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很多父母可能由于自己的性格或者家庭環境的原因,經常可能會使用一些不恰當或者比較暴力的語言,甚至在夫妻雙方吵架的時候也當著孩子的面說一些不太文明并且不尊重的話語,這些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聽進去了。
這種“言傳身教”對于孩子來說,負面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可能在孩子長大之后這些東西都扎根在心底,在憤怒或者崩潰的時候就會爆發,而這些的根由都在于父母,在于他們平時對彼此或者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小輝是個二年級的男生,平時在學校會比較頑皮,老師經常投訴家長,小輝的父母原本感情就不太和諧,接到老師投訴的時候,家里的“一場大戰”又即將爆發,爸爸會說“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兔崽子,有什么用,給我滾”,媽媽會說“和你爸一個德行,以后肯定也是個沒用的,還在學校不安分”,互相指責并且對小輝的態度也比較惡劣,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后來因為有一次高考填寫志愿,父母又開始了“一場大戰”這次小輝爆發了,說你們都給我滾出去,我自己寫,聽到這句的父母屢屢搖頭,說白養了這么多年。
相信生活中小輝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父母和孩子也么能都習慣了這樣的相處方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溝通方式都是非常暴力的,那么孩子有以下這些言語的時候,父母就要注意溝通方式和疏導了。
?1、“你給我滾出去,我不要聽你說話”
孩子的這些語言暴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平時的生活環境,并且可能是父母經常和他們說的話,孩子潛移默化的記住了,在一定的場合和情緒下就爆發了。
所以當發現孩子有這些話語出口的時候,首先不要去指責孩子,和孩子好好的溝通,然后反省下平時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言語出現。
注意平時的一些家庭氛圍,尤其是語言暴力。
?2、“你憑什么管我,有什么資格管我”
這些言語一般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經常的語言暴力導致的,父母經常的說“我是你爸爸或者媽媽,當然要管你,我不管誰管”等話語,孩子聽多了之后就會對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間長了,當父母再次管教的時候,孩子會說“你憑什么管我,有什么資格管我呢”。
所以建議父母耐心的平等的和孩子溝通,相互尊重,孩子才有可能尊重我們,而不是父母不尊重孩子,還希望孩子去尊重他們,愛都是相互的。
?3、“真啰嗦,跟唐僧一樣的”
我們在反復強調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認可我們的做法,并且強勢的要讓孩子一定要這么做,所以不斷的重復,不斷的囑咐,生怕孩子記不住,但是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可能日復一日的反感。
這樣的話語,對父母說出口的時候是非常的不尊重的,這樣的語氣當中帶有不耐煩,所以當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盡量先約定好,超過幾遍就不再重復說了,并且彼此都是友好的態度交流。
百善孝為先,孝順的孩子必定都是懂得尊重人的孩子,父母從自己的言傳身教中去教會孩子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對于家里的長輩經常表示關心,而這些小細節的養成都是父母從小教育的結果,養不教父之過,所有的教育都是從父母開始的,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