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自從生完孩子以后,就跟丈夫定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兩個人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真的因為矛盾發生爭吵,盡量選擇孩子不在的時候,或者暫時冷靜,等靜下來心來之后再和對方溝通。
曾有兒童心理機構對3000多名孩子進行了心理狀況調查,其中“爸爸媽媽吵架時,我最害怕”這一項,得到了絕大多數孩子的支持,也有很多孩子表示很想對他們說“爸媽,你們能不能別吵架了?”。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于家庭精神方面的需求,要遠大于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
有的父母只注重對孩子物質和生活方面的培養,忽略了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大人之間的吵鬧不會影響到孩子,事實證明在父母經常吵架,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因為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產生三種不正常的心理反應。
反應一:轉移父母的注意力,成為“替罪羊”
孩子其實都非常聰明,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如果自己無力制止,他們甚至會想出來讓自己出現問題的想法,從而制止父母吵架的行為。
讓自己出問題,或讓自己受傷,或故意制造麻煩,當父母的注意力從吵架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通常會停止吵架,站在統一戰線上為孩子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因為孩子尚小不知輕重,在制造麻煩的時候,無法預知危險的大小,稍有不慎,就容易釀成嚴重的后果。
反應二:成為父母的情緒發泄機器
有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將與配偶爭吵的“余熱”發泄在孩子身上,這種發泄一旦久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在無意間成了父母情緒宣泄的窗口。
有的孩子甚至覺得自己不能替父母解決問題,父母朝著自己發泄是對的,這種逆來順受型的人格一旦形成,將會對孩子產生很深的影響。
反應三:“疏遠型”人格,家里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與我無關
一個人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當父母情緒的發泄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招架不住的恐慌,這個時候,人的本能反應就是想要逃離,孩子也一樣。
逃離造成的后果就是你們繼續吵架吧,家里面所有的事情都與我無關,繼而就會變成:當家長詢問孩子對某件事情的意見時,孩子通常會用“你們隨便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等類似的話來搪塞家長。當孩子主動把自己邊緣化,就說明孩子已經形成“疏遠型”的人格了。
成年人尚且不想成為別人情緒的替罪羊,孩子也一樣,家長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婚姻,自己跟伴侶之間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能不能解決,解決的方法是什么。
爭吵的情況下通常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人在爭吵的時候也會情緒失控,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智的判斷。
無論如何,當我們在與另一半發生爭吵的時候,一定別忘了孩子,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有沒有害怕?有沒有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不要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否定的疑問里,讓孩子遠離父母帶來的情緒困擾才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