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萬達院線與博納影業共同對外披露,雙方近期簽訂了《投資框架協議》及《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電影投資、院線加盟以及廣告代理等多個領域達成合作。
與此同時, 萬達院線投資3億元入股博納影業,完成對后者1.875%的持股。據此計算,博納影業的估值達到160億元。這距離上次博納影業A輪融資且150億個估值上升了10億。
從2010年登陸納斯達克再到完成私有化進行A輪融資,近期擬啟動IPO,許多人都在惋惜博納影業“被偷走的那五年”。因不滿過低的估值,博納影業最終還是決定回歸A股。
5月3日晚間,博納影業披露,公司已于近期向新疆證監局報送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材料,并且聲稱目前正在接受中信證券的輔導,這意味著公司已進入上市的輔導階段。
從A輪融資引來阿里和騰訊的參投,再到布局新疆走“綠色通道”上市,如今和萬達在多領域的合作聯盟,似乎都預示著博納重新回歸資本市場,攪動行業格局。
那么博納優勢究竟在哪,才成為了巨頭爭相參投的“香餑餑”?
綁定“港片”給博納帶來了什么
從目前的影市來看,經過了幾年飛速的野蠻生長,影市增長日趨放緩,一定程度上讓影市發展回歸理性。在這種形勢下,內容制作就再次成為了競爭的核心。而從2016年年度票房中可以看出,在排名前列的華語電影中絕大多數都是港片或者港片基因濃重的合拍片。
博納影業在去年發行了“年度黑馬”《湄公河行動》,以11.8億位列年度第六位。翻開博納影業近幾年的片單,以港片為基因的電影構成了其華語電影最主要的框架。
從早期的《十月圍城》、《桃姐》再到《智取威虎山3D》、《竊聽風云》系列、《澳門風云》系列以及以香港電影人為班底參與投資發行的《建黨偉業》、《湄公河行動》。可以看出博納影業在華語電影制作上,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深度綁定香港影視資源。
這和博納影業的老總于冬早年引進香港電影有很大的關系,據他自己介紹,對于香港電影有著很濃重的“個人情結”。在《無間道3》、《頭文字D》等電影大火后,于冬甚至對一些香港公司的影片采取了全年整包的模式,在影片還沒有制作的情況下買下對方全年的影片發行權。
在港片經過了“北上陣痛”之后,如今的港片在幾大檔期內占據著非常強勢的份額。而博納影業手中擁有大量的香港影視資源,包括爾冬升、徐克、林超賢等導演都和博納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2017年,博納影業主投主控的項目包括《明月幾時有》、《建軍大業》《紅海行動》《貪狼》《追龍》等多部國產大片,也都是具有非常明顯的港片屬性。
博納影業在內容制作方面獨特鮮明的個性,以及港片在內陸市場的回暖,或許正是博納一直穩定處于民營影視公司前列的重要原因。
其實,早年光線傳媒進入電影行業也一度綁定了許多香港電影資源。例如陳嘉上、黃百鳴、徐克、王晶等人都和光線傳媒有過合作,但當時的香港電影人對于內陸市場處于一個相對茫然和探索的階段,光線也不免走了一遭和王晶對簿公堂,《光輝歲月》合作“羅生門”的尷尬之旅。
相比之下,博納影業選擇綁定香港影視資源無論在時機把握還是經驗上都相對成熟,這也為博納影業在民營影視公司最為缺乏的內容制作上補足了短板。此次萬達和博納的合作中,雙方將互相開放未來擬主投主控的影片片單,共同承擔成本以及共享收益。
而萬達影業雖然手握大量的院線資源,但在內容制作上相對不足。但博納影業以港片為基礎的內容制作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輸出,或許是萬達選擇和博納合作的重要原因。
七雄爭霸
于冬曾說:“民營影視公司前三名一直在變,唯獨博納一直都在”。穩定的內容輸出,是博納占據有利位置的原因所在也是博納如今在資本市場如此火熱的關鍵所在。
相關數據顯示,自博納影業成立以來,共出品發行了206部電影,累計票房達164.47億元。其中,超過10億票房的影片3部,超過5億票房的影片9部,超過1億票房的影片38部。2016年全年,博納影業共出品發行電影13部,年度總票房為37億元,占中國電影市場國產片票房收入的9%。
此前,于冬接受采訪時表示,博納去年的營收增長超過100%,凈利潤比去年增幅超過150%,預計實現4 億~5億元人民幣的稅后凈利潤。如果情況屬實,那么博納影業同樣在2016年表現不俗。
