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代大理寺少卿萬恭和他的《治水筌蹄》

明代后期有三部頗有影響的治理河運著作,即劉天和《問水集》、萬恭《治水筌蹄》、潘季馴《河防一覽》。《問水集》和《河防一覽》均有多種版本流傳,不難獲見。惟《治水筌蹄》一書,《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均未著錄。一些清人所著書目和讀書札記(如鄭堂讀書記、越縵堂讀書記等等)也沒有提到這部書,可知此書流傳不廣。多年來筆者只是在明清水利專著中讀到該書的引文,盼睹原著而不得。1975年以后趁出差之便,也曾查閱過各地一些較大的圖書館的藏書目錄,均失所望。后承一位搞水利史的同志相告,說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的明刻本,承該館同志的熱情支持,遂有機會得以窺其全豹,特此致謝。

明刻本《治水筌蹄》分上下兩卷。上卷共二十九葉,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下卷共三十二葉半,每半葉行、字與上卷同。粗略估計全書約二萬四千余字。無序跋。首頁署“兵部左侍郎南昌萬恭著”。卷末題“后學長洲張文奇重刊于南旺公署”。張文奇字原正,萬歷五年(1577)進士,同年至十三年任南旺分司副使。可知原書約刊于萬歷五年至十三年間。既曰重刊,則萬歷五年前已有初刊本。

《治水筌蹄》刊出后,即受到河臣們的重視,成為他們治理河運的重要參考資料。

   潘季馴于萬歷六年以后曾二次任總河。他在任內必定看到《治水筌蹄》的稿本或刊本。今有《河防一覽》(成書于萬歷十八年)全書雖沒有注明引用《治水筌蹄》資料,但在該書卷5《歷代河決考》一書中所敘洪武元年至嘉靖四十四年的河患時,全部轉錄《治水筌蹄》卷下首敘明初以來河患的記載,僅在文字上略加刪節而已。今試舉數例為證。

引用《治水筌蹄》最多的是清雍正年間編纂的大型水利資料匯編《行水金鑒》。我們查閱了該書的卷27、卷28河水篇,卷120121運河水篇,卷157兩河總說,其中引用《治水筌蹄》原文約占現今我們所見刊本的十分之八。不僅沒有一條不見于現存刊本,文字也完全相同(個別字可能由于刻誤除外)。此外,如乾隆間張伯行所著《居濟一得》卷8引萬恭云海口不宜疏浚的理由,共102字,與刊本卷上所述全同。卷8末尾總述黃河治理的一千六百余字,一字不差地轉錄《治水筌蹄》原文,不過沒有注明出自萬恭。乾隆四十年《山東運河備覽》卷12也引用了《治水筌蹄》數條,文字均無差異。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存刊本是原始的足本。 

萬恭,字肅卿,江西南昌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南京文選主事,歷仕考功郎中、光祿少卿等。嘉靖末年以兵部侍郎,巡撫山西。在山西西北部沿黃河一帶筑邊墻四十里,以防“套寇”東掠,并教授當地人民耕作技術和利用水車的方法,發展農業,頗有政績,后因內艱歸里,服闋,不復出①。

   隆慶四年、五年(15701571)間,黃河在徐()、邳()一帶(即今江蘇徐州至古邳州一段)屢次決口,正河悉淤。總理河道潘季馴浚治了河道,堵塞決口多處,使河復故道。后因漕船行新溜中多遭漂沒,竟被劾而罷官。六年正月戊辰,明政府命工部尚書朱衡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經理河工。丁丑,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萬恭以原官總理河道,提督軍務②。二月到任③。史稱“恭強明達,一時稱才臣”④。后為人所劾,于萬歷二年(1574)四月罷官,回原籍聽用⑤。萬恭任總河前后共二十六個月,跨三個年頭,故明史本傳有云:“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職,競罷歸。”

   萬恭任總河的時間雖短,對黃運兩河的治理卻做出了不少貢獻,歸納起來可分為下列幾個方面:

