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病床上的溫暖
□王永波
“爺爺,你上班去吧,回去要照顧好自己!”這是手術后才三天,處在傷口流著不明黃水,劇烈疼痛狀態的孫子,在我即將離開病房回家的當兒,流著疼痛的淚對我的囑咐。他這一句話,瞬間讓我老淚縱橫,也讓病房里所有人為之一震,齊刷刷地投來驚異和贊許的目光。要知道,這是孩子在沒有他人提醒情況下,從肺腑發出的心聲;這是僅僅只有五歲孩子內心的自然流露,怎能不讓人感動?
由于工作等原因,孫子生下剛好一個月,就被帶到宿遷的外婆家。從此,宿遷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所有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外公和外婆操心,他一年回到家鄉淮安的次數屈指可數。雖然外公、外婆很辛苦(尤其外婆還擔任保姆、廚師、保潔員、輔導老師等多個角色,辛苦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們從沒在我面前有半句怨言,他們反說要感謝我,說家里有了這樣的大孫子,能給他們帶來愉快的笑聲。偶爾見到我時,他們總是一個勁地夸孫子聰明、乖巧、不挑食。其實,我心里是有桿秤的,這是他們在孫子身上花的無數心血的回報。作為我,除了感激,就是感謝。因為我的身體一直不好,是感冒的“常住戶”,前年的手術更讓我大傷元氣。外公、外婆在孫子頭疼傷風時,從不“打擾”我。這不,孫子要做一個“包皮”切除手術,要不是我從“群”里得知,他們也不打算通知我,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小手術。實際上這手術痛苦程度我是清楚的,尤其是才五歲的孩子,能承受得了嗎?
但感動無時不在。得知這消息后的第二天,我在沒通知兒子、兒媳,沒有通知孫子的外公、外婆的情況下,前往醫院看望。到了醫院,孫子看到我去了,欣喜若狂,對我又是親來又是抱,我從中體味到血濃于水的親情。全面檢查已經結束,第二天,就要做手術了。外婆對他說:“只要你勇敢,手術時不流淚,我就給你買‘僵尸大戰’玩具”。“僵尸大戰”玩具是孫子的最愛,是他夢寐以求的。只見孫子昂著頭說:“婆婆,您放心,我一定勇敢,不哭不鬧!”站在一旁的我一邊笑著,一邊也答應,只要他手術時表現勇敢,今年春節,給他買一個遙控飛機。他連連點頭。
手術那天早晨,天沒亮我就來到了醫院。我攙著孫子走向去手術室的專用電梯,他真的也不知怕。到電梯門口,我被護士拒之專用電梯門外,他只能由他媽媽陪著去手術。從兒媳在手術室外發來的視頻得知,他與一位護士阿姨手攙手走著,有說有笑進入手術大門。如此淡然、坦然,是我始料不及的。由于新來一個急診兒童,從樓上掉下,必須盡快手術,孫子的手術由1號調到2號,手術時間也由上午9點推遲到10點,我與他外公、外婆三人在病房等呀等,急得像熱鍋上螞蟻。
聽護士講,他在手術前后確實沒有叫一聲,顯得非常平靜。她還告訴我,由于做的是“美容”式手術,這樣會增加手術后的痛苦程度。我不解地問:“做包皮手術,怎么還有美容式手術?”那位護士美女笑瞇瞇地對我說:“叔叔,您就老土了吧!”我說:“這,我確實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聽說。”她繼續向我解釋說:“你也別說包皮手術是個小手術,其實做過以后是非常痛苦的,一般大人都吃不消。何況,你家孫子做的是美容式包皮手術,這樣,傷口更長,痛苦更大,傷口沒有2-3周很難消腫!”我被她說的嚇得出一身冷汗。后來,我從與孫子同病房的病友那兒了解到,“美容式”手術是用進口機器做的,能確保孩子手術后器官周圍呈均勻的圓形,但孩子略微有點小痛苦。我只能默默地祈禱孫子的傷口早日愈合,痛苦降到最小。
正如那位護士所言,手術后第二天,孫子因為痛苦,總是咬緊牙關,表現出與他年齡人很不相稱的堅強。同病房的病友和來探視的親朋好友無不被他的勇敢所感動。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進入手術后的第三天,用那位護士美女的話說,是孫子最難熬的日子。果不其然,傷口的疼痛,雖然孫子沒有喊沒有叫,他卻在默默地流淚,我知道那是痛苦的淚,他沒有叫出聲來,因為他像婆婆承諾:“我要做勇敢的孩子!”見此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扭過身子,眼淚奪眶而出。
由于單位正忙,請假時間已到。孫子的外公怕耽誤我的工作,說什么也要讓我回去,說有他們在,讓我盡管放心。這,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其實,他們的照顧比我照顧不知周到多少倍。在外公的再三催促下,為了趕上當天中午回家的客車,我只好盡快離開醫院。臨走前,我把頭靠近孫子病床邊,卻看到孫子因為傷口的疼痛而在默默抽泣著。聽說我要走了,忙一邊抹著淚,一邊將嘴唇親昵地湊到我這飽經風霜的臉上,喃喃地說:“爺爺,你上班去吧,回去你要照顧好自己!”
這無與倫比溫暖人心的話讓我驚呆了。孫子知道我身體不好,每當我與他少有的出去時,他總是攙扶著我,害怕我有什么閃失。今天,在他處在手術后最痛苦、眼含淚花的情況下,竟然還想著我這個爺爺的身體和工作,這叫我怎么不感動,怎么不流淚呀?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腦中一直在“復制”孫子那句催人淚下的話,徹夜難眠的我也在想,孫子明年就要上一年級了,無論他學習成績如何,能有這份勇敢頑強、能有這份愛心孝心,已經足也!
1
作者簡介:王永波,淮北路小學教師,中國散文學會寫作中心創作員、平臺簽約作家、湖南特立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小記者指導員,《讀寫算》《新教師教學》《快樂作文》特約編輯,《小學生學習報》特約記者。業余時間發表了小說、童話、寓言、散文近600余篇,指導學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300多篇作品。參加全國散文等大賽多次獲獎。個人事跡曾在《跨世紀名人懷歷》《課程教育研究》《讀寫算》扉頁中登載。近期在《邳州圖話》《新楚風》《文學微刊》《鄉土作家》《原創幽默故事》《網絡文學》《黃岡新風》《金秋文學》《淮陰語文》等十幾家文學刊物及平臺發文。作品集有《軌跡》《痕跡》《足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