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的寶寶在小的時候,還看不出多大的差距來,但到了開口說話的年齡,語言能力之間的差距就一下子拉大了。有的寶寶兩歲就已經(jīng)能說得很清晰了,表達的也很準確,能完整地來描述一些事情。
但說話開口晚的寶寶正好相反,只會說幾個簡單的字節(jié),說話不清晰,描述也不清楚,平時家長感覺不到孩子的異常,但和說話流利的同齡寶寶一比較,沒有一個家長不著急。
寶寶在三歲之前是語言發(fā)育的敏感期,如果家里寶寶說話晚了,也不要氣餒,趕緊幫助他趕上去。寶寶的語言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表達性語言和接受性語言。
表達性語言就是需要寶寶自己說的話,這也是家長著急的地方。而接受性語言,則是指大人說話寶寶能聽得懂,說話晚的孩子基本都是聽得懂但是自己說不了。
寶寶說話晚的原因有生理上的,比如寶寶可能受到了外傷,發(fā)音器官變異,這種很少見。
比較常見的是寶寶大腦的語言發(fā)育中樞遲緩,學習說話就會很吃力。再一個是遺傳的因素,家長的性格本身就是內(nèi)向的、不愛說話的,或者親近的親屬間也有說話晚的現(xiàn)象。
如果排除了上面的這些原因,那就是寶寶的語言環(huán)境出了問題,想讓寶寶說話,得需要給他提供一個說話的環(huán)境。
尤其是一歲內(nèi),寶寶的語言發(fā)育很快,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太小,不會積極的去應和他,這樣就會缺少語言交流的刺激,寶寶就會說話晚。
還有的寶寶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有普通話,有方言,這兩者的語言聽起來差別很大,寶寶太小,就不理解和混淆了,對寶寶開口說話也會造成一些阻力的。
有的家長對寶寶做的太多,留給寶寶說話的機會太少了,想讓寶寶說話得有互動才行,如果替寶寶回答,這種自問自答式的交流方式直接會扼殺他說話的欲望的。
想讓寶寶說話,家長需要注意這些方面:
首先,家長得先多說,調(diào)動起孩子的情緒來,說話的時候發(fā)音用詞要準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接受和學會錯誤的信息是很容易的。
孩子小的時候,大人一般和孩子說話會用兒化音,等稍大一點,要用正規(guī)的語言來和他交流,比如“給你一個蘋果”而不是“給你一個果果”,也可以輔助以肢體的語言動作,來幫助寶寶對語言有更形象的理解。
此外,寶寶在說話的時候,家長要耐心的傾聽,即使他說錯了,也不要打斷他,要鼓勵他繼續(xù)說出自己的想法來,并且還要及時的回答寶寶的疑問,和寶寶形成一個很好的問答互動。孩子是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自然也就會想多說話了。
還可以給寶寶一些特別的訓練,比如和寶寶一起聽兒歌,唱兒歌,聽故事、講故事,可以重復循環(huán),寶寶能背過最好了,從量變到質(zhì)變,也能突破寶寶的語言能力。
寶寶說話晚,糾正并不難,要看家長的執(zhí)行力,家長堅持,寶寶就一定會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