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6:西北望長安
編者按:《筆走大中國》一書,基本上以地域方位組合分為九個專輯。第一個專輯為西藏和青海組成的“放歌青藏”,第二輯為《西北風情》,包括了陜西、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從本期開始連載第二輯。


西北望長安

中國有四個城市是必須去的——拉薩、長安、北京、上海。到拉薩是朝天,看永恒;到長安是朝古,看3000年;到北京是朝“政”,看500年;到上海是朝“西”,看100年。

長江黃河流域由于海拔低,天便高高在上。而行走在雪域高原拉薩,天似乎觸手可及——陽光是天光,流水是天水,山峰是天山,湖泊是天湖,道路是天路。與天語,才能讓靈魂上天;聆天語,才能感悟天地造化的神性與永恒。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古都,其中長安、咸陽、南京、洛陽、開封、北京被稱作“六大古都”。但除了北京,其他城市因為“都”得太早,隔我們很遠,發生的故事有如傳說。北京則是從元代一路走來,今天依然在“都”,所以,就可以讓我們通過那些紅墻碧瓦讀出中國政治的風云變幻,潮起潮落。這里的“政治”不是抽象的名詞,從北京傳出來的聲音、文字、圖像,非常現實而具體地作用于我們的心臟、大腦、情感、命運,指揮我們是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是向東,還是向西——否則,我們好像就找不著北!

上海是西方文明在東方開墾的“試驗田”。100多年前,白種人爭先恐后登陸上海,移植他們的建筑、風情、文化,活生生把東方第一大河長江入海口,弄成了“東方巴黎”“東方紐約”;三十年河東,今天,則是我們自己熱火朝天栽種西方建筑、風情、文化,打腫臉也要刻意西方……

長安必須去,因為她是老祖宗。

給我們長臉的長安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應該有一個心靈的都市,一個挺拔在精神上的古老記憶。
長安應該是這樣一個城市。
任何描寫古代中國的史書,都必須說到長安,拜訪長安,向長安敬禮。
長安朝古——我們的始祖“藍田猿人”“半坡先民”還在石器時代就從黃河岸邊起程來到這里安家落戶。華夏民族的傳說,就是從此時此地動身起程的。我們今天的眼耳鼻嘴就是那時變齊全的:軒轅、神農、大禹在這塊土地上一背太陽一背雨地打拼,奔走春,奔走冬,奔走月,奔走歲,奔走出了燦爛在黃土地上的中華民族搖籃、中華文明發祥地。哦,那是盤古開天地,那是活色生香的原創——他們的喉嚨在初春發出的驚喜音調,成了漢語最初的音節,成了今天西北信天游的原始旋律;他們用石片在洞穴里劃上的線條,就是漢字最初的筆畫,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冰川;他們在月下摟抱異性的姿勢,就是我們今天情感糾結的原型,就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情書”……
長安朝古——在中國古都中,她居首,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算起,長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最讓我們中國人長臉的幾個朝代——周、秦、漢、唐都在這里建都。“漢人”“漢語”“唐人”“唐人街”等詞語就是從這些朝代繁衍出來的。
長安今天的總面積是10108平方公里,要40個長安加在一起,才有四川大。而考慮到遠古時期交通狀況和經濟條件的種種限制,當時的人活動空間區域,應該比現在還要小。然而,處于發祥時期的中國人,卻以這區區10108平方公里為舞臺,濃墨重彩地表演生命的文韜武略——從黃帝、炎帝到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從倉頡、后稷、杜康到姜太公、老子、白起、李廣、張騫、楊家將,從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到吳道子、顏真卿、玄奘、孫思邈……他們把800里秦川每一寸黃土都寫成了震撼我們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交響曲、英雄史詩、長篇小說,打造出了地球上經典的黃色文明;他們的服飾打扮、吃飯方式、說話語氣、書寫習慣、求愛技藝、睡覺姿勢都被今天的我們借鑒模仿。
哦,就是從他們手里掉下的一根針,也會在我們心中發出轟響。
復活我們閱讀經歷的長安

