壓力,其樂融融。送人親的客人耍幾天后,主人要“打發”,一般是一塊毛巾。
一個新的家庭,就這樣成立門戶。據老一代人說,這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度荒后政府才改革的,以前還要“抬轎子”接親,那時更有儀式感,更是隆重。近三十年來,時代飛速發展,改變了上百年的風俗,川南農村這種民風今天很難見到,基本消失。
文 | 羅樹
圖 | 網絡
文章配圖與文字無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苗族婚姻習俗
饒陽的婚俗有哪些?快收藏
媒人坐一席
魚關文化系列之六:魚關婚俗
鄉村婚禮(40) 普米族傳統婚禮
湘西土家族原生態婚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宣化县| 营山县| 安龙县| 介休市| 伊宁市| 新竹县| 阳城县| 富民县| 仪征市| 江源县| 独山县| 普陀区| 合江县| 体育| 安远县| 巴里| 潼南县| 上饶县| 奇台县| 武平县| 额敏县| 奈曼旗| 都昌县| 南江县| 德惠市| 深圳市| 千阳县| 临猗县| 汾阳市| 洪洞县| 锦州市| 亳州市| 犍为县| 封开县| 那坡县| 巨野县| 海安县| 镶黄旗| 贵德县|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