   ()治理淮南運河(今里運河)。唐宋以來,揚州是南北漕遠的樞紐。從揚州至淮安的淮南運河在京杭大運河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河段。明初以來由于洪澤湖東岸高家堰屢屢潰決,淮南運河也常受河水的灌淤,致使漕運受阻,尤為當時治河者所重視。《治水筌蹄》上卷即以記述淮南運河的治理為全書的開端,亦反映了這種情況。

淮南運河所流經的地區是“地卑積水,匯為澤國”。河道專取山陽(今準安)、寶應、高郵縣境內諸湖水以通航,故曰湖漕。⑥明永樂初平江伯陳瑄督漕運時,曾在淮南運河長堤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223《萬恭傳》。

   ②《明穆宗實錄》卷65,隆慶六年正月。

   ③《治水筌蹄》卷下:“隆慶六年二月少保尚書朱衡,兵部侍郎萬恭至,悉罷膠、泇之議。”

()傅澤洪:《行水金鑒》卷27引《明史稿》。

⑤《明神宗實錄》卷61,萬歷二年四月癸丑。

⑥《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

筑有小閘數十,以泄運西諸湖漲水,并設淺船淺夫,不時挖取湖中淤泥加固河堤。可是日久諸閘為淤泥湮沒,長堤成了“死障”。而治河者“畏浚淺之苦,每湖淺一尺,則加堤一尺,歲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寶為盂城矣”。隆慶初,湖水高出高郵、寶應城中者數尺,每次決堤,高(),寶()、興化城中悉成廣淵。這樣不僅影響了漕運,更重要的是給里下河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莫大的威脅。萬恭接任后,主張恢復在淮南運河上興建平水閘(分水閘)的措施。于是在儀真、江都、高郵、寶應、山陽境內的運堤上置閘二十三座,浚淺凡五十一處,各設撈淺船二艘,淺夫十名。①高寶諸湖洪水由諸閘分支流匯于射陽湖人海。并重申明初“但許深湖,不許高堤”原則,以冀運堤不再迅速抬高,減少遠東地區的威脅。此外,淮南運河流入長江有兩條汊道:一為瓜河,在瓜州鎮人江;一為儀河,在真州(今儀征)入江。但“儀河窄而淺,瓜河廣而深”。為了避免儀河被奪流而淤廢。萬恭在兩河分岔口揚子橋(今揚州市南)筑閘,控制水流,保證儀河通暢不淤②。

   ()改筑南運口。南運口指今清江市西淮南運河與黃、淮交會口,是南北水運交通的樞紐。明初陳碹開清江浦河由天妃口入運。嘉靖時因清江浦天妃口淤塞,于浦南改開三里溝(新河)入淮為南運口,再由淮入黃(亦即當時的運道)。萬歷初年三里溝河亦淤。萬恭即在原天妃口重建石閘,當“運盡而黃水盛發,則閉閘絕黃,水落則啟天妃閘以利商船”。③用閘門控制黃水人運,以免淤塞運口。

()整治會通河(閘河)減水閘和改建引水工程。如修復徐州城北淤廢的境山閘,增筑南陽新河上的減水閘十二座,又于馬家橋之西開水口建閘,以宣泄運東呂孟、微山諸湖夏水泛漲,以利漕運。④為改善會通河水源,在兗州城東泗河上筑金口堰,導泗水由府河至濟寧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

②《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

③《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

④《治水筌蹄》卷上。關于會通河水源工程的詳情,可參閱拙稿《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歷史地理》1981年創刊號。