目前博納影業制作、發行、院線三大業務板塊發展并沒有明顯的短板,于冬表示,博納影業的的目標是三大業務均衡發展,同時在電影周邊產品、主題公園開疆擴土,但這似乎也是目前民營影視巨頭所共同的發展目標。
在民營影視巨頭的第一陣營當中,在內容制作上風格清晰且能取得口碑和票房成績上能取得相對平衡是博納在競爭中最大的優勢。曾經華誼兄弟的迅速發家依靠的恰恰是內容制作和明星資源,而去年華誼兄弟業績的下滑也是電影制作對其供給不足。
而如阿里、騰訊、萬達等新興巨頭在內容制作上的短板無疑更加明顯,內容制作的乏力一定程度上會加大這類公司賠本的風險。博納影業早年以發行起家,在院線發行上也有自己的布局。
截止今年3月31日,博納影業旗下正式運營的自營影院達到39家,另有2家計劃于今年6月開業,41家共計銀幕338張,其中包括16張中國巨幕和5張IMAX巨幕。此前,博納影業宣布投資50億元用于建設中國博納東方影視城,今年2月,博納影業又與IMAX簽署協議,成為IMAX在國內市場前五大院線合作伙伴之一。
如今,在和萬達的合作當中,院線并入無疑是最大的重點。此次協議當中,博納影業旗下新增博納影院將加盟萬達院線,博納其他影院將在原院線加盟協議屆滿后也將加入。
此外,博納影業旗下的332塊銀幕也將由萬達傳媒代理映前廣告,其中新建博納影院的映前廣告直接與萬達傳媒簽署廣告代理合同,已開業博納影院及其并購影院在原影院廣告合同期限屆滿后,與萬達傳媒簽署廣告代理合同。
今年開始,博納影業逐步開始布局院線發行的戰略非常清晰。無論是去年萬達和華誼的爭鋒相對還是今年春節檔,幾大巨頭的激烈拼殺,擁有強大的院線發行資源無疑占據了更多的話語權。
博納方面曾表示,上一輪25億融資資金的90%將用于影城的建設以及收購,未來五年內博納將提速發展自有影院,增建至100家影院、共計超過800張銀幕。
與博納競爭的其他巨頭,萬達雖然手握市場份額第一的院線資源,但在內容制作上極不穩定。今年春節檔沒有主投影片參與,《綁架者》和《記憶大師》都在兩個小檔期內失利,去年參與的《長城》則陷入虧本疑云導致傳奇影業動蕩,阿里影業面臨的情況也大體相似。
去年,華誼兄弟無疑在發行上疲態盡顯,樂視和光線似乎也都在院線資源的布局上存在短板。
博納和萬達在院線資源上的聯手,對于萬達以內容制作為中心,不斷在發行、院線兩個板塊上補強,未來或許也會讓民營影視公司進行一個重新的“洗牌”。
同盟抗外還是蠶食分割
上游強勢的博納和下游稱王的萬達相擁,也被很多人看來是兩家巨頭聯手扛外的重要信號。
如今大火的《摔跤吧!爸爸》是華影天下的正式發行“首秀”,但其核心團隊卻是前萬達副總裁,五洲發行董事長葉寧和前博納影業發行總經理劉歌。“相愛相殺”的巨頭之間仍然在暗中爭斗,除了萬達在首日曝光的低排片外,兩家公司目前給予的排片占比也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但是華誼兄弟除了在內容制作上聯手工夫影業重振電影外,從入股大地院線,成立華誼兄弟發行和華影天下,重回電影板塊“龍頭”的決心顯露無疑。
作為內陸第一家取得民營發行牌照的老牌影視公司,博納影業的制片與發行優勢十分明顯,而連續八年市場份額第一的萬達院線更是急于渴望在內容制作上扭轉頹勢,兩家公司的聯手,的確無法排除一致抗外的可能性。
由此一來,從制片到發行,再到衍生,兩家公司都可以形成一個“壟斷”局面,對于光線和華誼來說,都面臨著不小的沖擊。
但與此同時,2016年12月20日,博納影業宣布完成繼私有化之后總規模為25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其中不乏阿里影業和騰訊這樣的業內巨頭,如今再加上萬達院線,影市第一陣營中的三個巨頭都參與其中。
一方面在于,博納影業回歸A股是大勢所趨,博納此前較低的估值或許也會隨著其上市迅速增加,參投其中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劃算的投資。另一方面,于冬曾開玩笑的表示未來或許可以考慮將博納賣給王健林先生。如今幾大巨頭參投,似乎也是避免出現背后“蠶食”的現象。
畢竟無論是對于阿里還是騰訊、萬達,博納擁有的內容制作優勢恰恰是其最為缺乏的短板,雖然“單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參投減少對自己沖擊的情況下,提防對手“蠶食”也是必要之舉。
巨頭和巨頭之間的牽手,似乎也是業內資源進一步集中的信號。在開心麻花等行業新貴IPO受阻的情況下,以傳統影視制作為生的博納或許是一個學習的“模板”,而以內容制作反攻資本市場或許也是未來影視公司競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