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做過很多的錯事,其中,就包括“偷拿”家里的錢。
由于長到一定年齡的孩子,面對與同學的交往、日常零用等情況,已經有了花錢的動機和需要,如果缺乏零花錢就容易出現這種行為。
同事的女兒依依今年7歲剛上小學一年級,她很羨慕同學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東西,但她沒有零花錢,只好把這個念頭埋在心里。
一天,她看見桌上有錢,等媽媽走后就拿了面額最小的一張。
第二天放學后,依依拿著錢買了一大盒冰淇淋請同學們吃,正好被來接依依的媽媽看到。
回家后媽媽才知道是依依“偷拿”家里的錢,本想大罵一頓但轉念一想孩子大了,應該有零花錢而自己從來沒有給過,這應該是自己的錯。
于是,她對孩子說:“以后媽媽定期給你零花錢,你不要自己拿了”,依依高興的連連點頭。
對這件事依依的媽媽處理的非常好,讓孩子明白需要用錢時要及時告訴父母不能“偷拿”。
然而,有很多的父母卻不知道,對偷錢的孩子又打又罵,這可能讓孩子形成壞習慣,到后來發展成為偷竊行為令人遺憾。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偷拿”家里的錢呢?
1、孩子的心理特點
有專家認為,年齡小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想要什么就希望馬上得到,對自己的沖動難以控制。
缺乏明確的是非觀念和道德約束,在欲望的誘惑下導致犯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形成理性和自律的意識。
2、需求得不到滿足
年紀在6歲之后的孩子內心已經產生了購物的想法,常常喜歡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果這些想法得不到滿足,內心的欲望會更強烈。在欲望的驅使下,一旦有機會就會出現“偷拿”等走偏的行為。
按照“堵不如疏”的原則,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
3、與父母缺乏溝通
孩子“濫拿”家里的錢財,主要是平時父母的管教過于嚴厲,對孩子期望太高喜歡追求完美。
這就導致孩子與父母疏于交流也不愿意進行交流,不敢主動的向父母提出自己要求,從而自作主張“濫拿”。
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父母應該在溝通上做出深刻的反思。
4、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
有的孩子不懂得“偷拿”的概念和性質,認為是拿自家的錢應該不算偷竊。
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太過緊張,孩子現在“偷拿”家里的錢不等于將來就會成為慣偷。
只要進行正確的引導,絕大多數的孩子會改掉“偷拿”的習慣。
應該怎么避免孩子出現“偷拿”的行為呢?
①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
平時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讓他在產生購買愿望的時候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
這樣既能避免孩子主生“偷拿”的現象,還能通過這種花錢的方式讓他自己管理財務,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②與孩子保持正常的交流
有的孩子本來有購物的需求,但由于擔心遭到父母的拒絕,就會把自己的愿望憋在心里,不敢主動真實的表達。
所以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眼里不要只看到他的缺點和錯誤。
③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零花錢
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表達了父母對他的信任。會讓孩子產生自信的感覺,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在花錢的時候會進行認真的權衡不會隨意的亂花,對父母的信任會格外地珍惜。
一般來說,孩子在長到6歲之后,父母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調整,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再像小的時候那樣全部包辦代替。
每月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既能避免孩子犯錯,也能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鍛煉,讓他的獨立性得到更好的培養,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