行走長安,就是進入歷史,進入濃得化不開的“過去時”——那些在《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唐詩三百首》中,從中學時代開始就如雷貫耳地震蕩我們的地名、人名、事件,都張牙舞爪向人撲來。
對于長安的過去,對于祖先們的了解,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從文字記載的書本上開始的。文字是枯燥的,書本是淺薄的,閱讀是空洞的,形不成方位感、立體感。而到了長安,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一切,便都活色生香地跳了出來。
行走長安,就是復活我們所讀過的那些方塊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個水就是渭河,現在就出現在我的腳下,古意悠悠地在夕陽西下的波光中流淌。
“灞橋傷別”,真就有一橋在灞河上。灞河位于長安城東,史記,唐時數里長堤植有柳,灞橋邊設有驛站,稱“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并折下枝頭柳枝相贈。“柳”者,留也!“灞橋折柳贈別”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無數文人就在灞水、灞柳、灞亭,用文字淋漓盡致地“上演”生死離別、離愁別緒。佇立灞水岸邊,看風拂楊柳,恍然之中,是春來時際,兩岸柳絮漫天飛舞,水湄之上煙霧蒙蒙,幻化出那個“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的少婦幽怨的眼。
秦宮“八水”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荊軻刺秦王時的章臺,楚漢相爭時“沛公軍灞上”的灞上,“鴻門宴”中的鴻門,“五陵年少爭纏頭”中的漢唐帝王陵,“渭城朝雨浥新城”中的渭城,“樂游原上清秋節”中的樂游原,“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長安道,“我是曲江臨池柳”中的曲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的藍田,《西游記》中玄奘法師唐僧譯經之所大雁塔,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大明宮,所有這些都栩栩如生,歷歷在目地接受我重新“檢閱”……
特別感慨驪山。她不高,不能和四川的山比,更不能同西部高原比。但它的“海拔”卻因為與一連串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相連而高聳云端——女媧“煉石補天”,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擺設鴻門宴,唐玄宗與楊貴妃感人肺腑的千古情緣……隨便提一個出來,都要叫人舌頭伸出來就縮不回去。
華清池的水永遠都是香的

驪山下的華清池是一個產生幻覺的地方,最適合做夢。
因為貴妃楊玉環。
走近華清池,一汪清幽碧綠的水,夢一樣迷蒙在藍天下。這水是如此神奇,只是在剎那間,華清園里喧囂的游人和雜亂的環境就在我視線中蒸發。一幅詩意的景致情不自禁又迫不及待地從心中流溢出來:海棠花瓣、芙蓉花瓣、桃花瓣漂在水上,連水湄也染上了胭脂的氤氳,玉容如雪、膚若凝脂的貴妃楊玉環,顧盼流芳地在池水中舒展軟玉溫香的嬌軀,婀娜出國色天香,婀娜出風情萬種,婀娜出千人愛萬人迷,婀娜出風流天子不愛江山只愛美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楊貴妃就是這樣輕挪蓮步在公元7世紀詩人李白的音韻、節奏、意象中,千嬌百媚地向我們走來。
這樣的幻覺是夢,是所有中國男人的夢。
華清池,中國只有這樣一個池的水能夠閉月羞花地香,柔情甜意地香,穿越時空地香,溫馨蕩漾在有緣相遇她的男人心中,神奇香溢在心儀她的男人臆想中……
給白居易同志來點掌聲

