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不是非常難以改變而是基本上無法改變,縱觀歷史上漫長的歲月,真正完美無趣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步入近代之中這樣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人性如果真的能夠輕易改變那么大家也不會因此而產生過多的情緒波動,人性如果真的可以改變,怎么會有那么多的人間悲劇。
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大家之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希望能夠用長久以來形成的道德規距來束縛住自身內心的幽暗從而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和睦相處,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道德規距帶來的約束越來越小,為了保證當下良好的環境律法應運而生。
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當有人能夠熟讀律法時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隨著時間的發展個人會變得越來做有恃無恐,敬畏之心的缺失很容易便會將自己內心的欲望激發出來,人性之中的惡也就被不斷的釋放了出來。
人文知識的匱乏所帶來的是個人敬畏之心的缺失,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便很容易便欲望所裹挾從而付出實際行動,很多事情開始后自己編沒有了選擇的余地自己只能沿著既定的道路不斷前行直到最后的終點。
經典的文學著作它所起到的作用便是在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理智加重規距對欲望的束縛,只是隨著教育的改革經典文學所帶來的影響力越來越小,自身對規距的敬畏之心也越來越弱。
一個人無所畏懼的結果便是對外界事物的極度懷疑,專業知識的增加讓其有了能夠付諸于實踐行動的能力,自制力和能力的失衡往往便是悲劇的開始,能力的增強必然會讓個人心中的欲望增強,自身素養的淺薄顯然無法去束縛不斷膨脹的欲望,當欲望失控之時也就意味著自身人性的勝利。
權衡利弊是個人的本能,依靠規距維持公平則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二者之間的交鋒多數時候是本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改變人性意味著要克服本能,可是能克服本能的人卻寥寥無幾,所以人性的改變基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