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這種育兒觀念隨著社保制度的完善,大多數的老人已經不再把養兒女作為晚年生活的條件。
可是,卻有一些兒女不僅受到了父母的教養之責長大成人,而且結婚后理所當然的將孩子交給老人來帶。
張大媽的女兒結婚后沒有租房子,而是住在張大媽家。家里多了一個人,女兒女婿都沒有給過生活費。
女兒懷孕后,張大媽心疼女兒自己貼錢每天給她變著花樣的補身體。
可張大媽卻在無意間聽到女婿對女兒說:“你媽媽做飯可真難吃,家里東西這么多,轉個身都困難,給孩子提前準備的東西都沒處放”。
而女兒竟然也沒反駁,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媽就那樣,以后寶寶出生了交給他們帶,東西越來越多,他們自然會先把東西放進小弟屋,反正他現在上大學也不住”。
張大媽聞言很是傷心,沒想到女兒女婿不僅不感激他們老兩口的付出,還一邊嫌棄一邊計劃著要他們帶孩子。
說到底,在兒女成人的那一刻,父輩的教養之責已經完成,而孫輩更是兒女為人父母自己的責任,老人愿意帶孩子是對兒女和孫輩的愛,卻不是理所應當的義務。
老人和兒女在帶孩子問題上,雙方想要得到雙贏的結果,不管是奶奶家帶孩子,還是外婆家帶孩子,只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老人要去兒女家帶孩子,應該和兒女事先溝通好,例如生活費給多少,使用范圍等,有必要時老人可以記賬。
現實生活中給兒女記賬的老人也不在少數,雖然《都挺好》里蘇大強記賬有與兒女清算親情的爭議一面,但是不得不說,這種記賬的方式卻能很好的幫助子女多的家庭理清關系。
現在放到孫輩身上,遇到較為計較的兒女家庭,能夠記錄詳細收支的賬本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遇到非常孝順的兒女,本身很感恩老人的付出,家庭相處也和諧,也沒有生活費的煩惱,就不需要再去記賬傷害彼此的感情了。
下班之后,兒女最好不要將工作帶到家庭中。回到家之后,首先要肯定老人帶孩子的辛苦付出,然后要珍惜與孩子的親子時間,高質量地完成孩子的教養之責,例如親子閱讀和教育游戲等。
最后,兒女一定要利用好周末這個工作之外的時間,除了要與孩子多進行親子游等有益親子關系的活動外,也能讓老人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和空間。
有一種家庭讓年邁父母無形中變成了居家保姆,老人生活費倒貼,孩子也幫著帶,子女如果沒有感激之情反而變本加厲,就連自己臥室也不打掃,到處狼藉一片,更過分的內衣內褲還讓父母去幫著洗。
理性老人都會制定家庭規則,自己的衣物以及臥室整潔必須自己來整理,家里的衛生也要打掃,既然大家都在一個屋檐下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本身老人已經犧牲了自己的晚年娛樂時間在家默默奉獻,子女不僅不懂得感恩,反而處處增添老人的工作量,關鍵很多
帶孩子不易,老人帶孩子不是義務,只是對兒女和孫輩的愛,既然選擇了老人帶孩子,不管是兒女還是老人,在做好準備的前提下,雙贏的和諧家庭不是夢!
老人為子女辛苦了大半輩子,晚年生活一定要有規劃,沒事和老伴一起出去旅旅游,品嘗一下各地的美食,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味。
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伸手管他們的生活太多,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要經歷各種磨煉,家長過于幫助子女,只會讓她們慢慢變成“啃老族”,不僅是金錢上的啃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啃老。
你支持老人給子女帶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