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肝病治法
今天所講“肝病治法”,是指中醫的肝病,非指西醫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但西醫肝病,其癥狀所見,往往亦表現為中醫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聯系。然中醫肝病,從西醫病名來說,則其包括范圍甚廣,因此,如果我們對中醫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則在臨床中對很多西醫疾病,用中醫辨證論治,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我為什么選擇“中醫肝病治法”這個題目的主要目的?,F僅就我個人的一點體會,和大家進行一次學術交流,難免有錯誤和不全面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一、肝的經脈走向
    講中醫肝病,必須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經脈行徑,因為這一點是中醫診斷肝病的重要依據。
    肝的經脈為足厥陰經,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經足背內側上至足內踝前,再上從小腿前內則面,經膝部上行大腿內側面進入陰毛之際,繞過陰器到小腹,向上挾行于胃的兩側,會屬于肝臟與膽腑相聯絡,再上行穿過橫膈,散布于脅肋部,再沿喉嚨的后側,上行和目系相連,再行至額部,與督脈會于頭頂之百會穴。其支脈由目系下行于頰部內側環繞口唇里面;又一支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輸注于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上述足厥陰肝經的行徑與肝病的部位關系,主要是有關陰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脅肋部、眼目部以及頭部等疾病。
    二、肝臟主要生理、病理與疾病的關系
    1、肝藏血
    “肝藏血”出于《靈樞·本神篇》;又《素問·五藏生成篇》:“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王冰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br>    臨證常見由于肝不藏血而引起各種血證,如嘔血、便血、衄血、婦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證候及癥狀,如血虛生風而致抽搐、震顫、肢麻,以及眼目視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寧、多夢、失眠、驚恐等。
    2、肝藏魂
“肝藏魂”出于《素問·宣明五氣論》;又《靈樞·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笔裁词腔?《內經》:“隨神往來者謂之魂,”神與魂實際上都是一種大腦的活動。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可見多夢、易驚恐、臥寐不安、夢游、夢語、幻覺等。如宋·許叔微之珍珠母丸(珍珠母、當歸、熟地、人參、酸棗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龍齒、辰砂)即為治肝經固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等癥。    
    3、肝主流泄
    “疏泄”二字,最早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在其論及五運常變中,謂木運之平氣稱“敷和之紀”;木運之不及稱“委和之紀”;木運之太過稱“發生之紀”。謂“發生之紀,是謂啟陳,土疏泄,蒼氣達,陽和布化……”。其意為歲木太過,則開啟布散陽和之氣,以生發萬物,春生之氣上發,則土得以疏泄。我體會,所謂土疏泄,以人身臟腑講,應為肝木之氣旺盛,則脾胃之土乃得以疏泄。內經明言“土疏泄”不是言“木疏泄”。
