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缺乏自制力,多表現為不愿意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事情只從喜好出發。這種現象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群體中非常常見,比如說:拖延作業,做事情沒有計劃,定了計劃也完成不了,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情等等。
李欣是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也是一個典型的沒有自制力的孩子。一年前她讓媽媽給自己買一架鋼琴,她告訴媽媽自己以后要成為一個音樂家。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并給李欣排了一個很好的鋼琴老師??墒且荒赀^去了,李欣的鋼琴水平一點都沒有提高,對鋼琴也沒有了任何興趣。
她是這么說的:“一開始我以為學鋼琴很簡單,誰知道這么難呀?還要每天練習,我以后再也不學了。”媽媽知道了以后非常生氣,因為這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做事情虎頭蛇尾,她以為隨著李欣年紀的增長就會改變,沒想到還是如此。
其實自控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當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懶惰的生活方式,再想改變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但在培養孩子自控力之前,父母一定要先找出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首先,家長要思考自己是否對孩子過于寵愛?
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期許和要求,但卻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一遇到孩子撒嬌,或者看到孩子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辛苦的時候,就會非常容易動搖,也會瞬間忘記讓孩子努力的目標。
其實對于孩子的撒嬌,就算父母再難拒絕,也要學會給孩子定基本的底線。尤其是在培養終身習慣這種大事上,父母不要什么都聽孩子的,更不要太過于心軟不舍得孩子吃一點苦。
其次,家長要反省自己是否逼孩子做孩子不喜歡的事情。
現如今,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但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之前并沒有詢問過孩子的意見,而是在網上看什么對孩子有幫助,就一股腦地讓孩子去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喜歡畫畫,并擁有非常好的畫畫天賦,但父母卻覺得畫畫沒用讓孩子去學數學,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學得開心?學得好呢?他們長期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自然會變得沒有動力,變得懶散。
對于孩子沒有興趣的事情,家長不要強求,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再對孩子進行培養,讓孩子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好。如果孩子是對學習沒有興趣,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在學習這方面找到興趣,而不是逼迫孩子做,不給孩子任何喘氣的時間。
如果想幫助孩子培養自制力,家長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一、制定并實行計劃
孩子不好的習慣是很難立刻改正的,需要循序漸進。計劃表就可以起到這樣的功能,家長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制定孩子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同時對孩子進行監督。在監督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以鼓勵為主,盡量不要責罵孩子,否則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感,不愿再繼續執行計劃表里的內容。
計劃表的周期往往是一個月、半年、一年,長時間的行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家長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哪怕沒有計劃表,他們也開始變得自律。
但前提是這份計劃表必須經過孩子的同意,并且里面的內容是孩子可以承受得起的。家長也可以在計劃表里增加一些獎勵機制,比如說:當孩子完成三天或者一個星期的計劃時,可以帶他去一次游樂園,或者給他買他喜歡的玩具。有了獎勵,也會更有動力。
二、用自身給孩子做示范
家長需要幫孩子收起誘惑,需要督促孩子努力學習,但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優秀的例子,有了優秀的例子,他們才會有努力的方向。那這個榜樣為什么不能是父母自己呢?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人。也知道孩子是一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反映著整個家庭的方方面面。所以,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一個自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比自己認真時,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崇拜的情緒,也會不自覺的向父母學習。
千里之堤,往往容易潰于蟻穴。
一個人最終會形成什么樣子,也許就是由某個小小的習慣決定的。父母要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到自律、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