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的父母向別人夸贊自家的孩子有多么多么的牛,不到十歲的時候就看完了《紅樓夢》《中庸》《孟子》等大家著作,而且每次都是班里的前幾名,說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卻是一臉羨慕,想著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聰明、那么厲害,而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笨,成天就會調皮搗蛋,給自己惹麻煩。
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原來自己孩子跟人家落了一大截,尋思著回去一定要多給臭小子報幾個班,好好加強一下。
看到這里,身為父母的你們是覺得那個優秀的孩子聰明幸運呢?還是覺得他很悲哀呢?估計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覺得那個孩子聰明幸運,并且想占為己有。可是,那個孩子一定不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在本應該無所無謂的年紀里,卻承擔著不該這個年紀承擔的沉重。同齡的人都在做著屬于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而自己卻要與佶屈聱牙(形容文章晦澀艱深,難讀懂)的史書為伴。
因此,我想問,這些真的應該是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承受的東西嗎?
之前有一個同學,到了高三才開始看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雖然他早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看過了曹雪芹的《紅樓夢》;但是,在我看來,林海音以及凡爾納的作品都應該是我們在小學或是初中就應該看的書了;小的時候去讀《紅樓夢》和長大之后有了一定閱歷之后再去讀的感受定然不一樣,可在長大以后再去看那些原本小時候就應該看的書就顯得有些突兀了。
即使是長大之后再去看《紅樓夢》,看了十遍也會有十種不同的感受,何況是小的時候,簡直跟囫圇吞棗沒什么兩樣。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在什么年紀干什么樣的事,這樣的孩子才不會在成長的路途中有所遺留。
根據數據顯示,小時候缺乏了童年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會變得性格內向、極度缺乏安全感。而且,現在的小學生課業都比較繁重,大面積的家庭作業壓的孩子幾乎沒有課余休息時間,在這個分秒必爭的時代,一旦落后就很不好追趕上了。同時,寒暑假也是超越同學的最佳時機,所以,在休息日以及寒暑假到來的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花錢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讓孩子加強學習。
以前常說,寒門出狀元,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卻是富的越來越富,而窮的卻越來越窮,為什么呢?因為,條件好了,人人都想讓自家孩子接受優良教育,所以,從小便給孩子樹立了遠大的目標。
小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從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泄氣與放松,時刻繃緊一根弦,只為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可是,他們成為了父母驕傲的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最最寶貴的童年,失了童真。
從孩子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只有在童年不諳世事的時間里,才可以無憂無慮、無所忌憚,俗話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可見這話也不是空口無憑,也確實是這樣。
所以,父母讓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要給孩子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做回孩子,找回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