    而“肝主疏泄”,始于朱丹溪《格致余論》??荚摃瓣栍杏嚓幉蛔阏摗敝校骸八臼栊拐吒我?。”丹溪在本論中所指“疏泄”兩字含義,似非今日我們所理解之“肝主疏泄”之意。因為丹溪原文是“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若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肝司疏泄乃指月于臟相火動而精泄之意。
    今天我們所稱之“肝主疏泄”,是肝的條達疏暢之性的含義,是與肝氣郁結相對而言,此可能從《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則達之”而來。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肝主疏泄”的主要特性:
    (1)情志方面:若肝氣疏暢條達,則精神安和和疏暢愉快。若由于情志所傷,特別是所謂“郁怒傷肝”,則肝氣失于疏泄,不能條暢氣機,則可表現為郁悶不樂、心煩欲哭、多疑、善慮等;如氣郁化火,則可產生急躁易怒、失眠或精神躁狂。
    (2)脾胃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納化、升降功能亦正常,所謂土得木而達。若肝失疏泄,則脾胃氣機失調,可產生脘腹痛脹,噯氣、嘔吐、吞酸、大便失調等。正如清·唐容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
    (3)氣血方面:肝氣失于疏泄,在氣分則為肝氣郁結,肝之本經氣郁失調,則可發生胸脅脹悶作痛,或發生梅核氣、疝氣等。
    如氣分不調,久則影響血分,如脅痛久而不愈,則常使肝絡瘀阻而成徵瘕積聚;又郁則生熱,血熱妄行,而為各種血證,如吐血、嘔血、衄血、尿血等。
    (4)通利二便:肝生疏泄,肝病失其疏泄之職可引起大便不通,小便徵短少。如吳鞠通醫案中治單腹脹一案,謂:“肝主疏泄,肝病則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能宣通。”
    4、肝主筋
    《欞樞·九針論》五主。“肝主筋”;《素問·六節藏象論》:“肝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素問·上古天真論》:  “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臨床上,凡筋病皆屬于肝,如抽搐、痙厥、強直、角弓反張、震顫等。肝為風木之臟,所以這些癥狀,皆稱之謂肝風。而引起肝風內動之因,有因熱病,熱極而生風者;有因熱傷津液,津虧液竭而肝風內動者;有因血虛,血不養肝而肝風內動者;有因腎陰虧而水不涵木而動肝風者。雖各種疾病不同,但表現皆為筋病,而治從肝風是一致的,且都可取得一定療效。
    5、肝開竅于目
    《素問·金匱真言論》:  “東方色青、人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靈樞·脈度》篇;“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臨床上如夜盲為肝血不足,目赤為肝火,肝  精血不足,則視物不清,兩目干澀,又“肝得血而能視”。因此,大凡目之病,主要從肝論治。當然眼科目病,五輪八廓,與五臟均有關系,不局限于肝之一臟。
    6、肝主風
    肝為風木之臟,肝屬厥陰風木。所以肝主風,臨床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風性不行,而為頭痛;肝風內動,而為筋病,為肢麻、舌麻、口眼歪斜……等。
    三、肝和其它臟腑關系
    要講肝病治法,就一定要聯到肝和其它臟腑的病機聯系。有的治肝之病,須治其他臟腑;有的其它臟腑之病,由于肝病所致,而須兼治其肝。所以談肝病就相當復雜?,F從以下幾方面講幾點主要的臟腑關系:
    1、肝和膽  膽附肝,肝膽相互為臟腑,一表一里,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有經脈相連?!鹅`樞·天年》篇:人“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稏|醫寶鑒·膽腑》:“肝之余氣,溢人于膽,聚而人精?!闭f明古代明確指出了肝膽相互的密切關系,現在治黃疸病,認為膽汁溢于肌表,而從肝論治。
