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了夏天,“熱”和“燥”必然會常伴身邊,有一種水果被譽為“解暑之王”,口味一如既往的優秀,此乃“味道與顏值共存的西瓜”;然而,就是西瓜,最近同樣引起了不小的“爭端”,有不少的人由于吃西瓜而導致“食物中毒”,有些人甚至出現了休克等嚴重現象。到底是什么情況?難道西瓜有這樣可怕?當炎熱的夏天遇到西瓜之時,不必恐慌,亦不可過分偏愛,依照此“法”吃瓜,您的身體必然會感激您。
首先,這樣的言論根本不存在“靠譜出處”,它只是一則“不負責任的謠言”。
其次,和直接放在桌子上或放在塑料袋里相比,“包上保鮮膜及時放入冰箱”依舊是“科學+安全的方法”;直接放在空氣中,細菌的繁殖速度一定會更快,一不小心就會變酸、腐敗變質(西瓜)。
這是最近在網絡新聞中見得比較多的一則言論,一名老年人吃了前一天冷藏在冰箱中的一塊“冰西瓜”,兩個小時之后就出現了“腹痛”反應,到醫院一檢查被診斷為“腸壞死”,矛頭直指冰西瓜,是因為包著保鮮膜的西瓜放入了冰箱導致細菌快速繁殖,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然而,西瓜總是如此“可憐”,每到夏天必然成為新聞中的主角,但所謂的“吃冰西瓜兩小時后導致腸壞死”實為“夸張型言論”。從病理生理的角度來看,腸壁從里到外分為了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表層粘膜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形成了一道有效的“防御屏障”。假設冰西瓜中的細菌含量的確很高,就算這些細菌進入腸道,那也根本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馬上)導致腸壞死,整個過程非常繁瑣。想要發病,細菌首先需要繁殖到足夠的數量(這個數量需要大到取代原來腸道中的益生菌群),然后再去破壞腸粘膜屏障、攻破侵占腸壁;接下來在細菌所產毒素的作用下,腸系膜血管會發生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最后的最后,才有可能導致“腸壁壞死”,整個病理過程一般需要“十幾個小時到數天”,所謂的“吃西瓜后兩小時發病,導致腸壞死”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和科學原理,“由于吃西瓜導致腸壞死”出現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夏季炎熱干燥,身體的消化系統總是會“發脾氣”,從而就會影響胃腸正常的功能,以至于導致出現食欲降低、胃酸濃度降低、胃內食物滯留等問題。
經常或大量食用冰西瓜等“冰冷食物”,尤其是那些“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容易在短時間內刺激消化道血管收縮,抑制消化液分泌,加快胃蠕動或導致痙攣,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癥狀,此外低溫食物對于頭面部位也有強烈刺激,還可能誘發“冰淇淋頭痛”等心腦血管問題。
正因為如此,無論您吃的冰西瓜還是冰葡萄,其實都對身體存在健康風險,不建議為之。吃食物,推薦食用“接近于體溫的食物”,一般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舒服且安全,不會對健康產生太大影響。
網上有很大一部分言論歸結在“細菌更喜歡生活在像保鮮膜這種比較柔軟的塑料上面,這種環境會加速細菌的繁殖速度,食用這樣的西瓜更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保鮮膜,從原材料種類來看是一種“塑料制品”,但此類塑料是允許用于接觸食品的塑料制品,它們是經過了廣泛且科學的安全評估之后才被確定可以使用的,確保其在接觸食品的過程中并不會遷移出足以危害健康的成份物質,保鮮膜有毒、致癌等危害言論并不存在,與“科學”相背而行。
當西瓜與保鮮膜相遇,其實是一種“絕妙的配合”,“實際作用”很多。“冷藏保存”是儲存西瓜的正確方法,給西瓜覆蓋上保鮮膜,一方面可以防止西瓜與冰箱中的其他食物“串味”,保護西瓜的“鮮美味道”;另一方面還能防止西瓜中的水分出現大量流失、防止其與其他食物交叉污染;一舉兩得,對食品安全和食物美味皆有“幫助”,靠譜之事。
換而言之,保鮮膜本身的作用就是“抑制細菌等微生物”。在西瓜等食物表面覆蓋保鮮膜本身并不會導致細菌物質迅速滋生,西瓜存放于不潔凈環境、存放溫度過高等問題才是導致細菌快速增長的“罪魁禍首”。
無論是西瓜還是其他食物,腐敗變質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所導致。新鮮食物當中存在的細菌等微生物(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來自于食物的本身,當然也有一部分是來自于那些與食物接觸的物質,比如說水分、營養物質等。
保鮮膜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聚氯乙烯,國標GB/T 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對于保鮮膜的衛生安全狀況做出了嚴格的要求。也就是說,只要您使用的保鮮膜是經過檢驗確定合格的正規廠家生產的制品,就不需要擔心其中會存在污染食物的微生物。
從根本上來講,保鮮膜對于食品的保藏作用“大且重要”,保鮮膜本身是防水制品,還能防止食品與空氣的接觸,這樣就可以基本阻斷了腐敗微生物生長的大部分條件;這樣一來包裹了保鮮膜的食物所含的微生物自然會比不包的要少,當然對于少數的“厭氧菌”可能會有一些特殊,所以更建議大家:食物要現吃現買(切),趁著新鮮抓緊吃完,避免長時間保存。
學習了這么多,您應該已經明確了“保鮮膜的存在價值”。
使用保鮮膜對食物的保藏有重要的積極作用,當然使用的前提是“安全”。第一,購買保鮮膜時不得貪圖小便宜,您該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國標要求的合格保鮮膜”;第二,保鮮膜和冰箱都不是保藏食物的“萬能神器”,安全的核心在于“趁著新鮮抓緊吃完”,食物的存放時間與營養物質的流失程度成正比,縮短食品的儲藏時間,發生食物中毒等食品衛生事件的風險將會更低。
當然,處理、保藏西瓜時,您還要確保切西瓜的刀具和案板是干凈、衛生的,存放的過程中拒絕與其他食物交叉污染,這也是減少細菌生長的重要原因。
現吃現買,不得大量儲存:
夏天和其他季節不同,溫度更高,水果等食物不耐儲藏,儲藏時間一長就會增加安全風險。從現實出發,吃水果要力求“新鮮”,做到現吃現買、少吃少買,避免大量儲存;物資條件如此便利的環境下,“囤貨”早已不是明智之舉。
為了安全,牢記“生熟分開”:
生熟分開,拒絕交叉污染,降低安全風險。對于案板、刀具、冰箱的儲存區域,皆要合理區分使用。
冰箱不是保險箱,注意存放時間:
冰箱,它并不是萬能的保險箱。覆蓋保鮮膜的西瓜放入冰箱儲藏,最長的儲藏時間不建議超過12個小時;抓緊吃完,降低風險。
食物多樣攝入,規避安全風險:
無論是水果還是其他食物,建議大家“多樣、少量”攝入,減少某一種食物的集中攝入量,降低食物中毒等問題的發生風險。
食用應該限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天食用新鮮水果200—350克,建議每日食用水果的種類在3種以上。
當西瓜遇到保鮮膜和冰箱之后,本是一件“好事”,但卻引來了不少的“緋聞”;保鮮膜不可怕,冰箱也不可怕,西瓜更是一種美味的水果,用理性、科學的態度去儲藏、品鑒西瓜,您的夏天會因為西瓜變得更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