楊貴妃和華清池都要感恩一個人,這個人是白居易。
因為楊貴妃,華清池流傳了下來;而因為白居易,楊貴妃與華清池才絕代如夢地流傳下來。
李白曾經敗給兩個人,一個是寫了《黃鶴樓》的崔顥,讓他擱筆,一個是寫《長恨歌》的白居易,因為先抱月而去,就叫他沒有辦法到人間再寫楊貴妃與之比高矮。
和李白不同,由于時間的誤會,白居易沒有能夠親睹楊貴妃的絕世芳容。在他心中,這種遺憾化為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長恨歌》就是做夢,寫夢,一個讓白居易魂飛魄散、頂禮膜拜的夢。我揣測他在寫時,一定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情結:想親近她的膚肌,嗅她的膚香,吻她的芳唇,摟她的雪肢玉體。他手中那支筆,因此晶瑩華清池的清流,搖曳唐時牡丹的芬芳,流出柔情蜜意,流出綺麗如夢——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就這樣為他也為中國男人創作了一個神光離合的夢,送來了一個永遠的“情人”——眼角眉梢火焰一樣放射出圣潔與性感、清純與妖冶、優雅與嬌媚、柔情與銷魂的“情人”,讓中國男人可以甜蜜想象,溫馨做夢,悄悄邂逅,并因此在血液中增添出呵護、疼愛、憐惜女性的色素。哦,千載之下,我們真想聲情并茂、熱血涌流地喊一聲“環兒——”。
華清池園里,展示了毛澤東親自手書的《長恨歌》。我不敢胡亂猜測偉人在書寫時,心中是不是閃念過對楊貴妃的玫瑰色緋思。但我確切地知道,他沒有在“閑庭信步”時揮毫潑墨,手書屈原的《離騷》,杜甫的《三吏》與《三別》。
白居易是貨真價實的詩人。他在35歲時寫了《長恨歌》,在45歲時寫了《琵琶行》,都是長篇敘事抒情詩,都是寫女性——遍翻中國文人書房,也就只寫了兩部長篇敘事抒情詩。所以,必須這樣下結論,中國男人,中國古詩,中國文化都要感恩白居易生命中的這兩個“5”。在“惟女子與小人難養”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白居易以對女性的尊崇、疼愛、相惜推出的楊貴妃與琵琶女,徹底顛覆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四書”“五經”,簡直可以說是光芒萬丈,驚天地,泣鬼神!是真正的千古絕唱!其實,這兩首詩一問世,就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唐宣宗李忱在憑吊白居易的詩中就提到了這事:“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行》。”
白居易于我們是恩重如山!因為中國古詩中對女性美的描寫篇章太少了,有名的就更是屈指可數。細算下來,好像有《詩經·衛風》中的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還有類似于今之散文詩的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與曹植《洛神賦》。比如宋玉的“東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就很傳神,但是由于文體的限制,它們都沒有能夠塑造出勾魂攝魄的中國女性典型形象。而白居易一人就以《長恨歌》與《琵琶行》完成了中國古詩女性典型形象塑造的千秋偉業,為那些給予我們這個民族生命,賜予我們情愛的中國女性增添了真正女性的元素,使她們可以稍微與西方文學中的女性叫板。在白居易之前和之后,雖然許多大腕級詩人都離不開女性,也寫了女性,但相比之下,屈原的《離騷》用語太艱澀了,許多人看不懂;李白有足夠的才思與靈性,可是沒像白居易一樣對女性用心;杜甫的詩心事太重,不夠空靈;蘇東坡氣象雖大,但沒有鴻篇巨制。當然,特別要命的是,他們沒有像白居易那樣對女性的癡心尊愛。
其實,今天的女同胞也應該感謝白居易同志。理由至少有兩點:其一,白居易不只是寫了《長恨歌》與《琵琶行》,他一生中總共為女性寫了170多首詩,只有后來的柳永可比;其二,他以超前的審美眼光,為我們今天的女性確立了形體美標準——“櫻桃口”與“小蠻腰”。他有詩贊自己身邊的美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說的是樊素的口像櫻桃一樣嬌艷欲滴,小蠻的腰像楊柳一樣柔軟纖細——我們許多人在上中學時,可能都在作文或者日記中做過這樣的事,寫迷人女同學嘴小唇紅,就用“櫻桃小口”;寫漂亮女老師細腰身段,就用“楊柳腰”,這都是白居易教的。其實,男同胞們可以摸著良心想一想,你是不是特別想親櫻桃小口一點點,是不是曾經臆想過把不盈一握的小蠻腰攬入懷;女同胞也可以想一想,你是不是夢過自己小嘴長得艷若櫻桃,腰肢細軟纖纖若柳。我以為,僅憑這一點,白居易就是獨步千古的中國古代第一詩人——我的這一結論不需要別人認可。
“世界第八大奇跡”

