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故里,慕名而至;淮陰樹祖,靜靜佇立。”聽搞綠化的朋友說,淮陰最古老的樹木在枚乘故里碼頭鎮(zhèn),是一棵兩個成年人也合抱不過來、有800多年樹齡的古銀杏。起早來到碼頭鎮(zhèn),站在古樹下,我震撼了:她為什么能如此根深葉茂?樹的壽命為何如此之長?古樹老人又目睹了多少人世滄桑,又經(jīng)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啊?人類和樹木都是地球的子女,為啥有那么大的差異呢?
人和樹是千差萬別的,從表面上看是壽命長短和能否自由走動的區(qū)別;從本質(zhì)上看,則是內(nèi)在基因組織生物規(guī)律的不同。人很難活到100歲,就算能活到了100歲,基本上也是全身的毛病,隨時可能壽終正寢,據(jù)說,世界上人最長壽的記載,也只有130多歲;但一棵樹到了100歲,往往還是青春期,甚至是年少期,據(jù)說,我國最古老的銀杏樹在山東莒縣定林寺有3300年歷史,世界上樹齡最長的古樹在波利尼西亞群島上,是一棵有9000年歷史的龍血樹。
為什么人與樹兩者的壽命有如此之區(qū)別?原因當然很多,誰都能說出一二,但誰都很難說清楚也很難說全面。筆者以為原因之一,是人的精神與肉體總處于不斷的勞碌、不停的奮爭的過程中,這種無休止的辛勞、不間歇追求索取的過程,也就給人的生理與心理都帶來了不可承受之重,所以人們?nèi)砥鞴倮锏臓I養(yǎng)和精神深處的靈光就會因此過多的付出而消耗殆盡,最終短命;而一棵樹總以平和的心態(tài)佇立于斯,永遠守望,它除了等待著陽光雨露的滋潤,與世無爭,更不會到處拼斗、索取其它本來根本就不屬于自己的利益與榮光。結(jié)果就是,安逸于現(xiàn)狀索求最少無為而治的樹,卻能給地球奉獻最多,它蔭蔽行人,它遮風擋雨,它涵養(yǎng)水源,提供肥料,制造氧氣,美化環(huán)境,就算是死后,也讓自己的軀干成為可用之材,枝葉則或為肥料,或為燃料。所以,樹即使活到800歲、1000歲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到處尋取利益的人,就算找到了“靈丹妙藥”,也注定無法長久。
一棵樹長在路旁,奉獻久了,即使默默無聞,也會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念想和膜拜的對象。對于萬物之靈的人來說,恰恰需要學習樹的精神:少為己爭利,多奉獻他人;少四處覓財,多靜靜守望;少制造矛盾,多營造綠蔭。如果人能做到這一點,讓自己成長為一棵大樹,同類必然都愿意到他的綠蔭下來乘涼;即使長不成千年大樹,只要自己能在為他人的奉獻和社會的守望中持之以恒,也一定會深受他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