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老師一節作文課至今難忘
范維勝
2010年12月17—18日,由語文報社和紹興教育教研院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學語文課堂寫作有效教學研討會”在紹興一中舉行。黃厚江老師在17日的上午給我們展示了一堂樸素而高效的作文指導課,這堂作文課其實是黃老師共生作文教學理念的體現。
【課前準備】
黃厚江老師的作文指導課課前的準備是:讓他執教的這個班級的同學選取自己最中意的一篇習作發個他,習作中,有學生自己的隨筆,也有平時的作文,還有考試的作文。課前,黃老師將自己批閱過的作文發給了學生。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上課時,黃老師問同學們,剛剛發下去的作文自己是否讀了,讀了的請舉手,舉手的人著實不多。自己的作文讀了,還讀了同位的或者別的同學的作文請舉手,舉手的人更是寥寥。黃老師說自己在巡視中發現有的同學讀了自己的作文,有的讀了自己還讀了別人的作文,這樣做比較好。可是有的同學作文發下去,就反扣在桌子上,有的講作文折疊起來放在桌子上,這就不利于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且黃老師告訴學生,有空看看自己的作文,對作文提高有幫助;有空看看同位的作文,對作文提高有幫助;作文要常常交流,它也是一種發表。
第二環節:讓學生推薦自己的作文或同學的作文。一位同學推薦并朗讀50號同學的作文《中秋無月》,老師問為什么推薦這篇作品,學生談了自己的理由。15號同學孫文佳推薦了自己的作品《歲月深處的美麗流域》,并深情地朗讀了自己的作品,談了自己寫作的感受。
第三環節:黃老師告訴學生,再好的文章仍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他給了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找一個點,提升一下自己的文章。提升后讓學生交流。
第四環節:讓學生再次寫作,將同一素材、同一題目、同一話題的,寫成不同文體、不同主題、不同立意的文章。再次寫作后,讓學生交流。
第五環節:借玉琢器。黃老師問學生老師最喜歡的是班級的那位同學的作文,學生們一致認為可能是一號同學的作文。老師說是六號同學黃津汝的《我因應試狂》。然后讓學生品評。并要求學生針對這篇作文談談怎樣化用這篇作文的材料來寫作。
【粗淺的感受】
第一,黃老師的作文評閱指導強調的是及時性,時間太長,學生對于自己的寫作感受或者說體驗可能已經蕩然無存,知道的作用可能就微乎其微。
第二,黃老師強調的是作文的訓練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即自由式作文和指令性作文相結合,前者著重于寫作素養的提高,后者著眼于寫作技巧的提升。因此黃老師課前讓學生發給他的作文既有自由是寫作,又有指令性的寫作,這樣可以全方位地評價執教班級的作文現狀。
第三,黃老師強調學生對于自己寫作過程的一種體驗,強調一題多作的作文提升和二度寫作,強調學生、老師的體驗共享,強調共生寫作體驗。
第四,黃老師強調的是運用學生的一篇好作文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積累,強調基本寫作能力的形成。
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喜歡,你就關注我
精彩,值得你期待
范維勝,語文特級教師。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委員會浙江省分會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主要著作:《尋找教育的靈魂》《語文的事,和你細說》《作文可以這樣教》《話題作文與創新思維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