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字自然也是源遠流長,根據郭沫若先生晚年的研究,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文字,也就是圖畫文字。郭沫若先生認為,溯本追源,中國今時今日的繁體字起源于甲骨文,而新石器時代的圖畫文字則是甲骨文的模本。
河出圖、洛出書,這便是“圖書”兩個字的起源,大抵也是中國象形文字的起源。字的演變,后來又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的轉變,最后又從楷書繁體轉化到楷書簡體。
書畫同源,繁體字形象生動又不失趣味,充滿了美感。于是乎,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提議恢復以前的繁體字,守住中國的古文化。
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人,提出了很多理由,舉出了很多的例子,就比如繁體字的愛字,是有心的,強調了愛的本質是用心;繁體字的義字,上面是代表華夏圖騰的羊字,下面是象征著每個人的我字。
誠如大家所見,中國古代的造字方式以及書寫方式,都和當時的歷史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就好比周朝使用的金文,是周朝馬車形象的神還原,大篆和小篆更是中國書法巔峰的一個象征。
秦朝宰相李斯優化文字,分篆書為大篆和小篆,雖然后來又有了隸書,但是整個漢朝時期的官方的文書依舊以小篆為主。東漢時期的蔡邕,是著名的書法家,他主持修編了熹平石經,從那時起,天下的讀書人得以在洛陽中心的太學門口抄寫經典,廣為傳播到各自的家鄉去,而蔡邕的楷書也因此聞名天下。
說起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馮小剛,這不僅僅因為馮小剛是著名的導演,名氣很大,更因為馮小剛和張國立這兩位名人都認為恢復繁體字書寫非常必要,他們多次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建議。
馮小剛和張國立認為,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特別是近些年來網絡文化的盛行,年輕一代都已經不認識繁體字了。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倡導全民尤其是下一代的年輕人學習繁體字。
然而,有人支持,自然也就有人反對,易中天先生就是其中的反對者。作為中國當代歷史學界著名的學者,并且曾經經歷過了繁體字書寫年代的人,易中天先生認為,馮小剛和張國立的觀點違背了中國漢字發展的潮流。
易中天先生反對馮小剛和張國立恢復繁體字書寫的提議,大體說來有以下幾點考慮:
其一、當初簡化漢字,就是為了普及中國漢字,推動中國文化發展。今天的簡體字是老一輩學者慎重考慮多年之后才制定下來的,有許多優勢,而經歷了這么多年,已經形成共識。
中國古代能讀得起書的人很少,中國古代的典籍尋常人也沒有機會目睹,孔子推行有教無類,才讓一小部分尋常百姓有機會接受教育。
漢字之所以經過歷代的簡化,一方面是要符合每個時代的特征,更多的因素則是讓漢字雅俗共賞,方便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來。
易中天認為,繁體字大多數都是筆畫眾多的字,書寫起來很麻煩,而且好多字很難辨識,就比如“亂竈龜鬱”遠沒有“亂灶龜郁”書寫方便。
現在00后的教科書,單單是一小部分文字的讀音,與80后小時候的老師教的不同,已經讓很多人無所適從了。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恢復繁體字,我們得迷茫到什么程度呢?
其二,如果以漢字越古老越美作為標準,來要求恢復繁體字,那是不是要接著恢復篆書、甲骨文呢?是不是還要恢復古時候的結繩記事傳統呢?
過猶不及,繁體字還是從秦朝時期的篆書和隸書轉化而來的,再之前又有甲骨文,真要較真起來,就沒完沒了了。
其三、書法家等其他繁體字的愛好者,不管是抱著自娛自樂的態度,還是發揚中國文化的信仰,可以自行學習繁體字。至于讓大眾去跟風,得不償失,沒必要。畢竟,學習也是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學習簡體字比較容易。等到學有所成之后,有余力的人,再去自行學習繁體字,學習古代文化,這是誰也不攔著的事情。
雖然現在大家平時用的都是簡體字,但是繁體字也并沒有消失,字典里都還有繁體字的存在,傳統文化并不會因為文字的簡化而消失,只不過教育要考慮更廣大受眾的接受能力。對此事,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