南天井閘入運。又改筑汶河上戴村坎河口土堤為亂石灘,以遏汶水南流入運。①這些都是改善會通河水源的重要措施。

   ()修筑黃河堤防。明代自隆慶以后,“河患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所以萬恭修筑河堤著重在徐邳之間河段。他認為“黃河自宿遷而下河,博而流迅,治法宜縱之必勿堤。宿遷以上河窄而流舒,治法宜束之亟堤可也。”②所以他修筑縷堤南岸自徐州城稍東奎山起至宿遷城西南止,北岸自徐州呂梁洪起至邳州直河止。堤成共370里。沿岸“堤鋪星列,堤夫珠貫”,加強了防護和管理。又接筑徐州北至茶城、馬家橋的運堤。在河南境內創筑祥符(今開封)以下南岸縷堤至碭山而止,并修繕了豐、沛境內的泰黃堤(即太行堤)。于是黃河下游河道暫時得到安流,運道暢通。據他說:“歷隆慶六年、萬歷元年運艘行漕中若平地,河漲則300里之堤,內束河流,外捍民地,邳雎之間波濤之地,悉秋稼成云。”③雖未免摻有夸飾之詞,但河道情況較隆慶四年、五年有所改善,確是實情。

   ()植柳固堤。自河北通縣張家灣至揚州瓜洲、儀征,循運河二干余里,兩岸植柳七十余萬株以固堤岸。④

   ()萬恭認為“胸有全河而后能治河”。于是請人繪制了自孟津至瓜儀二千里的黃河圖和自張家灣至瓜儀二千八百里的漕河圖,并勒石于總河公署的四思堂⑤,給后來治河者參考。

萬恭在二十六個月的時間內,對黃運兩河治理的實踐即如上述。此外,他還將治水的措施展、建議和心得筆錄下來,就是這部《治水筌蹄》。《莊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和蹄分別是捕魚和捕兔的器具。后人以“筌蹄”來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萬恭即取此意以名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上。

②《明史》卷83《河渠志·黃河上》,隆慶四年翁大立言。

③《治水筌蹄》卷上。

④《治水筌蹄》卷上。

⑤《治水筌蹄》卷上。

本書從其文字形式來看,是作者治理黃運過程中的工作隨記。全書分條敘述,共148條,既不列目,亦不分篇章。每條長短懸殊極大,長者近二千字,短者數十字。前后排列無定則。內容可分為黃運河工的修繕、防護和管理制度、漕運管理制度、黃河河道、運河河道、治河理論等五個方面。其中關于黃運防修管理方面所占比例最大,約近二分之一。運河河道著重于會通、淮南二河,約占三分之一強。漕運管理制度亦以此二河為主。其他運河河段涉及極少,如江南運河僅一條,白河二條,衛河根本沒有提到。治河理論所占篇幅雖少,然為其精華所在。如本書篇末論治河不能拘泥古法,應因時而異,對當時一些不同的治河理論進行駁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一千四百余字。與潘季馴《河防一覽》卷2《河議辨惑》一節極為相似。

   作者的本意顯然是為供后任河臣參考之用,并無上奏皇帝之意,故隨手寫來,不拘形式,并無矯飾之詞。雖篇幅不長,流傳不廣,仍不失為明代后期治黃通運的代表作之一,對后來黃運的治理影響頗大。潘季馴《河防一覽》、張伯行《居濟一得》都曾繼承和發揚它的主要經驗和方法。

   現將《治水筌蹄》在治黃通運方面所提出的主張、措施中異亍前人之處。略作介紹如下:

()明永樂建都北京后,京杭大運河成了政府的經濟命脈。而明初以來黃河多變,屢奪潁、渦、睢、汴等水或入淮或北決入運,嚴重影響了漕運的暢通。中葉以后,黃河正流逐漸固定在東南經徐()、邳()匯準人海一線上。從徐州至淮陰的黃河也就是運河河道,黃河和運河的命運就此連在一起了。黃河在淮陰以上河段無論北決或南決,都會影響到漕運的暢通。所謂“茶城以北,當防黃河之決而入;茶城以南,當防黃河之決而出。”①故而明代后期的河臣治河的宗旨就在于保漕,其具體措施即是使黃河正流保持在東南經徐、邳一線上。“防黃河即所以保運河”。萬恭任總河前,即嘉靖末、隆慶初一段時期,正是黃河北決鬧得最兇的時候。嘉靖三十七年(1558),黃河在山東曹縣新集決口,四十四年(1565)在今江蘇沛縣決口,隆慶四年(1570)在邳州(今江蘇邳州市南古邳)決口,五年又在靈璧雙溝以下南北決口。這幾次決口都使黃河正流離開了徐邳一線,或東北沖入運河,或南奪濉河出宿遷小河口入運,徐邳之間黃河正流也就是當時的運道悉淤泥,糧艘阻塞不進。嘉靖、隆慶、萬歷年問的河臣多主張維持徐邳單一河道。這除了確保運道暢通外,另一方面即考慮到使治黃和治運工程合而為一。這一點劉天和在《問水集》還沒有提到,而萬恭在《治水筌蹄》(卷上)里則已明確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

