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震撼
身臨其境水下世界
這是一個怎樣美麗的世界。
潘多拉星球,闊別十年,我們又見面了。
懸浮的山脈,野蠻生長的熱帶植物,湛藍皮膚手長腳長的納威人。
但前情草草溫習完畢,視野便由叢林迫不及待地轉入海洋。
那壯闊的無邊無際的藍色大海,與地球景致一般無二。
但恐怕已經很難在現實中看到如此生態友好,未經破壞的海域了。
納威人中的海洋族群,手掌粗壯長得像蹼,搖曳著有力的尾巴。
輕輕一躍,就游進他們的第二個家。
太陽強烈,水波溫柔,動物并不兇猛,魚群追逐嬉戲。
在預告片中就出現半邊身子的巨獸“圖鯤”也戲份不少。
那真實的質感,讓象君數次懷疑,這真的純靠特效制作嗎?
不過,《阿凡達2》亟須攻克的最大技術難點確實是水。
傳言在拍攝中,任何問題遇到水,都會難上十倍。
為了練習大量水下動作,《阿凡達》劇組花費巨資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流動水箱,模擬真實的海洋系統,包括洋流等海洋運動。
演員們則全員考取潛水證,努力練習水下憋氣時長。
在鍛造納威人的精神前,先鍛造起了納威人的體格。
水中的道具也絲毫不虛,僅僅潛水艇一項便花費500萬美金。
重中之重的拍攝,則整整花了一年半時間。
由于水面反射太多,要從相機光學設定改起,直接打造一整套全新的水下拍攝系統。
最終結果,不愧為當今世界的特效天花板。
這流動的水波,透明的光影投射,很難不讓人問上一句:
這是去潘多拉星球實景拍攝的吧?
觀影指南
卡梅隆有言:
如果沒有在影院看3D版《阿凡達2》,就等于看了部黑白電影。
影院們也很給面子,紛紛為《阿凡達2》推出各種高端制式,看得人眼花繚亂。
對于不清楚該怎么選的觀眾朋友,象君比較推薦激光IMAX48幀版。
畫幅沒有被莫名其妙切割,畫面亮度和3D效果也足夠享受投入。
不過,至于究竟要不要花這筆錢去看,您還得往下讀。
劇情拉跨
美式合家歡誰要看?
《阿凡達2》的技術爭議相對較小,而劇情爭議兩極分化嚴重:
美式合家歡的價值觀保守老土。
為了打架而打架的邏輯硬傷圓不起來。
和1相比換湯不換藥,連反派都回收利用。
……
第一部中打戲酷炫腦子清明的帥氣杰克慘變老父親!
對電影藝術來說,理應擁有更高的追求和理想。
但對《阿凡達2》本身來說,劇情問題瑕不掩瑜。
畢竟,它不過是主流商業片。
做幾十億人的生意,很難文藝曲折起來。
回爐重造的反派
寫入中國電影行業歷史的傳奇《泰坦尼克號》,不就是沉了艘船嗎?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講故事的方式。
卡梅隆對此,拿捏得緊。
我的大腦生來就有一塊屬于工程師的區域。另一塊區域是生來就要講故事的,關于人、情感、愛等主題的故事。我努力讓兩個區域實現平衡。我想,人們看《泰坦尼克號》時的眼淚不是為特效而流的,在《阿凡達:水之道》中,我們也努力做到技術與情感的平衡。
不夸張地說,三個小時里真的沒空看一眼手機。
更何況,傳聞中已經套拍結束,預計兩年后公映的《阿凡達3》已經在路上了。
《阿凡達2》中的劇情漏洞,許多直指下一部來過渡。
在劇情外,演員與拍攝技術結合,又造就另一重驚喜。
你能相信嗎,畫面中的這位少女是由60歲女演員扮演的。
除了嘴邊的那顆痣,實在難以找到任何相似之處。
人類常常憂慮科技的進步會淘汰自己,比如AI繪畫能替代畫師的手筆,或者虛擬拍攝能讓演員淪為工具。
但事實上是,虛擬拍攝技術為演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演員能夠超越自身的年齡、性別、膚色乃至一切限制,扮演與自身外貌原本并不相符的角色。
電影工業的發展,向來背靠技術革新。
13年前,卡梅隆用《阿凡達》顛覆了行業,現在亦如是。
海洋情結造就
大型環保紀錄片?
眾所周知,卡梅隆有多鐘情于海洋。
他拍攝過多部海洋主題的紀錄片,深潛過萬米以下的馬里亞納海溝,刷新過單人潛水的世界紀錄。
而我只想說,卡梅隆太狡猾了。
他花了大量筆墨書寫海洋博大壯闊的美,
而后開過巨型戰艦遮擋全部視線。
下一秒就鉆取出一管價值千金的腦髓。
他讓你同他一樣愛上這里,再破壞一切給你看,好讓你痛徹心扉。
有人說,卡梅隆在譴責人類。
可早在第一部時,便有以地球殖民潘多拉星球,暗喻歐洲殖民印第安人的說法。
往大了說,
在族群割裂身份認同的戲碼里,可以映照出當今世界的混亂分裂。
往小了說,
在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眼波中,可以追溯你第一次戀愛的模樣。
西方有蘭波的生活在別處,東方則有情思婉轉的他鄉遇故知。
人對此處的向往,必得在另一處尋覓。
那個神秘的藍色潘多拉星球,說是對外星文明的暢想也好,說是對地球現實的超越性描寫也罷。
你可以輕易地發現,這一切與地球有多相似。
誠然,套上如此宏大的宇宙世界觀,卻還在聊一夫一妻多生多育,難免浪費。
但這拍給全球票房看的商業巨制,為求取最大公約數,恐怕也只得淺嘗輒止。
我仍然覺得,《阿凡達》系列最珍貴的一點,是讓人重新發現世界。
發現電影可以創造一個世界,
發現自己能夠重建與世界萬物的聯系,
發現在庸常的世俗事務之上,應該保有一個可以喘息的純凈世界。
這片海,一個猛子扎進去,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