    肝膽之氣,從升降來說,肝之氣主升,膽之氣主降,這在脾胃病中更為重要,一般胃氣失降而上逆,從膽胃論治,脾氣下陷,常升肝脾之氣。
    當然,以上是從肝膽之氣升降來說,但臨床上治肝之法,本身也有升降不同。如柴胡是升疏肝氣,所謂木喜條達;如吳萸、川椒、白芍之類是降泄而非疏肝之藥,故籠統地講疏泄肝氣,亦當分析各有所宜。又如方劑來說,柴胡疏肝散、逍遙散之類是升疏肝脾藥,溫膽湯是泄降膽胃藥。治各不同,當以此類辨。
    2、肝和脾胃  肝屬木,脾胃屬土,肝木克制脾胃,其臨床意義如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肝氣過亢乘胃:肝氣過亢在肝臟本身為肝氣上逆而頭痛眩暈。因足厥陰肝經,上額交巔,又“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氣盛而克胃。所謂肝氣犯胃,則嘔吐,其嘔吐的特點,常為嘔吐酸苦。所以由頭痛或眩暈而引起的嘔吐,則常須從肝治。例如吳萸湯之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萸為厥陰本藥為治肝氣上逆引起之嘔涎頭痛。
    ②脾胃虛,肝木克土:如素有脾胃不足之證,如遇情懷不適,或郁怒,則常引發脘腹作痛,或吞酸,或嘔吐,或腹痛泄瀉等。
    ③脾胃虛而土不升木,則肝郁不舒;如脾胃不健,而常伴脅肋脹滿。
    趙羽皇論遙逍散之用白術、茯苓以及當歸芍藥時說:“肝木之所以郁者,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為灌溉。若中氣虛則九地不升而木困之郁;陰血少則木無水潤而肝遂以枯?!边@對我們治療肝病,是有一定意義的,也就是治肝氣郁結,不能僅從柴胡、香附、青皮……等所謂疏肝理氣之法來考慮。
    ④肝脾與血相關:肝藏血、脾統血,如婦女崩漏,有的要從調理肝脾治療。
    3、肝與腎  肝腎兩臟關系最為密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同屬下焦:如溫病以三焦辨證,如傳人下焦,實質上主要是在肝腎兩臟。
    ②母子相關:腎屬水,肝屬木,肝木依賴腎水之滋養。所以肝陰不足,治須補養腎  陰。即虛則補母法。
    ③精血同源:腎藏精,肝藏血,肝血與腎精相互滋養,故有“肝腎同源”之稱。肝為乙木,腎為癸水,故習慣稱“乙癸同源”。在疾病證候表現常為肝腎同病,特別是老年人更為常見。故治療時常常肝腎同治?!夺t宗己任編》高鼓峰治肝腎的方劑就有滋腎生肝飲、滋腎清肝歡、疏肝益腎湯等,歷代不少方劑均為肝腎同治者。
    ①肝腎同藏相火:相火一般認為根源發自命門,火動而為患,常為陰虛之火。相火寄于肝腎二部,朱丹溪說:“肝腎之陰悉具相火。”雖然有相火寄于肝膽、三焦、心胞絡,主要者還是肝腎。朱丹溪說:“膽者肝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彼灾委熛嗷疬^旺之陰虛證,常須肝腎同治。
    4、肝與心  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所以肝為母,心為子。臨床上依此理論治肝經實火,實則瀉其子,而用瀉心火之法。
    5、肝與肺  肝屬木,肺屬金,肺金克制肝木,臨床上肝火旺如清肝無效則用肺金以平肝木之法。又有肝火旺,則反侮肺金,稱木火刑金,如胸脅痛、咳嗽氣喘、咳血等癥。
    四、肝病治法
    中醫肝病是非常復雜的,有的是由足厥陰肝經所通過的部位,而診為肝病,如疝氣、少腹痛、脅痛、梅核氣、頭痛等;有的是由于臟腑間生克制化的病機變化而定其病在肝者,如肝木犯胃、肝脾失調、腎虛肝旺等;有的同肝臟本身的病理變化而有各種不同的肝病,如肝陽上亢之頭痛、肝風上擾之眩暈、肝風內動之震顫痙攣、肝火上炎之目病……等。又有肝與奇經八脈相關,所謂人脈隸于肝腎,而與不少婦科疾病有關。而各種肝病又有氣血、寒熱、虛實等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不能一一枚舉,現僅略述其大概。
    至于治法,歷代以來,對同一種肝病,就可有不同的治法和方藥,所以就更為復雜。其中很多好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重視。現僅就個人管見,作一歸納。需要提出的是,我認為清·王旭高的《西溪書屋夜話錄》對肝病治法,既有理論概括,又是實際經驗的總結,我體會對臨床實踐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基本上以此為基礎,結合個人的一點體會來談對肝病的治法?,F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來講:
