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我們的家長要多多學習兒童心理學,讓孩子在愉快的與他人交往中快樂成長。同時家庭與老師相互協調,多溝通交流,共同努力培養出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
案例呈現:
自習課上,小文作業馬虎,同桌督促其認真完成作業,他不僅不聽,反而出手傷人,使得同桌的水潑灑在他的衣服上。
剛巧小文媽媽來校,看到這一現象,她不問緣由,指責孩子的同桌,并大聲呵斥:“我知道你是好學生,你應該幫助我孩子,處處為他著想,怎么能欺負他呢?”
孩子看到有大人幫襯,更是得寸進尺,大聲哭喊起來,還給同桌的文具盒狠狠一拳。同桌被指責地呆愣在那,眼眶里含著淚珠。
案例分析:
小文這種行為時常會在班中出現,所以他的朋友也越來越少,根本沒人愿意與他做同桌。透過小文的表現,再去看孩子的家庭。
原來父母生他時年歲已大,且好不容易才有了他。父母平時對他百倍呵護,真可謂“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font>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將他“捧上天”,只要孩子開口,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會搭上梯子給他摘下來。平時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不如意便大聲呵斥,父母、長輩對他惟命是從,致使他養成了唯我獨尊、目中無人、驕橫跋扈的性格。
如果再這樣放縱下去,那受損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家庭。我們應該講究教育方法,從家庭入手,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老師配合協調,共同轉變孩子扭曲的性格。
指導建議:
01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俗話說:要成才先成人。
在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裕的今天,如何讓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覺苦,面對困難不知難”的素質,對孩子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父母的要為孩子長遠著想,就要讓孩子在年少時學會承受挫折,接受懲罰,經歷磨難。
時時處處給孩子替代包辦,讓孩子形成扭曲的性格,孩子長大后定會抱怨父母。孩子家家都有,每位孩子都是家庭的寶。呵護、關愛孩子這一行為連母雞都會。家長呵護關愛要有個度,切不可親力親為,越是怕孩子受傷害,那孩子受到的傷害反而會越深。
交流溝通后,小文媽媽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教育觀念,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悔恨不已?;丶液?,她與孩子的父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教育孩子上達成共識,為了孩子健康地成長,再也不包辦代替,不以孩子為中心。
02
讓孩子學會回報
沒有愛就沒有世界。
孩子心中愛的種子,是母親播種的。孩子是父母愛情的杰作,但不是所有孩子都享受過真正的母愛。
小文就是很好的范例,他的家庭對小文的愛是隱藏疾患的溺愛。母親應對孩子從小進行“愛”的熏陶和教育,培養孩子“愛”的高尚情操,如為爺爺奶奶捶捶背,幫父母端杯茶,雙休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打掃衛生等。
小文媽媽自己的道德標準發生了質變,她只想著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可沒想到,教育是從母親開始的。凡母親所說的話,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品格。母親自私的溺愛教誨,最終會使子女和自己自食其果。俗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font>
大家都知道母親是最無私的,她只求付出,不求回報。但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母親就應該要求回報,并教會孩子如何去回報家人和別人。
小文媽媽知道了利害關系后。每天吃晚飯時,她要求孩子給大家端碗遞筷,有好吃的都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并讓孩子說說自己分享后的心情。剛開始,孩子很不適應也很難過,甚至不理睬媽媽,但媽媽每天堅持著同樣的做法,而且爺爺奶奶再也不像以前為自己說話。漸漸地,小文能主動將好吃的東西大方地與家人共享,媽媽咳嗽了,他會送上一杯水,伸出小拳頭為媽媽捶背。
03
讓孩子磨練意志
光說不練,不會成功。
父母替孩子代勞一切,孩子不會長大。成功人士的出類拔萃,是因為他們深知“實踐出真知”的魔力。
“我能行”的孩子不是說在嘴上的,而是落實在行動中,并伴隨之長大。小文因有家人的包辦替代,所以他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稍有挫折,他不會主動出擊。雖聰明伶俐的,但他自身的潛力很難發揮出來。
如果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稍加點撥或引導,那孩子就會更有目標,更有毅力迎接挑戰。從小文媽媽的交流中,得知孩子渴望學輪滑,而輪滑要溜好可不容易。這正是磨練意志的契機。她聽了我的分析,立刻給孩子買了輪滑,并監督孩子練習。第一次摔倒,她狠狠心腸沒去扶,孩子流著淚,好不容易站了起來。輪滑訓練后,孩子寫出了一篇感受深刻的習作。
04
讓孩子結交朋友
有人說,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他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對于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相伴,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多交朋友。不能怕孩子受欺負而讓孩子失去交朋友的機會。
在生活中,孩子必須先學會交往,在交往中學習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當然,家長的引導也很重要,這樣,孩子才會學著發現別人的優點,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生的幫助。正因為小文生活中接觸的都是自己的長輩,大家都會對他忍讓與遷就,所以唯我獨尊的他朋友很少。
家長就應該讓他多走出家門,學會與同伴相處,把好朋友帶到家中共同玩耍,分享歡樂。這樣小文的性格也就會日趨好轉。
03
讓孩子養成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好的習慣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好的行為習慣不是自然而成的,對孩子來說一定要訓練,而且要持之以恒。
在對習慣形成訓練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確每次訓練的目標是什么。小文的書寫很不工整,我與小文媽媽協商好,每天讓小文練字20分鐘,每次書寫前引導孩子樹立書寫目標,同時我不定期電訪了解情況。對于小文的進步,我讓他媽媽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用夸張的動作給她擁抱,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
經過一個月的反復訓練,小文的書寫大有進步,作業速度也明顯加快,上課也積極舉手發言,每天放學時的衣服都如同進行時一樣干凈。最可喜的是,他見到老師能主動打招呼了,并能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了。
其實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范作用。
并能時常反省自己:
當孩子向我們問好的時候,
我們回應了沒有?
當孩子幫忙做事情的時候,
我們表示感謝了沒有?
當要求孩子讀書時,
我們在做什么?
當要求孩子不玩游戲、
不允許看電視的時候,
我們又在做什么呢?
總之,家庭教育中,全家人齊心協力,樹立正確的教育導向,為孩子今后的人生負責,并與老師協調配合,相信每個孩子都會在原有基礎上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