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在后臺留言,說孩子不喜歡學習、不聽話、不懂事、不體貼父母……
殊不知,一個家庭里,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會養成什么樣。
都說父親決定孩子飛的高度,母親決定孩子走的長度,要想孩子有出息,首先就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
下面所說的9種家庭,就是對孩子傷害最深,讓他們變不幸的根源!希望大家沒有中招噢!
1
媽媽強勢的家庭
單位有個40歲的財務,我們都叫她李姐。
李姐有個10歲的女兒,從小李姐就將女兒管的很嚴,每天不是在上學,就是在補課的路上。
李姐的脾氣不好,總是嫌棄自己做廚師的老公賺錢少,經常對老公頤指氣使,沒個好臉色。
女兒看慣了媽媽的強勢,特別心疼無奈的爸爸,于是就特別在學習上拼命,想讓家庭氣氛緩和些。
孩子很努力,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每次高興的拿成績單給媽媽看,卻都只換來一句:“不要驕傲,下次努力考到年級xx。”
可能是李姐逼得太緊,又或者是家庭氛圍太差,孩子變得越來越緊張,直到一次考試考砸,徹底爆發。
那次的成績出來后,孩子一直悶悶不樂,飯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像是緊繃的弦突然斷了一般,對什么都沒了心思。
自此學習一落千丈,情緒也變得敏感脆弱。
再后來,據說是退了學。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性格強勢的母親,對家庭的毀滅性有多強。
俗話說,娶妻當娶賢,一個好太太可以富三代。
作為女人,我們或許在外可以用嚴肅的外表保護自己,但回到了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卸下面具,和丈夫和孩子好好說話,而不是命令他們應該做什么。
2
爸爸不管事的家庭
據美國一家育兒雜志發表的調查顯示: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缺乏父愛就會患上“父愛缺乏癥”,變得焦躁易怒和抑郁。
古往今來,“女主內,男主外”的家庭分工一直沒有多大的變換。
很多大男子主義的人認為,帶孩子是女人做的事情,男人只要賺錢養家就好了。
其實這種想法是存在誤區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愛母愛兩者缺一不可。
媽媽教給孩子的主要是愛和情感,而爸爸則是傳遞安全感給孩子,以及教會孩子承擔責任。
沒有爸爸管教,女孩會極度渴望愛,經常會被異性的花言巧語打動,容易被騙。
而男孩子則會變得膽小自卑,在人際交往方面有難以克服的阻礙,時常被別人欺負。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教育孩子的路上,爸爸必須搭把手!
3
總是喊窮的家庭
以前在文章中寫過,家長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世界,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
可有些家長馬上回應的只有兩個字:沒錢!
帶孩子旅游確實費點錢,可咱們賺錢的初衷是什么,不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嗎?
確實,現在生活壓力大,賺錢不容易,孩子讀書成家都是大消耗。
金錢有限,我們可以就近帶孩子出行啊,旅行不一定要多遠,重要的是孩子在旅途中開闊的眼界和心胸。
我不太明白現代人所說的窮養到底有何意義,類似“出門為省兩塊錢而徒步走2小時;或是買45元錢的東西,花半小時還2元價”的情況比比皆是。
沒錯,我們是省了一點錢,可是我們浪費的時間可遠大于這點錢的價值啊。
這些時間用來讀首詩、看篇文、寫個題,何嘗不是一種劃算呢?
有時,并不是所有的省錢都叫節儉,而是叫沒格局。
家長啊,窮養孩子不是說在物質上苛責,而是在精神上教會他們堅強和獨立。
教育,不應該走極端,而是應該兩碗水端平找平衡,莫縮窄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4
爭吵不斷的家庭
我們家樓下住著一對小夫妻,還有個5歲左右的女兒。
按理說這樣的三口之家是很幸福的,可偏偏這兩口子是隔兩天就要吵一架,好幾次都鬧得整個小區都知道了。
記得有一次吵架,男人嚷嚷著要從3樓跳下去,沒把老婆氣著,倒把孩子嚇得哭到驚厥。
都說小吵怡情,可大吵就傷情了。
無論矛盾多么深,有什么是不能溝通解決的呢?一個家庭父母感情不合,傷害最深的可是無辜的孩子啊。
要知道,經常吵架的父母,不僅會讓孩子時刻提心吊膽,也不利于他們創建安全感,更是容易養成遇事就退縮的懦弱性格,對他們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5
離不開手機的家庭
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在一旁玩手機;當孩子看書的時候,你在一邊刷朋友圈;當孩子想你陪的時候,你在周圍看微博……
在這個智能信息化時代,人們確實離不開手機,但卻遠遠沒到離了手機不能活的地步。
你以為你陪在孩子的身邊就叫“陪伴”嗎?你以為用手機幫孩子搜答案就正確了?
并不是!孩子需要的不是“假意”的幫忙,哪怕你靜下心在孩子身邊待30分鐘,也比拿著手機陪孩子2小時有用。
手機什么時候都可以玩,它不會走不會跑,可孩子不一樣。
時間轉瞬就過去了,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選擇了與手機相伴,這會錯過他們的成長故事,也會讓他們的感情變淡薄,更不會有讓親子關系變親昵的機會。
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當家長在專心玩手機的同時,他們也會有樣學樣。
所以別等到孩子迷上手機的時候,才發現手機是個“害人精”。
6
父母是隱形俠的家庭
“孩子,這個月的生活費我打到你卡上了,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啊。”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是的,這就是留守兒童最常聽的話。
古人常說“父母在,不遠游”,到了今天,卻硬是顛倒了,我多想說一句“孩子在,不遠離”啊。
現在很多農村的爸爸媽媽,為了生計都會選擇外出打工賺錢,留下一兩歲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老人縱然疼愛孫子,可他們更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
經常看到那些被留守的兒童,衣服都不是太干凈和舒適,就連鞋子穿小了都沒人發現。
而且在性格上都比較極端,一種是極內向的,一種是極叛逆的,這就是因為家長沒有給他們安全感,也沒有給他們做到良好的引導。
生活再難,咬咬牙,還是自己帶帶孩子吧。
7
對孩子非打即罵的家庭
之前網上有則采訪青少年犯罪的新聞,那些孩子面對攝像機時說出的話,讓人聽了真的心疼。
他們說,從小爸媽就愛罵自己豬腦子、廢物,聽了就感覺自己活著一點價值都沒有。
大人之間話說重了都會難過,更別說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了。
回想一下,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非打即罵,而不是安慰他們,對他們說聲“沒關系”呢?
有教授做了幾組研究后發現: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多是成績差,人際交往能力差,并且身體素質也比同齡孩子差!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在傷害孩子的同時,何嘗不是也在難為自己呢?
遇事遇錯,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多理解他們。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使命,我們有責任引領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將他們推向萬惡的深坑。
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尊重,讓家庭多一點溫馨,就能讓孩子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