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童年是最歡樂也是最肆無忌憚的時候,這不無道理,這個時期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用擔心這擔心那。
因為你還小,所以就擁有了被無條件原諒的資本,但是我們要記得“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不能讓孩子在這段最容易被“傳染”的時候,形成一個這樣的錯覺,那就是“我干什么都會被原諒,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這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有可能還會使他們做出不可原諒的事,因此就應該對孩子做出一點約束。
有位媽媽就做出了決定,她為孩子定了十條家規(guī),在家中慢慢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為他的成長以及在以后的為人處世中獲得一些優(yōu)勢。
1、要學會問候、感謝和道歉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需要堅持。
遇見熟悉的人先學會問候,當你遇到困難受到他人幫助時學會謝謝;因你的過失而給他人帶來麻煩時學會道歉。這看起不過小事一樁,但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情商以及待人接物的周全。
2、在公共場所要注意不影響他人,要記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共場合是大家的公共財產,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不顧這一原則,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明白遵守社交規(guī)則是很重要的。
3、不能什么事都不和爸爸媽媽說,可以只選其中一個人傾訴
孩子還小需要家長的引導,如果孩子什么都不告訴家長,那這不僅會讓家長與孩子缺乏溝通,更會失去彼此之間的信任。
家長要告訴孩子:“有什么事可以選擇爸爸媽媽其中一人傾訴,但不能兩人都不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4、誠實是必備的,不能因為任何事撒謊
有時孩子會因為某些原因撒謊,家長應該從小告訴孩子:“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撒謊都是不對的,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說,但撒謊會讓我們對你失去信任。”
5、打架不好但是如果不能避免,要讓孩子注意分寸
雖然打架這種行為不好,但如果孩子受到欺負還不反手,那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我們不能讓孩子隨意打架,但孩子在受到欺負反抗的同時,要告訴他人的哪些地方不能傷害,要讓孩子在不受欺負的同時,也不能傷害到他人。
6、撿到貴重物品不能占為己有,應該立刻歸還失主
拾金不昧是優(yōu)良的品質,雖然很難做到,家長也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讓他能夠養(yǎng)成這種習慣,撿到東西盡管他很貴重,但是也不占有。
7、朋友給你東西時,你就算不想吃,也不能“侮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