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其在位60年,還當了3年太上皇,所鑄造的錢幣數量十分巨大,所鑄“乾隆通寶”,包括寶泉、寶源局在內先后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鑄,新疆亦用紅銅。
乾隆通寶是眾多貨幣藏品中的一種,由于“乾隆”的讀音和“錢隆”的讀音是一樣的,民間便盛傳收藏“乾隆通寶”銅錢可財運亨通,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和“前隆”,不僅象征“多財”又“興隆”;且意喻“前程”又“昌隆”,故長久以來深受士商們喜愛的錢幣。
乾隆通寶錢徑24毫米,重約3.9g,厚0.1厘米,史料記載鑄于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前面寫之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錢幣文字鑄工精湛,且字跡較為清晰深俊。銅質精良、銹色純正;包漿陳舊,流通痕跡明顯;品相佳。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后一個輝煌盛世。
這些上了年歲的錢幣肯定是越往后其存世量就越稀少,不僅是其具有深刻的歷史研究價值,主要是其升值空間也是錢幣收藏界最高的幣種之一,其身價漲勢較大,作為古代工匠師以獨有精湛鑄造技術造就的藝術級錢幣,更讓廣受藏品愛好者愛不釋手,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