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代大詩人,誰最有名,那自然是李、杜二人。但要說起誰最有趣,還要數詩王白居易。這是個嬉笑怒罵皆成詩的文人,他寫詩要的就是通俗易懂,所以他的詩總是那么朗朗上口。最難得的是這樣的一位大詩人,還是一個頗懂童真童趣的人。
有一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看見湖上一個小孩偷采蓮子,他不僅不聲張,甚至心里很為孩子著急:你怎么這么笨啊,藏都不知道藏好一點呢?為此,白居易還專門寫下了一首五言趣詩,短短二十字,寫盡人間童趣,最后5個字,意外悟得禪機,堪稱神來之筆。
《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這首詩中的偷,并不是指偷別人的東西,而是瞞著大人偷偷劃船去采蓮。人的童年,如果沒有過這樣的“偷”的經驗,真是有些美中不足。背著大人摘家里沒熟的西瓜、棗兒、栗子,件件般般,都可以讓孩童們施展“才華”和“小智慧”。白居易眼中的這個小娃,就是如此,只可惜,在大詩人看來,這娃兒,還“笨”了些。
全詩大意是說,一個小男孩,撐著一艘小船,背著大人來到荷葉深處去偷采白蓮。他大約已經摘得足夠多,躡手躡腳要離開。可是畢竟是個孩子,還不知道隱藏“逃跑”的蹤跡。就在他槳櫓咿呀間,后面的浮萍早已散開一條水波,一下子暴露了自己的行蹤了。
這首詩一則貴在童趣自然。第一句中一個小孩,撐著小艇,多么可愛、天真、自然。就像我們平日里看到的小孩子,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只是這個撐船的孩子更聰慧,更能干罷了。他可不是在過家家,而是敢想敢做,居然劃著船兒就去了。如果這是一個電影鏡頭,試想一下,那娃娃一定是神氣活現,十分得意的。
第二句“偷采白蓮回”,采的差不多了,就該回去了。請注意,孩童式的“偷”畢竟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偷,因此,絕對是適可而止。比如路過一塊瓜地,偷一個瓜解渴,絕不至于全部破壞掉,或者整塊田偷走。孩子的“偷”是天真無邪的滿足自己的玩耍本能,和小小的口腹之需,現代話叫做“饞嘴”、“好吃嘴”。這一切對孩子而言,不過是最本真的天性。
第三句,詩人進一步表達出那種童真的特質:“不解藏蹤跡”,這就是孩子!與其說是不解,毋寧說是孩子根本就沒曾想去藏蹤跡。全詩的點睛之筆是最后一句,“浮萍一道開”當真是神來之筆。如果說前面三句都是在寫童趣,那么最后一句顯然是一種升華,一種妙趣天成的生命自然狀態躍然紙上,頗具幾分禪意。
人生如果就像這個孩子去偷采白蓮,過程中有出發時候的得意神氣,有行動之時的忐忑和果敢,有回返之時的疏忽和錯漏,但歸根到底,就如那一水碧波,蕩漾開去。最終,什么也不再剩下,這就是生命的本意,也是禪宗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拇艘饬x上而言,這首詩真乃別具機趣。