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都會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好,覺得自己的孩子的壞習慣不好,但是又沒有辦法去指導,去引導他們往的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就是說對于孩子不同的壞習慣,我們也要有不同的引導方法。就像要對癥下藥是一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面對孩子的不同的壞習慣我們應該怎樣去指導他們吧。
首先就是愛看電視,愛玩手機,愛玩電腦。
相親在家里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就是自己的孩子喜歡看電視,喜歡玩手機,喜歡玩電腦,而且每天晚上還會玩的很晚,到第二天起床也會很晚,特別是在假期都沒有時間去做一些家庭作業,以至于到最后開學的前幾天才會瘋狂補作業。
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就建議父母延長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可以讓孩子稍微大一點以后再玩電子產品,平時有空的話可以帶孩子多做一些游戲,多出去郊游,孩子親近大自然可以很好的保護視力,也可以開闊孩子的心胸。這是個一舉兩得的方法,希望每個家庭中的家長都可以注意一下。
然后就是孩子做事情磨磨唧唧。
有一位好朋友告訴我,她家的孩子已經11歲了,現在做事情還是會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想做的事一直不去做,非要拖著,到不得不做的時候再去做。有一種就是叫“拖延癥”的東西,講的就是做事情拖拉。
這樣的慢性子,父母也很著急,那么這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們可以從小就利用鬧鐘,計時器,沙漏等東西,幫助孩子認識到時間的準確性,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給孩子適當的上一課,告訴孩子時間到底有多么重要,告訴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為自己的拖拉磨蹭付出一定的代價,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改掉這種毛病。比如上課不想去學校磨蹭,然后到教室會遲到,老師會批評她讓她們意識到拖拉的一種后果,從而讓她們改正這個習慣。
還有一種就是說話含糊,吞吐。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大家都喜歡說話伶俐,做事聰明的人,如果這時候我們的孩子說話含糊吞吐的話,在學校中老師就會感覺這個孩子不是特別聰明的人。跟說話含糊吞吐的孩子說話很費勁,時間長了也就沒那么多人想和她說話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多給孩子一些建議,多陪孩子說說話,而且這種情況越早發現越好。在孩子平常說話的時候我們不要打斷他們,等她們說完以后可以再幫助她們,組織一下她們的詞匯,讓她們說話清晰明了一點。
最后一種就是父母喊她她不動。
這種孩子就是明明聽見我們說話,但是也會不動。甚至有的時候她會裝作自己聽不見。這時候要怎么解決呢?就是家長,平時在孩子專心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故意去打斷孩子。我們應該等孩子忙完手里的事,再去下指令,并且跟孩子下指令的時候,指令要清晰明確,不要告訴孩子在這兒拿什么東西,或者在那拿什么東西,要告訴孩子東西放在那里,而不是給孩子一個大致的地方。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變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
以上就是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可以糾正她們的地方。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當的做出調整。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做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