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并不會事事都遵從大人的意見,有時候也會來個小脾氣,來個小任性。那么在孩子們發脾氣的時候,大人該如何引導?會遵從他的意志,還是會用反話來激他們?這種正反話,能不能震懾孩子?
小文的兒子活潑好動,非常的可愛,一到了周末時間就要到游樂場去玩,小文也是非常支持的,畢竟在幼兒園呆了一個禮拜,到了周末也該讓他去放松放松。
這不周六一大早就去游樂場去玩耍了,玩到了11點還不回家,而小文卻想著能早點回去做做家務,順便把午飯給做了。
看到玩的滿頭大汗的兒子,告訴他咱們趕快回家吧,他卻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說他還沒玩夠呢。講了半天的大道理,孩子還是油鹽不進,給小文氣的說了一句,要不走,那你自己去玩吧!本來是想激將一下兒子,沒想到他卻快快樂樂地跑到遠處玩起來了。看來這個激將法真的是不奏效。
大人的這種正話反說,孩子根本理解不了
就像上面我們說的小文兒子一樣,本來媽媽是一句氣話,是用來諷刺他的,但是他卻把媽媽的這句反話當作正面話來理解了。
聽在他的耳朵中,那就是媽媽讓他再去玩一會兒吧。而在媽媽的眼中,她卻認為這個孩子真不聽話,不但聽不出自己話里的諷刺,反而要跟自己對著干。
其實是孩子們根本理解不了媽媽的意思。就像兒童心理學家所說,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力是非常強的,但是他們在幼兒時代,解讀能力卻不夠。所以家長在教育幼兒時,不要試圖用反話來引導孩子,那樣可能會越做越糟糕。
一定要堅持正面的引導,并且再加以肢體語言,讓孩子能夠充分地理解自己所表達的真實意思。
大人經常對孩子說反話,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孩子在幼兒時代,他們的認知能力是跟著語言能力一起成長的,對于大人話里隱含的那些諷刺意思自己根本辨別不清楚。
比如在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孩子們調皮搗蛋一會摸摸這,一會摸摸那,一晚上都做不完,但是在這個時候,媽媽卻說你作業做得真快呀。
媽媽其實是在諷刺孩子,但是孩子根本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反而認為媽媽是在夸獎自己。跟這樣的孩子說反話,家長純粹是在找氣受,你說得再多,那不都是在對牛彈琴嗎?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地溝通呢?
雖然做了爸爸媽媽,但是他們也是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尤其是在孩子們鬧翻天時,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
在這個時要是說兩句氣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用這種反話來刺激孩子,孩子們也是有樣學樣,等他們慢慢長大也會用同樣的做法去對待別人。
因此在跟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我們要遵循這幾點:
1,用正能量引導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去指責他們,也更不要諷刺,而是用正能量一點點的引導他們去思考。
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就會知道自己這樣做事是否合理,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就會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了,并且會努力的找到解決的方法。
2,可以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表述
孩子做事情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做了錯事之后,不要急著去給他們定性,而是要耐心的聽聽他們的意見。
當你理清了孩子的思緒,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合理的去管理自己的情緒。雖然這種做法最終也是要求孩子來聽從家長的意見,但是利用這種傾聽式的方法,能注意到孩子自身的感受,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說教。
3,不要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懲罰
為什么教育學家要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鼓勵少批評?
那是因為在人們得到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最本質的一個需求是得到他人的贊賞。
作為父母,你說這些反話,雖然在身體上并沒有給孩子造成懲罰,但是在精神上面他們卻受到了很大的傷害。那些小一點的孩子,雖然不知道這是在挖苦諷刺他們,但是他們也有腦子,也能從父母的表情和語氣上知道家長是生氣了,時間長了是非觀會被混淆。
而大一點的孩子,心理上已經開始出現叛逆,這時,家長再對他們說這些話語更會激起叛逆的心理,從而做出報復父母的舉動。
家長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這種懲罰的方式一定要戒掉,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在行為面前要遵守規則,尤其是哪些紅線是不能碰觸的。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要在孩子犯錯的過程中,看到他好的優秀的一面,并且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能夠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且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在改革的過程中慢慢地樹立起來。
說了這么多,家長們要明白,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首先在你的思想中要尊重他們,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意見來,只有雙方處于一個公平的狀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才能有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