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現:
三年級學生小奕,父母因感情問題婚姻瀕臨滅亡,爸爸離家出走近兩年,杳無音訊,媽媽因丈夫出走便自暴自棄,對自己唯一的希望——兒子,不管不問。
孩子自升入一年級后就由近60歲的爺爺奶奶撫養,一直以來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自在。二年級我接手這個班級,第一天就關注到他。每天早上總是干干凈凈地進教室,一天中無論你什么時候看到他,都是滿臉滿手臟呼呼,課桌周圍滿地垃圾,撿起來一節課下來又是垃圾滿地。
升入三年級后,腳底下的垃圾少了,變成了滿課桌的紙屑、切碎的橡皮、幾根半截的鉛筆、甚至兩三支歪瓜咧嘴的鋼筆……誰看到了都會哭笑不得。更可氣的是到操場去上體育活動課,他只能由老師單獨看管,要不然一會兒就要出事。課間常常惹事生非,不是招惹他人就是被別人傷到,手上、臉上、腿上一直是傷痕不斷。
孩子其實長得可愛,無辜時就一臉懵逼,儼然是個超級萌的表情包。他天資聰穎,記性好,喜歡朗誦,特別愛為班級做事情,愛張揚,性格外向,二年級時曾經讓他上舞臺領讀《千字文》,他天天誦讀,背得滾瓜爛熟。加上他的聲音響亮,音色甜美,還獲了獎。
老師單方面的努力其實非常有限,不久,孩子的這種成就感就消失貽盡。筆頭作業一字也不寫,上課愿意聽就聽,不愿意聽就玩撕紙。奶奶根本管不了他,爺爺常常手里舉好了棒子,趕鴨子似的逼他寫,他一臉愁相寫兩字。孩子養成了一身毛病,這么一個孩子就因為家庭問題,隔代教育變成了學校的問題學生。
案例分析:
綜上案列描述,小奕這孩子因為長期由爺爺奶奶撫養和教育,得不到父母的親子教育,至少存在如下問題:
1. 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小得多,自理能力差,依懶性強。
2. 不懂規矩,不守紀律,無責任性,自制能力差。
3. 任性,口頭表達能力弱,怕學習,其實是比一般孩子怕吃苦。
4. 缺乏安全感,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陰影。
5. 難以合群,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差,在集體活動中信心不足。
分析上述存在的問題,都與隔代教育全權包攬有關。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中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的區別,首先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教育觀念不一樣,隔代教育的祖輩們年齡偏大憐憫心理占重,往往對事容易放棄原則,只嫌對孫輩愛護不夠,樣樣順著孩子,平時很少提出嚴格要求,所以天資識人的小孩對老人的“權威”根本不在意,越是被愛不夠的孩子越是不懂得尊重祖輩。
另外老人管教的孩子,在生活方面,自理能力、自制能力相對較差。他們按家庭習慣在學校或其他場所往往無視校規校紀、社會公德,或者因為依賴祖輩,膽小怕事,常常遭到成人或伙伴們的討厭、歧視、譴責,心里充滿了挫敗感。在語言表達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帶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們也許有很多想法,但很難形成完整的語言。這就導致孩子溝通能力差,安全感缺乏,不合群,不會合作。
指導建議
根據上述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隔代教育不能替代親子教育,年輕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要讓孩子同時處在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兩個軌道上健康成長。
根據教育學的一般規律,小學一到三年級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三年里,孩子們將會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他們的性格、興趣會在這個時期基本穩定下來。不管父母多忙,事業多么重要,家庭問題多么棘手,既然生下了孩子,就要負責養育成人,決不能把養育責任推給老人!
我真誠希望小奕的媽媽或類似這樣的父母能從孩子入學第一天起就花點心思去教育孩子,積極與學校老師一起關心孩子的學習。
作為祖輩們,在家庭教育中我想提出如下建議:
01
堅持與子女教育步調一致
認清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子,在對孫輩的教育上只要起到輔助作用。一個家庭只能一種聲音,一個步調,不應用不同的聲音來干擾子女對孩子的教育,讓子女真正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權威。
02
勇于改正不良習慣
在孫輩前面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果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要身體力行,處處以身作則,用正能量給予孫輩潛移默化的影響。
03
擁有一顆童心,虛心好學
從向孫輩學習開始,不倚老賣老,不把傳統陳舊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強加給子女,更不要用在對孫輩的教育上。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僅給孩子的性格造成負面影響,也造成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的意見沖突。尤其在這信息化時代,要為這樣的教育點贊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