    (一)肝氣
    肝臟從生理講,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屬陰,氣屬陽,故又稱體陰而用陽。肝氣之病,可因情志內傷,或臟腑間病機變化,或外邪所引發。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1、肝氣郁結
    肝氣以調和暢達為順,若肝氣因各種原因而引起郁結,所謂肝郁不暢,常為肝臟本經的氣分失調,其癥狀如下:
    (1)脅肋脹痛:脅肋為肝經所過之地,為肝之分野,故肝氣郁結則為脅肋脹痛。一般可用疏肝法,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王旭高對肝郁脅痛的治法有以下幾個層次:
    ①疏肝理氣法,如香附、橘葉、蘇梗、青皮、郁金。如偏熱者加丹皮、山梔,偏寒者加吳萸,我認為還可以加肉桂;若夾痰加半夏、茯苓。對胸脅作痛屬氣分者,我有時用吳鞠通香附旋復花湯(香附、旋復花、蘇子、陳皮、半夏、茯苓、苡仁,痛甚加降香)。本方主要以香附、旋復花疏肝調氣通絡,常獲得較好療效。如一例病毒引起的非特異性心包炎,癥狀以胸痛為主,可聞心包摩擦音,經用上方,胸痛遂即緩解。有一例結核性胸膜炎,長期高燒不退,胸痛,雖用鏈霉素治療,效不明顯,加用上方后,發熱即退,癥狀亦減。
    ②疏肝通絡法:若胸脅疼痛日久不愈,雖用疏肝理氣法亦無效,則此為久痛人絡,由氣分累及血分,當以和血通絡之法。王旭高疏肝通絡法用當歸須、桃仁、旋復花、澤蘭、新絳,其實《吳鞠通醫案》中脅痛門,基本上是用這類方劑如當歸須、桃仁、降香、旋復花、蘇子、青皮、郁金、香附、川楝子、新絳、桂枝……等。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不少醫案亦用此等方法,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祖方是張仲景治肝著的旋復花湯。我對胸脅痛久治不愈者,也常用此法加入青蔥葉,確有較好療效。但對慢性肝炎之脅痛,則療效似不太理想。
    ③柔肝法:脅肋脹痛用上述疏肝法而無效,王旭高認為用疏肝法而脅痛更甚則宜用柔肝法,藥用當歸、枸杞子、柏子仁、牛膝,偏寒加肉桂、蓯蓉;有熱加天冬、地黃。我體會:肝氣郁結不舒而脅痛,是由于肝血或肝陰不足者,此即上面所講“陰血少則木無水潤而肝遂以枯,”故用辛香調氣而無效。除王旭高之方外,其他如魏玉璜之一貫煎(生地、枸杞、麥冬、當歸、北沙參、川楝子),或滋腎生肝飲(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五味子、當歸、柴胡、白術、甘草),或滋腎清肝飲(熟地、山藥、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白芍、山梔、棗仁、歸身)。這些方劑均可酌情選用。
    (2)“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這是《金匱要略》對肝著病的癥狀及治法。我根據其意,對臨床上遇見有些病人主訴胸間痞悶不舒、喜嘆息,常以手捶胸則較舒,這種癥狀,亦按肝著之意,從肝氣失調為治。單用旋復花湯,藥力較輕,我常合王旭高疏肝理氣法及按胸痹之治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全瓜蔞、薤白、桂技、枳殼、厚樸)予以治療,具體常用方如旋復花、制香附、青陳皮、蘇梗、橘葉、郁金、全瓜蔞、薤白、桂枝、枳殼為主。若久病氣虛,則加入黨參;疼痛者加入歸須、丹參、青蔥。本方主要是疏肝理氣解郁,兼通胸中之陽氣。若氣滯絡瘀作痛,則再加入活血通絡之法,也往往獲得較好效果。
    (3)梅核氣:《金匱》稱為“炙臠”;《赤水玄珠》稱為“梅核氣”。自覺咽中似堵,猶如梅核在咽,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病乃屬肝氣郁結挾痰,男婦皆能患之?!督饏T要略》以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蘇葉、茯苓、生姜)加全瓜蔞、橘葉、貝母、桔梗、香附、竹茹等,再隨證之寒熱而加減出入,有一定療效。
