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賞荷
文/徐繼忠
今年的淮安梅雨季節雖比往年遲了幾天,但它還是姍姍而來了。雷雨天氣持續幾日,悶熱的空氣讓人有些窒息。昨日天還未晚,七零八落的雨點已經落下。午夜時分,雨點變大,急促地打在窗外的屋面、物體上,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尤其刺耳,令人心煩,時常讓我睡睡醒醒,朦朦朧朧。
晨起走向陽臺,窗外的雨仍然不緊不慢地下著。歲月告訴我:風起的時候看落葉,春濃的時候看花開,下雨的時候聞荷香。此時何不去清晏園的荷塘,看看荷葉的芳容,聞聞荷花的清香?
清晏園的荷塘,位于園的東南角,原為清代淮安府同知路崇的私人花園。1983年淮陰市政府對清晏園進行修繕時才將其納入清晏園景區。荷塘東西長,南北窄,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占地約10畝。荷塘的面積雖稱不上“大家”之秀,但與園中的樓亭軒舫、山水庭院、花草樹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走近荷塘,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環漪亭,它與塘中曲欄連接貫通,是人們避陽躲雨、留步小息、觀賞荷花的最佳點。該亭六角六柱,造型精美別致,上下通體黑色,與荷塘相映成趣。
站在亭內,向西眺望:朦朧雨氣籠罩著荷塘上空,滴滴雨點落在荷葉上,發出“沙沙”的響聲。一池荷葉,一個挨著一個,簇擁著在一起,好像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覆蓋在池塘上面。透過密密麻麻的荷葉,可見一根根長著小刺、墨綠色的荷梗,在水面上昂頭挺胸,像一個個威武雄壯的儀仗軍人,接受著貴賓的檢閱。夏風吹過,朵朵荷葉順風傾斜,露出葉片背面灰白的顏色,猶如海中的滾滾波浪。風停葉靜,一朵朵粉紅色的荷花,在綠色可掬的塘面上風姿綽約,格外耀然奪目。
撐著雨傘,踏著荷塘旁青磚鋪設的沾滿雨水的光滑小道,只見塘旁柳絲垂掛,微風吹拂,左搖右擺,正嬉弄逗笑著池塘中的紅花與綠葉。
邊走邊看,邊賞邊拍,不知不覺走到一塊伸入池塘水中的石頭旁,這是觀塘賞荷的最佳點。低頭下看,有的荷葉漂浮在水面上,雨滴落其葉面,不停地滾動,就是不掉入水中;有的荷葉高出水面1—2米左右,傘狀的底部,集聚著剛下的雨水,晶瑩剔透,隨著荷葉的晃動而滾動,當雨水累積到一定量的時候,荷葉便失去平衡,此時荷葉底部的雨水便傾巢而出,嘩嘩地流入池水中。如有微風吹拂,荷葉底部的雨水也會毫無顧忌地傾瀉而下。抬頭環顧四周,只見有的荷花還是花骨朵,正含苞待放;有的已嬌艷盛開,并能聞到淡淡的清香味;有的花瓣已掉落,長成果實累累的蓮蓬。再往遠看,有的荷花高出荷葉,高調地向人們展示著她的美麗;有的荷花則羞澀地躲在荷葉的下面,害怕被游人看到;再瞧有的荷花是白色,有的荷花則是黃色,有的荷花又是粉紅色、紫紅色……但她們的葉瓣上都懸掛著清澈透明的雨珠,如剛出浴的窈窕淑女。
離開石頭,繼續前行,走在廊橋上,望著眼前的景致,不僅讓我想起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為荷花(荷葉)吟詩詠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盡情贊頌荷葉、荷花的美麗與高雅。
大約40分鐘,繞了荷塘一周,我又來到了原始位置——環漪亭。看到有二位60多歲的老者,胳膊上帶著“文明指導員”的紅袖章,我估計應是公園管理員,在此避雨聊天。我便上前與他們搭訕,詢問荷塘相關事宜。他們說:“荷花一般在每年的6、7、8三個月盛開,花期3—4個月左右。此為觀賞荷塘,下面不長藕,荷塘建于何時不清楚”。回家上網百度“荷花”,發現管理員有的話還是值得商榷。荷分食用荷與觀賞荷,荷花的地下根狀莖就是藕,是荷花儲藏養分和供繁殖的器官。應該說:觀賞荷下面也是長藕的,只是形狀小,不如食用荷下面藕長的大罷了。
雨越下越大,望著眼前雨中的荷塘,我不僅贊賞荷的美,而且更崇尚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望著眼前雨中的荷塘,我真想留下來,陪荷默默地站立雨中,靜靜地接受雨水的沖涮與洗滌,慢慢地汲取花的清香。但家里還有事等著我回去,于是,我索性拋開傘,冒雨站在荷塘的廊橋上,請管理員同志為我拍照留念,作為這次雨中賞荷的見證!
2018年7月5日
作者簡介:徐繼忠,1986年畢業于鹽城商校,財務與會計專業,會計師,在企業從事財會工作15年,現供職于區直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