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儒風君
今日是農歷的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的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這個節日,肩負著歷史的厚重,帶著一臉滄桑,走過2000多年飄搖的風雨,依然烙印在中國人的情懷里,它蘊含的文化智慧仍然啟示著今天的我們。
儒風君精選端午詩詞十首,一起領略我們的傳承千年的習俗與文化。
1
浣溪沙·端午
宋代: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賞析: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薄綢,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
參與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布滿河面。
你(朝云)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發髻上。
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2
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
賞析:
“浴蘭”指古人端午節“浴蘭湯”的習俗,用草藥煎湯淋浴。
因為粽子用絲線纏裹,所以說“彩縷碧筠粽”。
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稱粽子為“角黍”。
唐代開始用糯米代替黍米來制作粽子,色澤變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為“香粳白玉團”。
以前這端午是用來哀悼屈原的,但是如今,已經成為熱鬧的節日。
詩人不僅感慨萬千。
3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賞析: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
往日在家里大家已經吃了兩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祈禱一年平安無病。
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詩人一生悲苦,借著節日,一掃往日壓抑。
4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賞析:
五月五日端午節,你贈與我一枝艾草。 故人看不到,新結交的知己在萬里之外。
往日為國盡忠的人,現在白發蒼蒼。 盡管三湘和這里相隔很遠,仍然想要從屈原那里獲得慰藉和力量。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
屈原是這個人的人格偶像,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懷念,依然把他作為我們的榜樣。
5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兼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賞析:
端午時節正是仲夏,所以此時白晝越來越長。
在過去的時候,人們吃用冷鹽水浸梅子,喝酒作樂。
木槿茂盛,蘆葦發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長壽,以顯示皇恩浩蕩。
6
競渡歌(節選)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賞析:
這首詩是寫“競渡”的名篇,把競渡活動寫得最為傳神。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
鼓手敲鼓,聲聲震天; 船槳翻飛,船像巨龍一樣
洋洋灑灑幾十字,把競渡的激烈場面、圍觀的喧囂氛圍描寫得淋漓盡致。
7
賀新郎·端午
宋代: 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
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
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
賞析:
此篇為端午吊古之作。
上片寫端午節時分的節日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龍舟爭渡,而詞人卻因年紀大,對此興致寥寥,這是情懷不同。
下片贊頌屈原的品格,批評端午投粽子的習俗,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感慨舉世皆醉我獨醒。
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開元曲先聲。
8
南鄉子·端午
宋代: 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 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 恰似當時枕上聞。
賞析:
整首詞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節的一種閑愁。
上片寫端午節的景象。 端午節下著小雨,詩人獨自一人,比較冷清,回憶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詩人在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 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閑情。
整首詞深婉含蓄,抒發自己孤獨,寂寞的情感。
9
漁家傲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賞析:
上片寫端午節的風俗。 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標志性景象,表明了人們在端午節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端午節人們的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驅邪的風俗。 后面緊接著抒情,抒發了一種離愁別緒的情絲。
歐陽修《漁家傲》寫的閨中女子,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享用粽子后,未出閣的姑娘,在家休息,夢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
10
端午日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賞析:
作者當時已經年老,“不效艾符趨習俗”既是力不從心,也包含看透熱鬧背后空虛的無奈與悲涼。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正是元和中興前后,民間的生活處境
雖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為自身的年老體弱,又預見了晚唐時期宦官與藩鎮沖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懶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話升平”。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千年之中,圣賢和蠢人同歸黃土,有多少人湮沒無聞,又有幾人能名垂青史?
詩人發出了時光易逝,幾人流芳的感慨。 此詩相對悲觀,但透過詩詞的背后,我們卻可以從作者的視角,窺見當時晚唐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