    (4)噎膈證:該證屬“賁門失弛緩癥”,或稱“賁門痙攣”(不屬食道癌之噎膈證),常由情志郁結所致。病人食飲不下,發噎,甚則嘔吐。噎膈證中醫病因甚多,但此證我常以調理肝氣為治,常用旋復花、制香附、青皮、陳皮、白芍、橘葉、全瓜蔞、郁金、貝母、茯苓、沙參、丹參、荷葉、砂仁殼等,也就是以《醫學心悟》之啟膈散(沙參、丹參、茯苓、川貝、郁金、砂仁殼、荷葉蒂、杵頭糠)加減。
    (5)少腹痛:少腹部亦屬肝經所過之地,為肝在腹部之分路,故少腹部疼痛,亦屬肝病主癥之一。
    一般少腹痛,有氣分和血分不同,屬寒者多,屬熱者少,久痛不愈者,常由氣分影響血分,故治療常需疏肝調氣兼以活血之法,此證特以婦女為多,治法常用方如下:
    ①柴胡疏肝散為主,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陳皮、川芎、肉桂、小茴、烏藥、當歸、丹參。
    ②少腹逐瘀湯;當歸、川芎、元胡、沒藥、肉桂、小茴、干姜、蒲黃、五靈脂??梢宰眉酉愀健跛?、柴胡等。
    ③暖肝煎:張景岳治肝腎虛寒小腹疼痛。當歸、枸杞、小茴、肉桂、茯苓、烏藥、沉香(或改用木香)。陳修園謂,此方加細辛、防風、山萸、桃仁,治肝虛脅痛。可作參考。
    (6)乳房結塊:乳頭屬厥陰,乳房屬陽明,故乳病一般病屬肝胃,如乳巖病為肝郁氣結所致。對婦女乳腺增生病,乳房有腫塊,隱隱作痛,我常用疏肝和血調氣兼以清陽明胃經之法。如:夏枯草、橘葉、青陳皮、全瓜蔞、蒲公英、貝母、山慈姑、白芷、紅藤、丹參、當歸、郁金。如疼痛加玄胡或乳香、沒藥,亦常獲效。
    (7)疝氣:亦為肝經之病,治療方藥較多,一般常用調治肝氣之法:小茴、橘核、荔枝核、吳萸、川楝子、烏藥、肉桂、柴胡等。有人對嵌頓疝在手術前先服小茴香末觀察,結果服藥后腸段回縮而嵌頓解除者。
    2、肝氣橫逆
    肝氣橫逆,乃指肝氣克犯脾胃之證。此和肝氣郁結含義不同,但有關系。肝氣郁結,是為肝之本臟氣郁,主要表現為肝經部位之疼痛脹滿,而肝氣橫逆,是肝氣乘克脾胃,主要為脾胃的一系列癥狀。其所說有關系者,乃是肝之性喜條達,不受遏抑,郁者經氣逆而克犯脾胃,故肝氣郁結轉而為肝氣橫逆。臨床上常見既有肝郁之證,又見逆犯脾胃之證。細分之,肝氣橫逆又有犯胃和犯脾之不同。
    (1)肝氣犯胃:又名肝胃不和。癥見脘痛、嘔吐酸苦、噯氣、吞酸等。治法:
    ①泄肝和胃法:此法治療肝氣盛而犯胃,但陰分未虧者。常用方為二陳湯或溫膽湯加左金丸、金鈴子散加白芍,甚則加牡蠣以去逆,烏梅之酸以斂肝氣。
    ②柔肝養胃法:肝氣盛而犯胃,由于肝胃之陰虧損,陽氣偏亢者,癥見舌紅、脈數、便難、心煩等,宜一貫煎加味:生地、當歸、沙參、枸杞、麥冬、川楝子、白芍、金橘餅、木瓜、牡蠣等。
    ③溫胃泄肝法:肝氣犯胃,而胃陽不足者,如脘部脹痛、噯氣、納食脘脹,甚或嘔吐清涎,脈緩舌白者宜用本法。黨參、干姜、半夏、丁香、吳萸、白芍、川椒、豆蔻之類。
    (2)肝氣乘脾:肝氣乘脾,脾虛失運,脾氣下降,癥見腹部脹滿,得食則甚,飧泄伴有腹痛。治法:培土泄木法:常用方劑如下:
    ①六君子湯加吳萸、白芍、木香。本方以六君子湯以扶脾,加吳萸、白芍以泄肝,對痛瀉有一定療效。
    ②痛瀉要方:白術、陳皮、白芍、防風。本方為劉草窗方,以白術健脾,陳皮調氣,白芍、防風以瀉肝木。
    ③升陽益胃湯:黃芪、黨參、白術、甘草、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防風、羌活、獨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棗。本方以健脾益氣升陽,兼以痛瀉要方土中疏木之法,其效比單用痛瀉要方為好。如腹痛重而胃寒者,可加肉桂、吳萸。
    上面對肝氣的治法,講了兩點,即肝氣郁結和肝氣橫逆,治法對前者治以疏肝之法,后者治以泄肝之法。所以疏肝和泄肝應是不同的兩種概念。“疏”是疏其郁結,“泄”是泄其有余。柴胡一類是疏肝之劑,所謂木喜條達;吳萸、川椒、白芍一類是泄肝之劑。疏是堅達其郁結,泄是橫泄其有余。
    對泄肝之法,王旭高謂;  “肝氣上沖于心,熱厥心痛,宜泄肝?!逼鋵嵥^心痛,亦即胃脘痛,用金鈴子、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加椒、桂或再加白芍。蓋苦辛酸三者,為泄肝之主法。對苦辛酸泄肝之劑,我認為張仲景之烏梅丸,其藥物組成亦是苦辛酸之味,苦如黃連、黃柏;辛如細辛、川椒、干姜、桂枝;酸如烏梅。該方用以治厥陰肝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嘔吐蛔蟲,又治久利。我常用以治療慢性結腸炎之腹痛泄瀉,便帶粘液,有良好療效。我認為可以用泄肝作用予以解釋,前者為肝氣犯胃,后者是肝氣乘脾。