長安出產詩,出產綺夢,更出產驚嘆與奇跡。
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兵馬俑后感嘆:“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
到長安,我當然要看秦始皇陵兵馬俑。沒去之前,我曾在面對大雁塔噴水音樂廣場時,產生了一個讓我沾沾自喜的創意:噴水音樂廣場如果放在上海廣州之類的城市,倒還差不多;放在長安,純粹是多此一舉,因為它與大雁塔、曲江、古城墻這些長安古意不協調。受到長安書法碑林的啟發,我想不如把大雁塔廣場改作《唐詩三百首》廣場:豎立每個詩人的雕像和詩碑。這肯定很壯觀,很文化,比碑林更能展示大唐的氣派,更能彰顯長安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她能讓我們的后人激蕩出自豪,澎湃出詩情。如果不在這里,也應該在長安城另外的地方做這樣的安排。
然而到了兵馬俑,我就呼之欲出地想抽自己一個大嘴巴——我先前的創意,純屬多余。因為,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早就拿出了震驚世界的創意——這就是秦陵兵馬俑!
我站在秦陵兵馬俑邊,熱血沸騰——
這是按秦軍排兵列陣的作戰格局和氣象,用黃土燒制的鐵血方陣。方陣中挺立的不是泥俑,而是鐵血豪膽的男人。數千這樣的男人列隊,只要看一眼,就會把你帶進“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壯闊場景——大河奔流粗獷浩然,塞上長城吞云吐月,黃土雄風大刀闊斧,華夏氣勢金戈鐵馬,東方霸氣舍我其誰!
這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獨一無二的方陣。這是曾經氣沖斗牛、橫掃六合、威震八方的軍魂穿透時空在奔騰咆哮。
秦陵兵馬俑方陣,一部凝固的史詩!奔突黃河豪放,飛動長江瑰麗,彰顯大禹治水,揮灑莊子驚為天人的想象,恢宏中國男人的挺拔昂揚,噴射漢唐盛世的體面尊嚴。
這是民族精神的列隊,這是民族靈魂的列陣!
蒼天可鑒,日月可檢!

我們也有“國際慣例”

長安與羅馬、開羅、雅典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傾國傾城是長安。
長安是中國的,但在公元10世紀之前,她同時是世界的。
今天的國際慣例——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的“游戲規則”,甚至體育,甚至生活方式,幾乎都是由白色人種為代表的西方確立的。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很少有說三道四的分。這些由大多數人遵循的國際慣例,當然不是最好的,也許還不能真正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方向,但就目前而言,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條件下,也就只有將就。
不過,西方文人所設定的種種規則,并不從來就是國際慣例。我們的長安在唐代的時候,也曾經有過國際慣例的臉嘴。那時,長安的宮廷禮儀,房屋建筑風格,文學表達格式,甚至人吃飯的姿勢,喝茶的用具,春夏秋冬穿著打扮,等等,都曾經為周邊及一些遙遠的國家民族所效法、模仿、尊崇。對于他們來說,能夠輸入帶有“唐”字號的東西,就像我們今天開美國車,穿意大利衣,戴瑞士表,挎英國包,喝法國酒一樣,絕對是一種臉面和時尚。
長安“國際慣例”的影響是超越時空的。20世紀70年代,英國哲學、人類學、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哲學、人類學家池田大佐談起華夏文明。池田大佐問道:“閣下如此傾情古老神州大地,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愿意生活在中國這5000年漫長歷史中的哪個朝代?”湯因比略略思索了一下,回答說:“要是出現這種可能性的話,也許會選擇唐代。”
拒絕“西安”

長安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都。
特別贊賞北京的包容與智慧,她居然將城市中最為顯擺、最支撐門面的大道命名為“長安街”。
我固執地使用“長安”來稱呼我們的黃河與渭水發育出來的這座偉大城市。我討厭冰冷的“西安”這個名字。
長安是夢,說“長安”時,就會在心中召喚出無數的詩來——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長相思, 在長安……

