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初看這個故事像是說收“神靈保護費”的,現在南方有的地方每年都搞“迎神會”或說“賽神會”,這不是單純的民俗活動,它可能是真有效、管用的。每當此時,有些人(會首或說社首)要搞集資的,辦事是要花錢的。
【原文】
長沙土俗率以歲五月迎南北兩廟瘟神之像,設長杠輿幾三丈,奉土偶于中。惡少年奇容異服,各執其物,簇列環繞,巡行街市。竟則分布坊陌,日嚴香火之薦,謂之大伯子。至于中秋,則裝飾鬼社送之還,為首者持疏詣人家裒錢給費。士子楊伸字居之者,處夜市橋側。淳熙戊申之秋,與親友酌酒小集書室,聞外間大呼扣門甚急,驚起詢之,乃社首耳。伸平生不篤信鬼神之說,且怒其非急務而暮夜相恐,拒而不對。是夕,夢有客通刺來謁,整衣出迎,見五人列坐于廳上,視其狀,則廟中神也,亦未以為怪。趨與之揖,展敘寒暄,與世人無異。就席款語,劇談文章,貫引經史,皆亹亹有理致。適伸常時胸次所欲剖決者,不覺悚聽,方默念其所以為神聰明過人蓋如此,恍然而寤。且喚妻子言:“疇昔之夜,吾有阻抄疏之意,故示夢以見警,神明其可欺哉!”冠櫛之次,社首復來,亟為助力集錢,自是始知加敬。伸嘗預癸卯舉籍。【《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六。】
【白話語音文字版】
長沙本地風俗是每年五月份要搞迎神會,主角是迎接南北兩個廟里的瘟神,通常是一幫人扛著兩根大杠子,三丈長,兩根杠子中間放著瘟神塑像。這過程中,主事者一般是一幫惡少年,他們穿著奇裝異服,手里拿著各種道具,簇擁著神像,在旁邊敲鑼打鼓,又吵又鬧的巡街游行。整件事做完以后,他們會跑到各個街坊收香火錢。他們這些人有個名字叫“大伯子”。等到了中秋,他們會把瘟神廟裝飾一番,名之為“送神歸社”。主持的人會拿著類似“介紹信”的“疏”挨門挨戶收錢。有個士子叫楊伸(字居之),他住在長沙夜市橋旁邊。宋孝宗淳熙戊申年(淳熙十五年,118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他正跟一些朋友在自家書房吃喝聚會,忽然聽到房外有人大呼,“啪啪”敲門的聲音很急。楊伸問:“怎么回事啊?誰啊?”外邊來人說:“我是社首,迎神會收錢的來了。”楊伸平時不信鬼神,他心里生氣,收錢也不是什么急事,這大晚上的,外面人攪擾了聚會,他就不搭腔,也沒開門。這天夜里,楊伸做夢了,夢到有客人拿著名片(名刺)來了。楊伸趕緊整衣冠出迎,看見五個人并排坐在大廳上,看樣子像廟里的神仙,他也沒覺得有什么奇怪,于是上去見禮、問候寒暄一番,禮節跟人世間沒什么區別。他們就這樣聊天、交流,談論的主要內容是詩詞文賦,這些人說話都很有道理,引經據典,談的都是很重要的話題。楊伸忽然意識到,他們所談內容,正是自己平時讀書沒通的疑問,聽著聽著,他覺得很驚奇,心想:人家成為神明,就是有過人之處,就是有他聰明的地方!這是來點撥我了。想著想著,他就醒過來了,然后跟妻子說:“昨天晚上有人敲門為賽神集資,我當時沒給開門。你看今天晚上我就做夢了,夢見了五位神人,看來,神明真不可欺!”第二天早晨。楊伸梳頭洗臉,正穿衣服的時候,那社首又來了。這回楊伸態度不一樣了,馬上幫著籌集錢財。從此以后,對這種事,他就很恭敬積極了。楊伸曾在癸卯年(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獲得過舉人資格。【祥宏點評】:楊伸夢到的五位神靈跟瘟神有什么關系?故事沒有交代;這事情引人思索,人的念頭是怎么回事呢?第一天拒絕了神靈,當天晚上就做夢了,向楊伸傳遞信息,這里值得思考的東西很多;現在南方很多地方也搞“賽神會”、“迎神會”,屆時抬著廟里的神像出來,巡街游行,目的是消災祈福;可以理解這瘟神叫“大伯”,幫他們組織賽神會的人可能就叫“大伯子”,他們收百姓錢可以理解成一種“神靈保護費”。(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絡。)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發,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29-宋代的妖法-現場交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