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濫觴
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聯合八百路諸侯起兵伐紂,與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決戰于牧野。最終,周軍全勝,紂王自焚,立國五百余年的殷商帝國頃刻覆滅。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殷商貴族箕子不服從周武王的統治,偷偷帶領部分殷商貴族去聯絡先前被殷商分封的諸侯孤竹國,準備伺機東山再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恰在此時,周武王突然病倒,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在四叔周公旦的輔佐下登上了天子寶座。隨之而來的是來自三位叔叔的叛亂、商紂之子的復辟以及東夷人的叛亂。但是,氣勢洶洶的東方叛亂勢力顯然只能算作烏合之眾,在得到姜太公和召公奭兩位重量級元勛支持后,周公旦立即組織大軍東征,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平定了三監,誅殺了武庚,隨后又掃蕩東夷,還順手將商人在東方最后的根據地奄一舉蕩平。
西周軍團如閃電般的作戰效率,讓遠在東北亞的箕子和孤竹君都感到不寒而栗,而周公旦也不失時機的分封能力超群的宗室元勛召公奭為燕侯,借此震懾箕子、孤竹君及當地的漁獵蠻族。只不過當時的周王畿實在離不開召公奭,于是周公就令他的嫡長子姬克就藩燕國。
姬克憑西周帝國戰勝之余威,迅速讓箕子就藩。很快,箕子歸降大周,并被賜封子爵,立國號“朝鮮”,成為西周帝國統治下的諸侯。隨后,更北端的肅慎部落也遣使朝貢,表示歸降大周,故周人曰:“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400年后,隨著西周帝國的崩盤,孤懸海外的燕國也失去了往日威震東北亞的氣勢。此時,燕國四面受敵,山戎、孤竹、箕子朝鮮、屠何、令支、無終、貊國等虎視眈眈,燕國人無力抵抗,最后放棄了經略數百年的燕都,南遷到臨易(今河北雄安一帶)避難。
然而,貪婪的山戎人并不打算放過燕國人。前664年,山戎聯合孤竹、令支、屠何等國聯合入侵燕國,在位的燕莊公無力抵擋敵軍的進攻,只好向齊桓公求救。奉行尊王攘夷政策的齊桓公很快出動,擊敗了山戎,滅亡了孤竹、令支、屠何等國,并將它們的土地賜予燕莊公。就這樣,燕國不僅沒有亡國,反而擴大了疆域,實力得到了加強。
憑借著霸主的支持,燕國重新啟動了擴張,逐步掃滅了周邊的薊、貊、無終等國,并還都于燕京。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于燕國遠離中原核心區,長期以來文明發展落后于魏、齊等國。前356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秦國一舉逆襲,并在很快的時間里擊敗了曾經稱雄的魏國。秦的騰飛也刺激了同為“發展中國家”的燕國。
不再天子守國門
山戎原為山地漁獵民族,后來發展為農耕民族,它們培育出了大豆,并將此傳入中原,故《逸周書·王會篇》有云:“山戎戎菽”。
經過齊桓公時代的重創,山戎部落逐漸衰落,最終為燕人蠶食,融入華夏之中。東胡至少在春秋后期還過著漁獵采集生活,故《逸周書·王會篇》曰“東胡黃羆”。
到了戰國時期,東胡發展為游牧民族,并組建了騎兵部隊,他們不斷南下劫掠,成為了燕國新的邊患。
東胡人不僅掠奪財富,還經常通過綁架人質來對燕國敲詐勒索。而在他們綁架的人質中,就包括了他們未來的克星——秦開。
秦開假意歸降東胡,并很快受到了東胡人的信任。此后,秦開更是步入東胡的軍事系統,將東胡人的軍事戰法、軍隊部署、地理地形等情報摸得一清二楚。大功告成后,秦開偷偷返回燕國,入見燕昭王,并向燕昭王了突襲東胡,拓邊東北的大膽想法。
對于這樣一條建議,雄心勃勃的燕昭王欣然答應,他封秦開為將軍,令其統轄北方邊防軍。很快,秦開秘密集結大軍,準備實施他醞釀多年的閃擊計劃。《史記·匈奴列傳》載:“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馀里。”
東胡北遷,秦開則乘機拓展燕國北方疆域,“置上谷、漁陽、右北平”三郡。自此,北方胡人再也無法威脅燕國國都薊京,“天子守國門”的恥辱帽子終于被燕國人摘了下來。
東征,東征!
打敗了東胡,秦開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當他放眼東望,發現東邊還有一個地理位置重要,野心勃勃,且國力猶如弱雞一般的諸侯國——箕子朝鮮。于是,為了推進華夏民族進步,秦開決定東伐箕子朝鮮,哪怕此舉會被幼稚的理想和平主義者所唾罵,那怕此舉會讓千年后的子孫們為了“大局為重”而不敢提及,只要此舉能為華夏民族的未來發展有利,秦開也在所不惜。
箕子朝鮮原受封于遼西,與孤竹為鄰。進入春秋后,燕國衰落,朝鮮也和許多野心小國一樣,欲乘機分得一杯羹。然而就在此時,齊桓公率軍北上,與朝鮮狼狽為奸的孤竹瞬間被滅國,朝鮮大為震驚,不得已改變了擴張方向,將目標瞄準了東方的原始部族。
至戰國時期,箕子朝鮮已征服了遼東半島及半島的樂浪地區,國力達到極盛。據《魏略》記載:“昔箕子之后朝鮮侯見周衰,燕自尊為王,欲東略地,朝鮮侯亦自稱為王,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朝鮮小國不僅該擅自稱王,還要打著“尊王攘夷”之旗號威脅燕國。
不過,齊桓公的大棒終究余威尚在,朝鮮王的計劃很快被大臣否決,“其大夫禮諫之,乃止”。而燕國方面因為內部動蕩和東胡侵擾,一時也無法收拾朝鮮。
到了燕昭王時期,隨著東胡問題的解決。秦開開始對朝鮮用兵,并很快取得了大勝,遼西、遼東全部被拿下,秦開又渡過鴨綠江,最后追擊至清川江畔,最終以此為界。隨后,燕昭王設遼西、遼東二郡,又在清川江畔設滿汗番要塞。同時,燕國“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
經過此次打擊,箕子朝鮮國力日衰,領土大幅收縮,韓國古籍亦曰“自箕子三十九世至章平王潤,大為燕將秦開所敗。失地二千余里”。按照此古籍的說法,箕子朝鮮依然賊心不死,又欲使東胡部落向其朝貢,遭到東胡拒絕。朝鮮以為即使之于燕,則要取之于東胡,于是出兵征伐東胡,結果大敗而歸,而箕子朝鮮南邊的小國也紛紛向燕昭王稱臣納貢,請為藩屬。這樣,箕子朝鮮不僅國力大損,而且周邊遍布燕國勢力,無法再進行擴張。為了生存下去,箕子朝鮮只好向燕昭王臣服,成為燕的附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