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镃《宴山亭·幽夢初回》
幽夢初回,重陰未開,曉色吹成疏雨。
竹檻氣寒,蕙畹聲搖,新綠暗通南浦。
未有人行,才半啟、回廊朱戶。
無緒,空望極霓旌,錦書難據(jù)。
苔徑追憶曾游,念誰伴秋千,彩繩芳柱。
犀簾黛卷,鳳枕云孤,應也幾番凝佇。
怎得伊來,花霧繞、小堂深處。
留住,直到老、不教歸去。
【注釋】
①蕙畹:種香花蘭草的園圃。蕙:香草名。畹:面積單位,此處有畦之意。
②南浦:本指南邊水濱;又常用作送別之地,此處泛指別處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③霓旌:云旗。這里指女子乘坐的車子。原為皇帝出行時儀仗的一種。此處借指云霓。
④凝佇:凝立佇望。
⑤伊:她。
【意譯】
從幽謐的夢境中初醒,空中密布的陰云尚未散開,拂曉的曙光催落一陣疏雨。竹欄上寒氣漫溢,花圃里風聲搖曵,一條新淌的綠溪暗暗通向南浦。寂寥的路上杳無行人,只看到回廊上半扇敞開著的窗戶。我心緒繁雜,徒然地極目佇望,天邊云霞瑰麗如夢,而我空有相思書信也無處相寄。
踏過點綴著星星點點蒼翠苔蘚的小徑,追憶著舊日游賞的蹤跡。思念起曾經(jīng)與她蕩戲秋千的時光,芳柱上彩繩空自搖曵。犀角帷簾松散地挽起,鳳枕上云夢孤棲,在這樣寂寥的情境下,她也應當久久地佇立,默默地遙懷著昔日情意罷?怎樣才能等到她回到我的身旁,在小小堂屋深處,嗅聞花香如霧氣繚繞,芳馥迷離。那時我一定會留住她,相守到老,不再分離。
【賞析】
本篇為抒寫相思離情之詞,題材陳舊,選用的意象也很傳統(tǒng),稱不上名作精品,但從對本詞的分析中,卻能看出南宋密麗一派的長調(diào)在意象營構(gòu)上的普遍特點。
一是意象更為密集。表現(xiàn)在全詞,不再是簡單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卻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現(xiàn)在詞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
二是意象更加精細。每個形象的中心詞前面常用另一個詞來修飾。這些修飾詞往往來自作者對景物的敏銳感受,從中可以窺見主人公內(nèi)心顫動著的深沉情思。
三是意象更有層次。密集、精細容易“質(zhì)實”而“凝澀晦味”,故需要恰當?shù)膶哟喂?jié)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詞從起處“幽夢”、“重陰”的抑郁,到結(jié)處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體現(xiàn)出一種向外擴張的趨勢,與之相適應,句式往往是先短后長,使語勢如浪陣陣外涌。另外,動詞的選擇也頗為講究,如“初回”、“未開”、“暗通”、“半啟”、“空望”,以程度副詞來表現(xiàn)情緒的細微變化,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張镃(1153—1221?)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xiàn)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顯赫,張镃為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張镃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zhuǎn)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nóng)寺主簿,遷司農(nóng)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