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角色自從變成媽媽之后,她們的日常“活法”也變得“千奇百怪”。
比如有的媽媽一如既往地保持對自己的形象管理,出門必定把自己收拾的美美噠,而有的媽媽覺得沒必要收拾自己,隨便穿一穿衣服就出門。
別看媽媽們的這兩種“愛打扮”和“不打扮”的行為是個人的選擇,其實它們對孩子的影響差別很大。
送孩子去上學,看到與其他媽媽的“差別”,寶媽自卑不已!
金婷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幼兒園,剛到幼兒園大門的時候,她就看到其他的媽媽們穿的不是職業裝就是淑女裝,不是長裙飄飄就是齊膝短裙。
環繞一看,好像只有自己一個媽媽只穿著大碼灰T和運動褲,她的心里瞬間有些難堪。
等到了孩子的班上,因不好意思跟其他“仙女”媽媽對視,她只好低下了頭。可一低下頭,發現兒子頭也低的很低,而且耳朵還紅紅的。
金婷這時候明白了,不只是自己感到了自卑,而且兒子也受到了影響。
幸虧老師發現了這對母子的尷尬,連忙上前搭話緩解。
后來跟老師的聊天中,老師告訴她:“打扮和不打扮的媽媽,其實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為了不再讓兒子自卑,金婷寶媽每次出門也開始打扮自己,神奇的是,兒子也不再感到自卑了。
王爾德曾說過:
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雖然在生活中,社會一直提倡的是“內在美”,可是人與人的第一印象,別人是否愿意與你有進一步的交流,往往就是由外在形象所決定的。
但是,這里說的注重外在形象,并不是說讓媽媽們過分追求外在的美麗,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穿著得體、舒服、大方。
從育兒的角度來說,一個打扮的媽媽和不打扮的媽媽,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
1、影響孩子的審美
審美,一種需要時間去沉淀的東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學會的。
媽媽們平時注重打扮自己,對自己進行形象管理,那么這種行為在孩子眼中會自動地潛移默化地被消化、吸收,從而形成他們的審美觀。
另一方面,媽媽們在打扮自己的同時,也會把孩子收拾得干凈、得體,這對于模仿能力很強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受到影響,也會注重對自己的外在形象打扮。
2、影響孩子的社交
一方面,孩子們也有屬于他們的小圈子,也有他們的“人情世故”,家長們的所有外在形象都會被他們看在眼里。
于他們而言,相較于打扮得邋里邋遢的父母的孩子,他們其實更愿意跟把自己收拾得簡單得體的父母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另一方面,一個愛打扮自己的父母,肯定也注重對孩子的打扮;但是一個不愛打扮自己的父母,大多數也不注重對孩子的打扮。
所以,一個是打扮得體的孩子,一個是打扮得邋里邋遢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們顯而易見地更愿意跟前者孩子一起玩。
3、影響孩子的自信
已經有調查數據顯示,注重打扮自己的父母所養出的孩子會比不打扮自己的父母養出的孩子要自信的多。
家長打扮自己,這在孩子看來是一種臉上有光的行為,能夠增加他們應對外在人、事、物的底氣,也自然會變得更有自信。
簡而言之,不愛打扮的父母的孩子,經常會因父母的外在而變得自卑,尤其是跟其他家長“光鮮”的形象對比之后。
通常來說,自卑的孩子會失去與別人主動交流的底氣,從而變得更加內向、敏感。
總之,家長和孩子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親子關系,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家長的所有行為都會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們需要從自身出發,內外兼修,以身作則,從而讓孩子更積極、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