   今之治河者難于禹焉……彼一時也,河利于北而不利于南徙,今則餉事大半仰給江南,而江南之舟泛長江、歷揚淮而北,非河以濟之,則五百四十里當陸運耳。京師若何?故治水者必不可使北行由禹之故道,必約之使由徐、邳以救五百四十里餉道之缺,是不徒去河之害而又欲資河之利者也。不亦難乎?若不為餉道計而徒欲去河之害以復禹故道,則從河南銅瓦廂一決之使東趨東海,則河南徐、邳永絕河患,是居高建瓴水也可乎?

   黃河自清河迄茶城五百四十里,全河經徐邳則二洪平舟以不敗。是黃河決堤之害有限而濟運之利無窮也。今惡其害也,而欲去之河南。是河南歲治理黃河,徐邳歲致運河。茲多事耳。今以五百四十里治運河即所以治黃河,治黃河即所以治運河,知行合一,不亦便哉!

這種觀點固然全從統治階級利益出發,但能適當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也不失為好事,故被不少河臣所接受。例如關于洳河問題,自隆慶四年(1570)提出來后,河臣們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開鑿,一派反對。前者以翁大立、傅希摯、舒應龍、李化龍為代表,后者以朱衡、萬恭、潘季馴為代表。兩派爭論不休,工程時行時停。直至萬歷三十二年(1604)才完成洳河之役。①反對派的理由,除了工程艱巨、花費浩大外,更主要的是開洳河后,黃運分道,既要治黃又要治運,“是兩役,勞不已甚乎!”②潘季馴《河防一覽》卷6存錄的《隆慶六年工部覆止洳河疏》、《萬歷三年工部覆止洳河疏》二篇,都反映了這種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5《河渠志三·運河上》、卷87《泇河》。

②《治水筌蹄》卷上。

   ()治黃河史者都知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是潘季馴最早提出來的。但這種束狹河床,加大流速,以水力來沖刷泥沙的治河思想,卻在萬恭《治水筌蹄》里已經出現。當時有個虞城(今河南虞城縣北利民集)生員向萬恭提出“以河治河”的理論。他指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則可淺可深,治在吾掌耳。法曰: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堤兩束之,沖中堅()焉,而中自深。此借其性而役其力也,功當萬之于人。”①這里所說的堤,指導流壩、挑水壩以及可以漫水流的滾水堰。與近代河工中順壩、丁壩極為相似。萬恭曾用此法于茶城運口、黃運交會處左岸(東岸)筑導流壩,一以順黃河之流,使徑直南下,不致倒灌運口,一以緊束運河,加猛水力,以沖黃流,取得顯著效果。②萬恭從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筑堤束水治河的重要性,他認為:“水之為性也,專則急,分則緩,而河之為勢也,急則通,緩則淤,若能順其勢之所趨而堤以束之,河安得敗?”③“故欲河不為暴,莫若令河專而深,欲河專而深,莫若束水急而驟。束水急而驟,使由地中,舍堤無別策。”所以他主張“順其勢堤防之、約束之,范我馳驅以于海”,使“淤不得停,則河深,河深則水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趨其高,河乃不決。”④這與潘季馴所謂“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的認識完全一致。萬、潘二人是最反對黃河分流的,主張“堅筑堤防,納水歸于一槽。”明代后期黃河下游長期固定一道人海,顯然是由于采用上述治黃方法而出現的新態勢。潘氏總結了前人的治河經驗(包括萬恭以前),進而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⑤。后來治河者均奉為圭臬。在這一點上萬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下。