    在烏梅丸的基礎上,后人治痛嘔不納,躁擾不安用安胃丸(烏梅、川椒、附子、枝枝、干姜、黃連、黃柏、川椒子、陳皮、青皮、白芍、人參)。這類方對胃脘痛,嘔吐酸苦者有效。葉天士對肝胃不和之嘔吐,多用此法治療。
    王旭高謂苦辛酸三者為泄肝之法,乃出于《臨床指南醫案》,華岫云在嘔吐門之接語中謂:“泄吐安胃為綱領,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故對泄肝和胃之法,可參閱華氏之論。
    (二)肝火
    病因有二:一為外感風熱溫邪入于肝經,如眼目紅腫疼痛。這方面就簡略了。又如外因溫熱之邪,熱甚而使肝風內動,所謂“熱極生風,如小兒高熱而引起痙厥;熱邪傷津,陰液被劫,邪入下焦肝陰傷而肝風內動,這都是肝火亢盛之故。對肝風一證,下面再講。
    病因之二,為內因引起之肝火,因肝膽內寄相火,故肝氣郁結,郁則生熱。邵新甫謂,肝火有“犯上、侮中、乘下”;王旭高謂,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备位鹬C,臨床上并不少見。如在上者,肝火上沖之頭痛,眼目紅腫,肝膽互為表里,膽火上升,耳內作痛;肝火侮中,可見脅痛、脘痛、吞酸、嘈雜、嘔吐、醋心;肝火乘下,可見淋癥、陰癢、睪丸紅腫、婦女肝經濕熱之白帶,男子強中(即陰莖異常勃起),又肝火旺盛在情志方面,可有煩躁不寐、癲狂、狂怒等。
    又肝火乘肺,即木火刑金,引起之咳嗽氣喘脅痛、咳血等。
    又肝火旺盛可逼血妄行,而為衄血、吐血、嘔血、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王旭高稱之為“上下血溢”。
    由于肝火之病,較為繁多,不能一一去討論,今從治療肝火總的治法來談:對于肝火治法,王旭高提出六種方法。
    1.清肝法  主要治肝火在上者,如頭痛目暈、心煩、脈弦滑或數,口苦等。其方藥如:羚羊角(可改石決明)、丹皮、山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其它如菊花、桑葉。頭痛重加入鉤藤、蔓荊子。上方可治高血壓病引起之頭疼,若眼赤腫,可加入赤芍、草決明、青葙子、谷精草等。由于肝膽臟腑相配,故上方清肝法,葉天士又稱之為“清泄少陽法”。
    2.瀉肝法  肝火較重,清肝法效不著,則宜瀉肝法以瀉肝火。瀉肝之劑常用者有以下幾方:
    ①龍膽瀉肝湯:龍膽草、當歸、生地、山梔、黃芩、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甘草。
    本方和清肝法不同,清肝法主要是清上焦之肝火,而本方對上中下三焦之肝火,皆同用之。如有人對高血壓之頭痛頭暈,肝火較著者,效果較好。對肝火脅痛口苦、尿赤、舌黃者,淋癥尿血,陰囊紅腫而痛,或陰癢屬肝經濕熱者,又對肝經濕熱引起之陽萎,皆有一定效果。
    本方重點在治肝火以通小腸小腑,使火從小便而解。
    ②當歸龍薈丸:當歸、龍膽草、蘆薈、青黛、山梔、黃連、黃柏、黃芩、大黃、麝香、木香。
    本方治肝膽之火引起之神志不寧,躁狂頭暈目眩,大便燥結,兩脅作痛,又治陰莖異常勃起而屬于下焦肝火引起者。吳鞠通醫案中載多例癲狂證用本方加減,而有一定效果,可參閱。其中一例癥見叫哮妄語,衣不遮身,門窗粉碎。重用苦藥:如龍膽草、蘆薈各六錢,黃連、胡黃連各五錢,天冬五線,烏梅肉五錢,秋石二錢,麥冬二錢,而獲效,以后用專翕大生膏而痊愈。我曾用其法,治一例精神分裂癥,時時發怒,用本方加減,但用量較輕,也有一定療效,癥狀減輕。
    又本方治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之陰莖異常勃起者,有報告也有一定療效。我考慮現在用青黛治療慢性白血病有效,似較吻合一致。以上龍膽瀉肝湯和當歸龍薈丸,皆為瀉肝火之劑,但前者為通利小便,后者為通利大便。吳鞠通對當歸龍薈丸和龍膽瀉肝類方劑,謂膽無出路,皆以小腸為出路,并謂瀉心者必瀉小腸,以極苦之劑瀉心膽二經之火。
    ③瀉青丸:當歸、川藥、梔子、大黃、龍膽草、羌活、防風。本方治肝經風熱,目赤頭痛發熱便秘,多驚不能安臥者,用清肝法無效時,可酌用本方。
    3.清金制木法  肝火上炎,用清肝法不效,可用本法。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天冬、玉竹、石決明。
