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自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北宋建立為止(公元960年)歷經50余載,服飾大體沿襲唐制,并在相似性中逐漸孕育出新的服裝樣式。
這一時期,君王的袞(gǔn)衣,以龍、虎、云等紋飾突顯身份地位;官服和平民百姓服飾仍舊沿襲唐制,以頭戴幞頭、身著圓領衫、腰束革帶、腳穿黑靴為主流,不同的是,幞頭的形制與唐代明顯不同,最大的變化就是頭上所戴的幞頭已將軟翅改作了硬翅,就是將頭上戴的頭巾改成了帽子。
唐朝時期,因為民族大融合的情況,以至于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長幼,都喜好裹戴幞頭。就是以一幅羅帕裹在頭上,后來做出假發髻,頂在頭上再用紗羅纏裹:上面的兩側長帶,扎好后在頸肩處自然垂下,稱“軟腳幞頭”。中唐以后,幞頭逐漸形成定型的帽子。
但是,到了五代時期,男子發式雖仍然為束發成髻,不過頭上卻多了一種掩發巾帽裝飾,主要形式為幞(fú)頭紗帽,這種獨特帽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貴胄佩戴的王字冠,一種是平民都能消費得起的角狀帽。
這一點,從陜西咸陽出土的五代后周馮暉墓壁畫中能到驗證,畫壁上人物的硬腳幞頭,這與唐代幞頭大不相同,其形制正處于唐宋之間,恰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
從這些實物資料中,可以說明了唐代服飾文化對后代影響深遠。不過,從本質上來講,唐代服飾并不具備劃時代的意義與價值,究其原因,主要是異彩紛呈的唐代服飾多因胡服元素的滲入。關于胡服的中原多樣化發展是其繁榮的關鍵,其實在南北朝及隋代就有如此跡象,只是不如唐代那樣繁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