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生育率不斷降低,從開放單獨二胎政策,到現在全面開放二胎政策,生育率卻不增反減。
其實,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和現在社會發展離不開關系。
女性越來越獨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進步,不再像以前,受傳統思想禁錮,是人一定要結婚,是女人一定要生孩子,不生孩子的人生不完整等等。
那時大家的思想受到時代的局限,都會以結婚生子為生活的目標。
現在社會男女平等,女人經濟越來越獨立,不會再依附在男人身上。
女人在職場表現越來越優異,工作中就能實現人生價值,不再靠結婚生孩子來實現人生的意義。
現在社會養老院的條件越來越完善,即使以后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無人照料。
李女士結婚后不久就和老公決定不生孩子,李女士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收入也可觀,早就實現了財政自由。
如果現在選擇生孩子,肯定會影響到自己工作的發展,等孩子出生后再回到職場,自己的競爭力會降低。
而且現在教育成本太高,從小在孩子的教育上的花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李女士的父母也沒有社保,以后老了還要依靠她的照料,所以考慮到以后“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太大,李女士也不敢生。
她和老公決定“丁克”,好好侍奉雙方父母到老,等到自己老了就住在養老院,所以年輕的時候就好好積累資金,即使沒有孩子,也能為老年生活做一些保障。
為什么當今社會生育率在持續降低呢?
以前的年代號召人多力量大,因為生下來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勞動力,多生一個孩子家里就多一個勞動力,有利無害,所以當時人們都愿意生。
而當今社會,孩子不再是家庭勞動力了,反而是家里的“碎鈔機”,因為養育孩子就要準備好巨大的開支。
現在教育觀念不再停留在吃飽穿暖上,而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不斷在孩子身上投資。
教育理念的改變,也讓大家越來越謹慎。
以前社會上對女性的定位就是母親的角色,要生幾個孩子才算完整的一生。
而當今社會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女性在職場上也能找到成就感,實現不一樣的人生意義。
女性給自己的定位再不是單一的母親角色,而是追求更加豐富的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所以女性在生不生的問題上自己也有了話語權和決定權。
以前生孩子是為了傳宗接代,現在生孩子的意義應該是愛的結晶,夫妻倆都愿意生孩子,愿意為孩子作出犧牲,而不是為了生而生。
有的人愿意生孩子甚至生二胎,是因為家里經濟條件允許,老人養老有保證,不靠兒女,還可以幫忙照顧小孩。
夫妻兩個經濟收入穩定,即使女方生孩子不上班沒收入,家里也不會陷入財政危機。只要經濟上沒有顧慮就不用擔心孩子的養育問題。
而有的家庭在經濟上有顧慮,所以就會在要不要生孩子的問題上權衡多一些。
其實有很多女人不想生孩子,主要是沒有勇氣去面對十月懷胎的漫長過程,和生產過程中面對的各種疼痛,這些讓很多女性產生了恐懼感。
更煎熬的就是沒有期限的撫養、教育過程,徹底的把一個女人捆綁起來。
即便是有家人照顧,但生下來就會多一份的牽掛和擔心。
這就是很多女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
但是無論生或者不生,都是成年人自己的選擇。
沒有哪一種選擇是錯的,要相信社會在發展,在進步,以后老了,老年人都會得到更好的養老保障的。
隨著社會的開放,大家都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周密的計劃,年邁時回想起來依然贊同自己的抉擇,這就是活出真自我的過程。
你覺得生孩子好?還是“丁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