    本方主要是治肝火旺而陰虛津液不足者,恐苦從燥化,反傷陰分,為滋清之法。特別對肺肝陰虛火旺之證,如咳嗽脅痛痰血或肝火鼻衄者宜之。
    4.瀉子法  即以瀉心火之尖,治療肝經實火。因木生火,心為肝之子。王旭高用黃連、甘草。上面所舉方中,黃連、山梔、竹葉、連翹、木通等皆為清心火之藥。
5.補母法  肝火之旺,由于腎陰不足者,即水虧木旺之證。此為肝之虛火,不宜用苦寒瀉火之法,而用補腎水以養肝陰,故調虛則補其母。若肝之實火,用瀉肝之法,效不佳時可通用補母法,即加入養腎陰之劑,如龍膽瀉肝湯中之當歸、生地即是此意。    
治肝用補腎之法,方劑甚多,一般可以選用以下方劑:
    ①六味地黃丸、左歸飲、大補陰丸之類。
    ②滋水清肝飲:此為高鼓峰之方:生地、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山梔、棗仁、柴胡、白芍、當歸。
    此方乃六味地黃合逍遙散兩方加減而成。趙養葵《邯鄲遺稿》之清肝滋腎湯(以六味地黃加柴胡、白芍)與本方相類似。高鼓峰又名疏肝益腎湯為治肝血虛所引起之胃脘痛、大便燥結者之方。
    6.化肝法  張景岳治肝經郁火引起之脅痛、脹滿、口苦等癥。青皮、陳皮、白芍、丹皮、梔子、澤瀉、土貝母?;鹗⒓狱S芩,小便下血加木通,大便下血加地榆。
    由肝火逼血妄行引起之血證,其治法須根據出血之部位而定。一般出血之癥,可用犀角地黃湯;肝火引起之尿淋尿血,可用龍膽瀉肝湯,婦科月經過多,有用丹梔逍遙散者。我再介紹清·費伯雄《醫醇媵義》兩個方劑:
    ①豢龍湯:羚羊角、牡蠣、石斛、沙參、麥冬、貝母、夏枯草、丹皮、黑荊芥、薄荷炭、茜草、牛膝、白茅根、藕節。
    此方費伯雄用以治鼻衄,認為鼻衄是由“肝火蘊結,驟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從鼻出”。并謂本方專治鼻衄,無不應手而效。我常用此方治慢性活動性肝炎、早期肝硬變所發生之鼻衄,略予加減,常去荊芥、薄荷、川貝,加人生地、元參、天冬、白芍、阿膠等,不僅對鼻衄效果較好,且對肝功能之改善也有一定幫助。
    ②蒼玉潛龍湯:生地、龜板、石膏、龍齒、石斜、花粉、丹皮、羚羊角、沙參、白芍、藕、茅根。
    本方費伯雄用以治牙齒不宣而出血,認為陰虛陽亢,龍雷之火沖激胃經所致。也可本方加秋石。臨床運用也有一定療效。
    (三)肝風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故肝風之病因:①若肝氣郁結,郁則生熱,熱則肝風內動。②或因精血虧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肝陽易亢,則為陽化內風?;蛞蜓摚火B肝,肝血不足,血燥生熱而肝風易生。以上為內因所致。③又有外感溫熱,熱極生風,或溫邪傳人下焦,肝腎之陰被劫,津枯液竭,而肝無所養,陽氣偏亢而生風者。④外風引動內風而致角弓反張或口眼歪斜者。⑤又有痰熱內盛而挾肝風如癲癇抽搐或中風者。
    肝風之證,一為肝風上旋而為頭暈頭痛目眩,一為肝風旁走四肢,而為肢麻、抽搐、痙厥、震顫等癥。小兒稚陽之體,陰分未充,故當高熱之時而易生風而抽搐、發痙;老人精血虧損,不能養肝,而肝風內動而為震顫。
    王旭高謂,肝風一證,多上冒巔頂。上冒者陽亢居多,旁走者血虛多為。然內風多以火出,以氣有余便是火。
    肝風從寒熱來說,不僅有熱證,亦有寒證,但以熱證為多,寒證為少。寒證多為中虛而下焦陰寒之氣上逆,而為眩暈。
    肝風治法,王旭高有五種:
    1.涼肝法  又稱和陽熄風法。羚羊角、丹皮、甘菊、鉤藤、石決明、白蒺藜。本法對肝風之表現為陽亢之證,頭目昏眩,或頭痛之證,如有些高血壓病人有上述之癥狀者。
    涼肝法和治肝火之清肝法用藥有類似之處。然清肝火之法,則苦寒藥較多,如黃芩、山梔、連翹;而涼肝法則以平肝陽之藥為主。涼肝和清肝對頭目眩暈頭痛之癥,可以互用。
    2.滋肝法  又名熄風潛陽法。若肝風上冒,引起頭目昏眩、頭痛,用涼肝法無效時,陽氣上升太過,則宜在前方基礎上加人滋肝腎之陰以配陽,同時加入介類潛陽之法。方如:前方加入生地、白芍、女貞子、阿膠、牡蠣、龜板等。
    3.養肝法  若由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風旁走四肢,經絡牽掣或發麻震顫者,如老年人手足震顫,或手足發麻。藥如:生地、當歸、杞子、牛膝、天麻、制首烏、胡麻?;蚝妥谈畏ɑビ?,上方加入白芍、牡蠣、天冬、菊花、阿膠等。對手足發麻,我常于上方基礎上再加上稀薟草、秦艽祛風之劑,效果更好。