 “西安”能召喚出什么?它配嗎?
長安還很性感,她仿佛就是在中國美女們的胸脯上舞蹈——褒姒、趙飛燕、王昭君、楊貴妃,還有長安城中反彈琵琶的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還有風流天子唐明皇的梨園春夢……
“西安”有什么?
“長安”的“長”,與“長久”的“長”同義,為“永久”;如果與“長子”的“長”同音同義的話,就是“大”和“首先”。無論是選擇二者中一義,還是合二者之意,都切合長安的身份和地位。而“西安”的“西”是什么,僅僅就是一個方位。因為這樣一個方位,長安就活生生被貶謫,淪落為今天北京人眼中的“外省”,上海人眼中的“鄉下”。
阿Q的名言:“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
往事越千年,春夢隨云,飛花逐水……
俱往矣,神馬浮云,一抔黃土掩風流,玉環飛燕皆塵土……
公元10世紀初,大唐王朝去了,長安也同它去了。隨著帝國大廈轟然倒塌,如日中天的長安被湮進漫漫黃沙。
在農耕文明狀態下,中國都城不僅僅是政治中心,它同時也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人才精英中心。這就是都城的霸道——將天下英才一網打盡,全都搜羅在自己帳下。其他城市只是屬下,只是陪襯,甚至是奴仆與婢女。
唐代以后,中國的帝王們另覓新歡,尋了其他城市定都。長安的光榮與尊嚴走到了盡頭,人老珠黃的她,被打入冷宮,成為廢都,還被恥辱地換上了“西安”的名字,先后淪為開封、杭州、北京、南京這些城市的婢女。
城市文化是精英們生命的嘔心瀝血。沒有了帝王光芒萬丈的磁場,精英們就不再對長安趨之若鶩。“門前冷落車馬稀”的長安從此不再有“楊貴妃”,不再有詩,不再有文化,不再有“國際慣例”。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給一位日本朋友的信中寫道:“我為了寫關于唐朝的小說,去過長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這種“不像”今天更讓人傷懷:華清池的皇家浴池“貴妃池”“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已頹廢成污黑地穴——你無法從殘敗的“星辰湯”這個唐時的露天浴池,想象出楊貴妃在靜謐的夏夜,玉容芳體裸露天宇下,邀天上星月共浴的那一段旖旎風情……而今,這個城市揚揚得意用以招攬外人的,只是羊肉泡饃,還有大街小巷張揚的“油潑辣子‘比昂比昂’面”——“比昂”合念是一個字的讀音,這個字筆畫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一個順口溜介紹了它麻煩的寫法:“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這樣的字,當然成不了“國際慣例”。我的傷懷更在于,那些制作“油潑辣子‘比昂’‘比昂’面”的人,那些端著羊肉泡饃的人,無論怎么看,我都無法把他們同唐時長安聯系在一起,我甚至不相信他們是大唐盛世的后裔,他們的血管中根本就沒有流淌唐詩優雅的韻律。
沒有皇帝就找不著北,這是中國所有古都們的下場。長安如此,咸陽如此,洛陽如此,開封如此,南京也如此。它們能夠用以寬慰自己的就是像阿Q一樣炫耀:“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
讓人要扼腕喟嘆的是,隨著長安的淪喪,黃色經典文明也找不著了北,漸漸褪去逼人眼球的光環。沒有了生龍活虎與陽剛清空,沒有了大刀闊斧與金戈鐵馬,更沒有“舍我其誰”——先是缺鈣,接著腎虛,然后陽衰,最后干脆徹底不行。以文學為例吧,宋代還有宋詞勉強支撐,元代的元曲已經是“古道西風瘦馬”,明清兩代上下六七百年,簡直就是扯淡——整個大明帝國,浸淫在“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的聲色犬馬中,僅僅靠湯顯祖的四個“夢”來裝門面;有清一代更是慘不忍睹,“白色恐怖”一樣的“文字犾”,一浪高過一浪地絞殺文化,絞殺制造文化的生命。幸好有古道熱腸的曹雪芹同志挺身而出,“英雄救美”,寫了《紅樓夢》“抗災搶險”,否則就真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的荒寂雪野……
天可憐見!
哦,“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長安,你是不是在秋風中泣血呼喊——
還我秦皇兵馬俑中華男人方陣!
還我大唐“國際慣例”!
還我驪山華清池!
還我河山!
文 陳大剛
圖 網絡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1:羅強烈 王爍 序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2:我的珠穆朗瑪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3:羊卓雍措—女兒綠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4:納木措—藍色經典

陳大剛《筆走大中國》連載5:尼洋河——夢里畫廊

古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白居易《長恨歌》賞析(轉載)
李玉剛--新貴妃醉酒賞析
馬嵬坡,因楊貴妃在此被縊死而出名;一代絕世佳人的生命,被當作敗國的禍水,無情潑灑在了這一片黃土坡上
《長恨歌》:此愛天下無雙!
《長恨歌》白居易
春寒賜浴華清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灵武市| 合作市| 仁怀市| 东光县| 巴中市| 岱山县| 松桃| 长汀县| 镇原县| 松滋市| 罗城| 合肥市| 恭城| 肃北| 普兰店市| 扶沟县| 丹巴县| 玛曲县| 陕西省| 独山县| 焉耆| 柯坪县| 晋城| 友谊县| 泰安市| 万全县| 和静县| 陇南市| 雷山县| 太谷县| 微博| 武清区| 澜沧| 玉林市| 远安县| 新昌县| 呼和浩特市| 南川市| 韶山市|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