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學習是內在的成長,特別是語言,外在的模仿,最多只能看成是“開始”。內在成長必須依賴感覺信息,透過嬰幼兒自我身體的操作,以嘗試錯誤,并做自我調整,逐步促進大腦和身體的互動關系,產生對環境適應的掌握能力,達到學習的目的。這一切都要兒童自己體會,所以在,在學習中最怕的是大人先有了教的概念,設想正確教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這樣往往會導致學習的失敗。如:回想一下嬰幼兒學習走路的例子,從來沒有那一個大人會用他們自己認為的正確技巧來教孩子走路,其結果是每個人都走的很好。語言的學習是一樣的,沒有父母在意寶寶剛學習講話時的發音是否正確,使用的詞匯是否豐富,更不會有人關心幼兒文法的正確與否。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的要求不斷提高,于是就出現了單方面的父母行為,其結果并不滿意。
人類的語言能力,包括發聲、詞匯認知、組句、對話、閱讀、寫字等等,這些和人類的觸覺和前庭覺有著密切的關系。
語言發展的基礎可從皮質的發達、語言前期溝通行為和對外界認知能力發展三方面來做觀察。前者屬大腦生理學范圍,后兩者屬于發展心理學范圍,但仔細觀察此三者的關系,會發現和感覺統合的觀點都有密切的關系。
一、神經學的基礎
前面章節已提到了神經系統,在此我們將有關于語言發展的篇章做一些提示:
語言學中強調一句話:“大腦是語言功能的中樞”。大腦是由頭部兩邊的兩個半球所組成,它負責處理輸入的感覺信息,進行最復雜的組織工作,讓我們能詳細了解感覺的意義。同時負責各種企劃和執行指令,其邊緣體系則協助情緒的調解。大腦外層叫作大腦皮質,是最高檢專責區,負責視覺、聽覺,還有語言了解區、解釋身體感覺區、身體控制區。各區只解釋一種感覺信息,但每個區域也接受其他感覺區傳來的信息,以使各感覺區能相互協調,把各種感覺聯合起來。使各區的感覺能密切聯絡,特別是視覺、聽覺及手部的聯合,對孩子雙手功能的增進,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慣用右手的人,左半球指揮技巧較佳,用左手的人正好相反。由于語言的認知在左半球,所以用右手寫字表現較為順暢。但再復雜的功能,兩個半球都要涉及才可完成。例如:右半球要處理視覺和觸覺的空間關系,所以,左手在拿筆方面就比較困難。
兩半球的功能劃分,可以讓大腦在處理過程中達到更高的效果。對功能劃分不清的,很容易造成高層次的語言發展及學習困難。
二、語言發展的要素
兒童語言的發展要涉及心理、生理和社會三個層面的發展程度。
三、語言發展的層次
寶寶在生命中的第一年,雖然不會講話,但感覺動作經驗卻是語言發展的基礎。研究表明:許多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其前庭、本體感及觸覺系統的功能都比一般的兒童差。另外在有關學習障礙的調查顯示中,可以看到兒童的感覺統合功能若有障礙,尤其是聽知覺、前庭、本體感方面有缺陷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發展都不是很好,同時由于兩個大腦半球間的資訊交流受到影響,所以,在閱讀能力方面也無法得到很好發展。
孩子的語言發展這五個層次,就如同我們成人現在學習第二門語言,感覺動作的經驗我們已經發展的很好了,接下來的是口語接受能力,通俗的說就是傾聽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就是說話對話的能力,接下來是閱讀及背誦能力,最后是寫作能力。簡單的理解就像我們學習英語,要先有語言環境練習聽力,然后是練習口語對話,熟悉了后開始看書閱讀及背誦,最后才能達到寫作的水平。
四、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
1.聽覺障礙:
也就是聽力不足,其原因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如化膿性中耳炎)。
2.聽知覺失調:
主要是指聽覺辨別能力差,如聲音的強弱、音調的高低。聽覺過濾能力不足。如神經受阻無法達到傳導的效果。聽覺記憶能力弱,聽覺信息容易丟失等。
3.前庭功能失調:
人類語言中樞,需要聽覺系統和運動中樞的統合,才能發揮其功能,所以當前庭功能失調時除運動控制能力差以外,肌肉(口輪閘肌)張力弱,自然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4.動作欠靈活:
嬰幼兒開始牙牙學語時,其下巴和口腔周圍的肌肉和關節,所感受到的運動覺信息會傳送到腦部,進行感覺統合,才能逐漸學會有效運用發音器官。如果孩子的動作不靈活,很少活動他的舌、唇、下巴、頜關節,說話自然不清楚。
5.觸覺功能不足:
這樣的孩子會影響到口腔運動能力,表現在動作技巧上常有困難。例如:不善于用舌頭在口腔內攪拌食物,運送食物,不善用唇來控制口水及食物等,那么對于更高層次的口腔動作技巧說話就更不用說了。如:舌頭較肥厚的通常會因在口腔內不能自如而出現口齒不清。
6.認知障礙:
人際溝通的目的要達到相互了解,其中包括: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眼神、所說的話來知曉說話的意思。而這些都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