②張含英:《歷代治河方略探討》,水利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頁。

③《治水筌蹄》卷上。

   ④《治水筌蹄》卷下。

()潘季馴:《河防一覽》卷2《河議辨惑》。

()對于控制黃河下游洪水的問題,萬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知道黃河下游的洪水除了來自山、陜間的干支流外,還有伊洛河和沁河。其中沁河的洪水與黃河下游的決溢關系至為密切。沁河是一條多泥沙河流,洪水季節來勢十分迅猛,“其湍急之勢,不下黃河,兩河交并,其勢益甚”。①明清時期河南省境內幾次較大決口,均與“黃沁并漲”有關。元代以來就有人建議引沁濟衛,明代以后附議這種主張的不乏其人。然大都是從增加衛河水源的角度出發的。然而數百年來一再遭到反對,其理由一是“衛小沁大,衛清沁濁”,引沁人衛,利少害多。②二是沁河下游以東地勢低洼,衛輝府治汲縣城內“浮屠最高者才與沁水平”。③如引沁入衛,秋汛時建瓴之勢,容易決溢成災。故而事均未行。萬恭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沁水的洪水占黃河下游洪水的四分之一,“去河患者,以分沁為本”。他主張拓寬衛河河道至二百丈,自木蘭()(今武陟縣治)開渠引沁人衛,經衛輝、德、滄至天津人海,“令沁不為暴可也”。④這樣既可減輕黃河洪水的壓力,又可增加衛河的水源。其主張雖然未能付之實現,然將黃、沁洪水關系講得如此明確,卻是由萬恭開始的。

()萬恭在本書中記載得最多的是會通河和淮南運河。因為這兩段運河與黃河關系最為密切,而會通河更是直接受到黃河經常北決的威脅。萬恭對會通河的疏浚、整治和管理有自己一套想法。會通河又名閘河,由于水源缺乏,全憑沿運設置的四五十座船閘,分段堰水,得以通流。各閘啟閉是否值時,是關系到漕船能否順利通過的大問題。他說:“理閘如理財,惜水如惜金。”就是這個道理。他認為閘河不必過分深寬,因漕船入水不過三尺五寸,廣不過一丈五尺,建議河深不過四尺,廣不過四丈,才為惜水之道。⑤閘河以南旺高地為水脊,從這里向南北分流。由于水源不足,南北各閘應按水源多少定時啟閉,其中有許多規定創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潘季馴:《河防一覽》卷11《申明河南修守疏》。

②《明史》卷87《河渠志五·衛河》。

③《元史·董俊傳》附《董文用傳》。

④《治水筌蹄》卷上。

⑤《治水筌蹄》卷下。

于萬恭。例如,當每年春上運盛之時,正是汶水微弱之候,南北分流則感水量不足,采用番休之法。“如運舸淺于濟寧之間,則閉南旺北閘,令汶水盡南流灌茶城,逆舟屯于汶之上源以待北決。如運舸淺于東昌之間,則閉南旺南閘,令汶盡北流灌臨清。此役全力者也。萬歷元年始用此法,漕大利。”①并指出南旺高地南面的柳林、寺前閘是最關鍵的二閘。以后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明萬歷以后和清代都沿用之。如潘季馴《河防一覽》、張伯行《居濟一得》二書對南旺南北水量調節的主張,就是采納了萬恭的意見。對于淮南運河主要是解決排水問題,故萬恭主張多建分水閘,重申“但許深湖,不許高堤”的舊制,以免河床抬高,湖堤東決,造成高寶、興化嚴重災害。上面已有所述。江南運河自萬歷元年(1573)始屬河道總理管理。所以《治水筌蹄》里提到了江南運河。這是過去治黃通運著作中很少見的。萬恭指出江南運河自常州白家橋至鎮江京口地勢漸聳,兩旁無支流匯入,每逢旱年,水涸阻運。他提出治理江南運河的一些措施,多為后人所效法。