    4.緩肝法  又名培土寧風法。
    本法主要用于肝風乘胃,中虛納少,且頭目昏眩,則用以滋陽明、泄厥陰,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藥如: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小麥、金橘餅、大棗。
    5.暖土以御寒風法  治中焦脾胃虛,下焦陰寒之氣上逆,而引起頭暈目眩,出冷汗惡寒畏風,不思飲食,起坐則頭眩眼黑,面色蒼白,脈細小無力,舌白。方用:近效白術附子湯(白術、附子、甘草)為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之癥,也可用附子理中湯加五味子、龍骨、牡蠣。我曾治一例低血壓、腦供血不足之癥而獲得較好效果。
    6.搜肝法  又名搜風法。為治外風引動內風而引起之口眼歪斜、抽搐或頭痛之癥。
    羌活、獨活、天麻、荊芥、防風、蔓荊子、僵蠶、白附子、蟬衣、全蝎、蜈蚣等。挾風痰者加制南星,此方藥對血管性偏頭痛,常有一定療效。
    以上為從肝氣、肝火、肝風三方面所引起的一些肝病主證而提出的各種治療方法。王旭高還歸納出治肝病的其他方法:
    如:補肝法:如制首烏、菟絲子、枸杞子、棗仁、山萸、沙苑蒺藜、芝麻。又有補肝陰、肝陽、肝血、肝氣之種種不同方法。有說肝無補法,這是從肝為剛臟,內寄相火,相火易動而言。但臨床實踐中,肝虛之證并不少見,補肝法是常用之法。如肝虛脅痛,常用補肝法而獲效,如慢性肝炎脅痛是常用方法。有的頭暈特別是老年人,常用補肝腎之法。所謂補肝,實質上常以肝腎同治,精血相生,乙癸同源之意。
    還有斂肝法,即烏梅、白芍、木瓜酸收之藥,對肝氣盛而克胃乘脾者為常用之法。而《素問·藏氣法時論》論肝之苦、散、補、瀉,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酸瀉之?!边@段文字中,關于“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王旭高之散肝法,用逍遙散以散木郁,木郁則達之,內經又謂以辛補之,此乃“隨肝之性”即為補。但和上面所說之補肝法,用藥從乙癸同源補肝腎精血是不同的。又謂“酸瀉之”,和上面斂肝法之用烏梅等酸性藥似有矛盾之處。對內經“酸瀉之”吳昆解釋為肝欲散為順其性,逆其性則為瀉。肝喜辛散而惡酸收,故謂之“瀉”。斂肝法之酸收,乃對肝氣有余而乘克脾胃時,是斂其橫逆,故一日“瀉”,是隨其生理之性而言,一日斂,是治    其過亢之病理而言。這是生理和病理二種不同的角度來談“補”和“瀉”。這樣理解,是否正確,供大家參考。
    對肝郁之治《類證治裁》謂;“夫肝主藏血,血燥則肝急,凡肝陰不足,必得腎水以滋也,血液以濡之,味取甘涼,或主辛潤,務遂其條暢之性,則郁者舒矣。”我認為林佩琴這段意見,對我們治療肝郁,擴大了思路,不局限于用辛散之法。須知肝郁亦有虛實兩種,林氏所說是對肝虛之郁而言,而柴胡、香附、青皮以及越鞠之類,是對實證肝郁之治法。
    我曾以林氏之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對消除腹水,亦曾取得療效。對慢性肝炎屬于中醫肝病虛證者,亦有重要意義。
    以上所講是從肝病來談各種病證,并不是所述各種病證皆宜用肝病治法來治療。如尿血、衄血都屬肝病?頭痛頭暈就是肝陽上升?每一病證,有各種不同原因和證候。故在臨床辨證論治時須要注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泰林肝病證治
肝病中醫治法大全
傷寒大家劉渡舟,妙方治肝??!
肝病病機
何謂“肝氣”、“肝陽”、“肝火”、“肝風”?|肝氣|肝陽
《西溪書屋夜話錄》漫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获嘉县| 垦利县| 安西县| 家居| 宝丰县| 日照市| 图木舒克市| 苍南县| 新龙县| 彝良县| 互助| 普定县| 和顺县| 岢岚县| 尉犁县| 新巴尔虎右旗| 邵东县| 城市| 西盟| 嘉鱼县| 新邵县| 简阳市| 都匀市| 洪江市| 加查县| 永宁县| 贵溪市| 泸州市| 宝鸡市| 四子王旗| 湟源县| 新野县| 阿拉善左旗| 株洲市| 威信县| 镇安县| 凤凰县| 军事| 清新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