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國人沒有不知道岳飛的,史說他“精忠許國,沈毅冠軍,身先百戰之鋒,氣蓋萬夫之敵。機權果達,謀成而動則有功;有公孫謙退不伐之風,有叔子懷柔初附之略。”敵軍也對他滿是敬意地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一個南宋大將,最終喊冤而死,年僅39歲。
他的死是國人心里永遠的痛,與其說他死在了那十二道金牌之下,死在了秦檜等人的“莫須有”罪名之下,不如說他死在了那個最弱的朝代,畢竟他這樣的風骨節氣之人真的不適合那個年代。但就算這樣生在那樣的昏君、讒臣之下,他仍然能寫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千古名句,在任何逆境中仍然有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豪情。正因為如此,他才位列“中興四將”之首,更被后世傳頌了千年。
可是,哪怕是最勇猛的將軍,最鐵血的漢子,也有悲情的瞬間。對于岳將來說,軍中的苦悶,失意的郁結,藏在心里,便化成了這一曲《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作此詩時,岳飛正在軍帳中,想起眼前軍情,睡不著所作。在過去的幾年里,他作為將軍指揮軍隊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國土,準備大舉收復中原,北上滅金。但就在這時,懦弱的宋王卻害怕了,他起用極力妥協主和漢奸的秦檜為相,停止抗金、迫害主戰派,岳飛朝好友多被迫害。此時的岳飛,雖將在外,秦檜還沒動他,卻感覺到了朝中無知已的孤獨,于是發出了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感慨。
與《滿江紅·怒發沖冠》的豪情壯志不同,寫此詞時,岳飛似乎預見了將來的悲慘,這首詩句句悲壯不已,令人痛心疾首,最后一句更是詮釋了孤獨的最高境界。龍榆生在《唐五代宋詞選》中說:“一種激昂忠憤之氣,讀之使人慷慨。推其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或許很多人眼中的岳飛一向是“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的大將,但在他內心深處,又何嘗不是一個尋不到知音的天涯人呢?岳飛的悲哀是古代無數將領的痛,但他的民族氣節卻和他的詞作一起,流傳了千年,相信無論過多久,都將成為后世子孫心中的那一股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