()宋代以后,疏浚黃運二河成為政府一項經常性的重要職能,并沒有專職官吏司其事。明代因黃運合一,更為重視。萬恭在黃運疏浚、管理方面有很多積極性的建議。例如對會通河的疏浚,萬歷以前,“舊例,大挑三年再舉,正月十五筑壩絕流興工,至二月中完”。②可是時值地凍冰堅,野外操作諸多不便,糧食供應也正值青黃不接之際。不久新運接踵而止,那時舊役已完,新役未來,攤派徭役亦有困難。萬恭提出改在九月興工,十月竣事。這時漕船回空已盡,可以筑壩絕流,進行疏浚。再說秋事告成,口糧充實,不致妨害農事,秋高氣爽也適合野外操作。疏浚甫完,乘冬冰封河流,春融解凍正可通運。③萬歷以后即采納萬恭的建議從事疏浚,“官民稱便”。④另外,在南旺高地一段運河的大挑,舊制筑壩使南北絕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治水筌蹄》卷下。

()張伯行:《居濟一得》卷2

③《治水筌蹄》卷上。

()張伯行:《居濟一得》卷2《南旺分水》:“河道侍郎萬恭議改于九月,誠為先事豫圖。且量地施工,力既不費于概挑,疏浚一完,籍冰封閉,是新運之便也。萬歷四年,開鑿月河,間年一大挑,每年一小挑。大挑之期,定于九月起工,其回空及一應船只,皆由月河行走,官民稱便。”

萬恭創制在南旺筑壩,逼汶盡北流,而挑其南段。北舟悉艤南旺。待南挑畢竟,又筑北壩,逼汶盡南流,而挑其北段,乃決南壩,舟順流而下。此浚淺行舟,兩利之策。①

萬恭又十分重視黃河堤岸的防治。他說:“有堤無夫與無堤同,有夫無鋪與無鋪同。”故在徐邳三百七十里河堤上,每里三鋪,每鋪三夫。南岸以千字文編號,北岸以百家姓編號。各按所轄信地修補堤岸,澆灌樹株,遇水發各守信地。如遇水決,則上下左右互助而塞之。②這種對河堤的修防無疑是減少了決溢的機會。

在漕運管理制度方面,他提到所謂“八因”、“三策”。八因:“因河之未犯而北運,因河之未凍而南還,因風之南北為運期,因河之順流為運道,因河安則修堤以固本,因河危則塞決以治標,因冬春則沿堤以修,因夏秋則據堤以守。”三策:“四月方終,舟悉入閘;夏秋之際,河復安流,上策也。運艘入閘,國計無虞,黃水嚙堤,隨缺隨補,中策也。夏秋水發,運舸度河,漕既愆期,河無全算,下策也。”

   其他對險工堤埽的布置,徭役的分配等等都有所新見,不能一一備述。③

總之,《治水筌蹄》一書,雖篇幅不長,然資料豐富,不尚空論。從其內容而言,實為明代治黃史上承上啟下的著作。可惜流傳不廣,故研究黃河史者未能予以足夠重視。本文僅為引玉之磚,略作膚淺的介紹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自然地理 | 明代黃淮運交匯區域的水系結構與水環境變化
世界遺產在淮安:3200公里大運河上唯一的一處綜合性遺存!
明史河渠三
洪澤有三河、二河,一河去哪了?
泇運河
臺前縣沙灣段運河考/崔彩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岑溪市| 楚雄市| 周至县| 贵阳市| 保德县| 延边| 金寨县| 永靖县| 公安县| 锡林浩特市| 秦安县| 安庆市| 德阳市| 西林县| 卢龙县| 连州市| 尼木县| 桃源县| 长丰县| 合肥市| 商南县| 巴南区| 柳河县| 苗栗县| 鹿邑县| 赤峰市| 雷波县| 海宁市| 西吉县| 南澳县| 阿城市| 浦北县| 玛纳斯县| 分宜县| 称多县| 繁昌县| 双桥区| 英吉沙县| 福鼎市| 临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